高校科技成果短视频传播现状与创作路径

2023-12-26 13:09梁世界程振伟
新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受众创作

○梁世界 程振伟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断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1]。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流形式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占网民整体的94.8%[2]。发挥好短视频可视化、碎片化、聚焦性强的传播优势,将其应用于高校科技成果传播之中,对于解决大众科技成果信息获取渠道缺失问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视频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优势

短视频相比于文字、图片,在传播信息时更加便捷、直观、紧凑,更适应当下的碎片化传播特点。高校在使用短视频进行科技成果报道时,也呈现出相应的优势。

短视频的可视化,降低理解门槛。科技成果中往往夹杂着大量的专业表述,对于写作者和阅读者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门槛,与文字、图片相比短视频呈现的内容更加直观,通过短视频的实拍进行科技成果演示,为晦涩的专业术语提供了直观的解释,省去了翻译的环节,降低了理解门槛。

短视频的聚焦性强,放大宣传效果。短视频由于时长限制,往往只有几十秒的时间,这就要求其内容要聚焦传播重点与亮点。基于此,科技成果短视频往往会充分挖掘成果中便于传播和易引起受众兴趣的亮点部分,通过短视频进行放大,从而使科技成果宣传获得更好的效果。

短视频的碎片化,具有传播便捷性。受众时间碎片化,难以集中一段时间去看一篇深度科技报道,这也是当下科技报道传播的一大难题。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特点,相比文字报道降低了对于受众的使用场景和时间要求,具有更高的收看便捷性。受众可以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打开短视频平台,仅用几十秒就能够直观地收看一项科技成果的简单演示。

表达形式多样,便于创意实现。相比于图文,短视频音画结合的表达形式,对于科技成果的呈现具有多种选择,如成果演示、人声旁白、沉浸式体验等,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意实现空间。

相比图文传播,短视频传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受限于碎片化表达,不利于对科技成果进行完整地呈现;视频的表现形式,往往会陷入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精神内核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等问题。

二、高校科技成果短视频传播应用现状

2021年1月26日,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4所“985”、“211”高校,均已在抖音开通了官方账号[3]。高校利用短视频发布信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高校科技成果的传播上,还需要在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加强。

(一)忽略短视频的实用性,对短视频在科技成果传播上的作用认知不足

高校的短视频账号,在内容定位上往往随着传播平台和热点走,在内容调性上,追求炫酷和画面精美,却忘记了作为媒体的属性是传递信息。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高校科技成果宣传的内容相对较少,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短视频的功能认知不足。如至今年7月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视频号在全国影响力排行榜排位中为第21 位,本年度发布视频409 条,其中关于科技成果的视频仅18条,占比约4.4%,这在高校中已经属于比例较高的。7月份高校视频号影响力排行榜前列的某顶尖双一流大学,截至目前发布视频247 条,其中关于科技成果的视频仅1条,占比仅为0.4%。

(二)受限于专业队伍和评价管理,短视频在科技成果传播的实践上受阻

高校的宣传队伍对于短视频的驾驭能力参差不齐。首先,相比文字报道,短视频制作流程较复杂,涉及了拍摄、剪辑等工序,这对于高校宣传队伍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短视频在内容的呈现上与图文逻辑不同,很多高校宣传队伍在文字报道领域风生水起,但是转到短视频领域就会“水土不服”。在短视频的评价管理上,往往是“唯流量论”,以流量、点赞、转发来考核短视频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科技成果短视频在吸引流量上并不具备优势,这也导致在选题和内容策划上,倒逼短视频的管理人员去追逐热点和流量。

(三)视频平台“泛娱乐化”风向下,受众的媒介素养不足

所谓“泛娱乐化”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以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泛娱乐化话语体系下,受众往往追求“短平快”带来的愉悦感,而科技成果宣传短视频往往因为严肃、深刻的内容特点,无法满足追求感官享受的需求,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泛娱乐化也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弱化、现实主义深化、理性价值淡化、感性主义强化,价值观念由原来的集体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4]”短视频平台的机器算法,在内容的监管和分发上一定程度导致了科技成果类非娱乐化视频被弱化和边缘化,无法真正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三、高校科技成果短视频创作路径

(一)科技短视频的“创作论”

高校科技成果传播是刚需。科技成果传播,包括PPT 展示、文字报道、视频专题展示,以及短视频报道等。高校的核心职能中包括科学研究,论文、发明、专利、产学研应用皆为科技成果,意味着高校有丰富的科技成果,高校同时有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核心职能和责任。高校进一步“开门办学”,科研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需要主动自觉地应社会之需,无论是通过自建自媒体还是外部媒体,积极主动传播自身科研成果。要将不涉密的科研、科技成果尽可能推向社会,想法设法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发挥其促进国计民生的作用。

高校科技短视频亟需“创作”。高校科技成果,由于其自身学术共同体特征,从诠释传播等角度来说,往往有认知、理解、接受的“门槛度”。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短视频传播,都有基于自身表达语言模态带来的“专业度”。科技成果短视频呈现,不是简单的“再现”,更不是具体科研人员口头上解说报告的“录播”,而是需要具备短视频“创作理念”。事实上,有的科技成果适合用短视频传播,有的科技成果未必适合。比如科技论文,文字和图表是最常用表达语言,而一些适合产业转化的科技应用、设备材料发明等,则较为适用短视频传播。与论文写作不同的是,科技短视频一旦创作完成,它需要自己“找到”受众,其质量水平以及与发表平台的“契合度”决定传播效率和效果。高校科技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既是媒体、传播领域的新课题,又是科技领域新要求,建立科技短视频传播的“专业创作性”理念,在实践中多尝试这种新语言模态创作形式,必将为国家和人类科技发展、转化发挥重大作用。

(二)科技短视频的“二元要求”

科技短视频,实质上是用短视频特有的语言,呈现科技动态和成果。科技短视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基于人的信息接收渠道的转变、迭代,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所培养出的数量越来越大的观众。科技领域成果,因为媒体的出现和传播边界不断拓展,越来越走向大众,发挥其科普乃至成果转化催生作用。“科技+短视频”,在正确、先进“创作理念”指引和加持下,完全可以发生以往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效果。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主任颜梅认为,短视频这种天然具有零碎以及细节化特点的表达方式虽然不适于一些专业性、复杂性的话题,但比较适合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延展性热点话题及新闻[5]。

作为具有实用性的科技短视频,有自身目的诉求所带来的语言表达方式。创作科技短视频,需要遵循两个要求:一个是“看得懂”,这是由其内容科技性所决定的;另一个则是“喜欢看”。针对一个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创作短视频首先要基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性并非要求“直接拷贝”,而是基于对其内涵属性有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呈现”。科技短视频制作,“看得懂”是最大前提。此处的“看得懂”和科技期刊论文的“看得懂”并不一样。科技期刊论文是给编辑、主编以及学术共同体同人阅读,其中术语、概念、逻辑有较高门槛。高校科技短视频是面向科技工作者以及普罗大众,其“看得懂”,意味着“低门槛性”,术语、概念、推导等,需要“下沉”拆解,直到甚至没有相关学术、专业背景的普通观众也能看懂。比如高校做“AI 智能绘画机器人”短视频,需要在视频中尽量少提专业性的算法、计算机语言等概念术语,尽量用类似“智能绘画机器人,并非打印机复印机这样的复制打印,而是像一位画家一笔一划地给人做素描”这样的视频字幕,并辅以机器人“手握笔一笔一划绘写”的镜头语言。用短视频呈现复杂深刻的科技成果,“看得懂”是以普通人的“看得懂及友好性”为前提的。

“喜欢看”,是根据短视频这种新型传播形式的自身特点提出的。短视频追求“受众获取的最大化”,有点击率、完播率、点赞、收藏等指标考核其“成功与否”。科技短视频,也要追求“让人喜欢看”。看得人越多、完播率越高,越能达到科技短视频“科普性”“走进千家万户”的诉求。这就要求科技短视频的创作,在“看得懂”基础之上,通过画面剪辑、添加配音字幕等技术操作,让受众耳目一新,既有看懂科技成果的获得感,又有看到酷炫动感前沿科技成果的“视听盛宴感”。比如短视频呈现“AI助老助残机器人”,为了体现机器人的“体贴上心”,可以做一些友好性的镜头设计,如让机器人给老人、残疾人“敬茶”“开门”,并配上温馨动感的音乐,这样观众从视听语言中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科技短视频是新闻短视频的一种,其创作是服务于传播的。科技短视频,一定要摒弃“重创作轻传播”观念。越是按照短视频规律制作的科技短视频,越能传播得久远。高校要丰富拓展科技短视频传播途径。高校自身自媒体平台相比外界媒体,由于其“专业性”“门槛性”有保障,而且其订阅者多为高校教师、大学生、研究生,科技短视频适合在此传播。高校外宣通道中,外部媒体正在加速向全媒体转型,科技短视频可以与文字报道同时投稿,在科技强国大背景下,科技短视频的外部观众越来越多,理应在高校外宣中占据重要席位。同时,高校科技进展和成果,在向上汇报、申报课题项目过程中,短视频介绍越来越受重视,带有“新闻性”、有亲和力的科技短视频,在“向上传播中”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高校科技短视频传播要素准备

建立科技短视频创作理念。科技新闻报道,是全社会构建科技文化的重要一环。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生产“大户”,应当在科技文化氛围营造中发挥主体作用。科技报道正在以文字报道为主向文字、短视频并重阶段迭代。高校宣传部门要建立科技短视频创作理念,以精心创作促传播,推动科技新闻报道的全面发展。

推动科研部门与宣传部门协作。高校科研科技部门,无论是从事业发展还是从服务科技强国大局出发,都要拓展视野。高校科研部门和宣传部门加强协作,从理念建立到报道技术提升,搞技术的人和搞宣传的人多做“语言转换沟通”,共同为短视频科技报道出力。同时各级各类媒体平台要重视科技报道,构建科技短视频发布平台,自觉为科技短视频引流,让接地气的科技短视频蔚然成风。

组建专业科技短视频创作团队。科技短视频有专业门槛。高校在人才储备上有优势,宣传部门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意识储备短视频人才,并建立专业培训机制,培养出一批批科技短视频创作团队。不少实验室都有实习生,可以发挥学生队伍作用,让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参与短视频创作,并探索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培养一批科技短视频受众。一个国家的科研基础,取决于有多少科研潜在人才和人员。关于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报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爱好者,有些人后来成为科研工作者。科技短视频正在成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增量,高校需要通过科技短视频创作机制建设,将越来越多大学生转化为科技爱好者,营建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向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科技爱好者、参与者和科研栋梁人才。

注释:

[1]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EB/OL].中国日报网.(2021-01-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930863356314234&wfr=spider&for=pc.

[4]赵伟,王军云,宋华.泛娱乐化现象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57-59.

[5]欧阳宏宇.5G时代的智媒发展之路——“5G时代视频传播研讨会”会议综述[J].新闻与写作,2019(06):92-93.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受众创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