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与方式

2023-12-26 13:09周仁清
新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场域思政

○周仁清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指出,承担思政建设是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的应尽职责,要求各门课程、各个老师守好各自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传播学概论”自然也被纳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范围。

目前探讨“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简而言之,目前该门课程思政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思路多借鉴思政课程模式,融入方式方法有待丰富。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现有诸多课程思政教案聚焦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但缺乏深入调查和系统构思,随意选择思政元素,碎片化地植入而显生硬杂乱,如此难以形成价值引领体系。[1]

本文认为,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范围、程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中,借鉴考察活动、事件发生中各关系特征的场域理论,紧紧把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条主线不动摇,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方向不放松,优化内容供给,结合专业特色,提炼专业价值,拓展专业广度与深度,探索实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目标。[2]

一、必融入内容:核心、重要部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实现政治方向、文化认同的“同向”问题,以及合力育人的“同行”问题,既要做到全方位融入,又要润物细无声,就要提炼核心课程。[3]其中,重要与核心内容是专业课程的教授要点,应当融入思政元素,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任务。反之,假如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不能融入思政,那么即使非核心内容大量融入了思政,应该说该门课程的思政融入仍不算成功。

抓住核心课程,思考思政融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此,梳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是第一步,接着要筛选、比对和选择匹配的思政元素。现介绍笔者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思政建设思考。“传播学概论”课程为3学分,每周3个课时,教材为郭庆光教授所著的《传播学教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全书共有十五章,内容丰富紧凑,有些章节内容目前不太适合思政元素融入,如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二节就不太好安排,诸如传播、信息、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等纯理论介绍,基本上是传播学元概念,暂未发现较好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本课程认定的核心内容中较适合思政元素融入的章节安排具体情况如表1。

二、融入方式:场域思维

核心部分必须融入思政元素,不等于可以随便融入。如果融入的地方不合适,方式不自然,显生硬和强塞,效果会适得其反。如何做到既可融入,还润物无声地隐性、无意识般融入,需要注意融入思维问题。要实现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强化课程思政目标隐性融合的理想情境,[4]做到思政元素融入后,教师要能在学生无察觉的自然情境中完成育人,就应时刻把握具体环境,拥有较强的场控能力。这种场控能力,即是教师从培养方案规划、教学设计到教案撰写,再到现场教学过程中的即时驾驭能力。

(一)借助场域理论把握教学全过程

“场”最初是个物理学概念,后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用场域理论(field theory)来描述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主义特征。这种“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5]即为场域。布尔迪厄认为权力场就是一个类似于牛顿力学场中的真正环境,不过其力量形式是通过行动者的心理动机表现出来的。[6]场域中各位置间的状态取决于各自的权力与关系,即位置占据者拥有资本的多寡与权重。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场域运动表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威的教师占据主动与主导位置,学生则处被动与被支配位置。但在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需求、体验和效果,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与授课内容的信息差不断缩小,对课程的兴趣有所影响。所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新课标改革教学理念下,有人指出,由心理场和环境场组成的教学场,如果失衡会引起教师心理“紧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7]如何维持这种场域的动力平衡,尤其是专业课程中需要融入思政元素,是教师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撰写、现场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动态教育实践过程,课程始终处于变化状态中,受到围绕课程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形成一个“课程场”,[8]或者说是课程情境场。场域中的行动者学生是否满意与配合,决定着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下去,更决定着思政融入的可能性。

“场域”理论告诉我们,事情之所以这样发生,结局如此,而不是那样,是因为发生时场域中的“关系”复杂、可变。这就意味着,在以学生行动者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和授课中,要熟悉授课对象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工作,完成育人目标。运用场域理论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从大背景大方向准备思政融入元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根据时政情况及新闻报道来临时决定可融入的思政元素。总之,做到备课前要从总体上把握大方向,准备大范围的融入元素以备用,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则根据现场情况筛选具体可融入的元素。

(二)具体案例中的思政融入

现以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为例,探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融入思政元素的力度与技巧。该章核心内容包括: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异同、“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等知识要点。在培养方案和备课中可融入思政元素的地方有:

1.讲清服务于国家政治利益的国际传播本质

在讲解国际传播概念的同时,深入分析目前国际传播“西强东弱”“恃强凌弱”的现状。当今明显失衡的国际传播格局,是由世界性大众媒体组成的国际传播,一方面,通过市场化途径发展壮大,给世界各国新闻媒体提供了做大做强的丰富经验,但另一面,西方媒体“恃强凌弱”“唯我独尊”,无情打压他人的本性,不但不利于世界传播良好局面的形成,还造成世界传播格局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后果。国际传播因与国家及民族利益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传播主体多为国家社会代表身份,各国大众媒体的国际报道均服务于本国利益,故充满着国家、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妥协等错综复杂关系。[9]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国际传播现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他国负面新闻的喜爱程度超过正面新闻,尤其是西方媒体对与己政治体制有很大不同的国家,易进行妖魔化报道。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同样是为防止疫情扩散,美国《纽约时报》认为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经济风险遏制病毒在欧洲肆虐”,而中国“封城”则是“以牺牲人民生计和自由为代价”。不仅一家西方大报如此操作,还有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歧视中国为“亚洲病夫”的文章,并拒绝道歉;丹麦《日德兰邮报》刊发将五星红旗上的“五星”修改成病毒图样的辱华漫画,也拒绝道歉;英国《泰晤士报》和法国《费加罗报》在报道中多次使用“鬼城”“地狱”字眼来形容武汉。[10]

通过认识国际传播本质,进一步认识西方大国媒体的真实利益所在,这种不公正的格局存在是目前世界动荡与产生仇恨的根源之一。国际传播的本质是已掌握先进传播技术与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西方国家牢牢掌控着世界传播话语权,为维持其优势而不断强化现状。要向学生讲解,这种存在历史久远,明显不利于非西方国家利益的传播格局,不但不利于非西方国家的健康发展与进步,甚至会严重威胁到非西方国家的主权安全。

2.讲解我国在国际传播建设方面的行动与思考

鉴于国际传播格局西强东弱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走自力更生一条道路的逻辑选择,分析我国为何要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主流媒体大量出国的历史必然选择。为改变国际传播格局一直仅由西方发达国家媒体主导的局面,在认识到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局限之后,需下大气力加强建设,以期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2022 年5 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目标。而要着力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就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显著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11]

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9—2020 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此外,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让中国主流媒体“走出去”,在与国际其他媒体学习过程中保持竞争态势,主动传播自己的声音,修正来自西方传播的错误、扭曲的信息,抵消西方媒体传播消极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重展、重塑中国的良好形象于外人面前。如新华网络电视(CNC)上线,播出中英文两套节目;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开播六个电视频道、三个海外分台、一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2018年)上线。[12]希望借此实现打破西方国家媒体长期的寡头垄断模式的目标,依靠我们自己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陆续登陆推特(Twitter),并保持稳定发推频率。[13]2019年,为抗议西方主流媒体涉疆报道的选择性失语现象,真实揭露暴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极端恶行,CGTN播出了两部反恐主题英文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和《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反恐》,这是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动出击的生动实践例子。

3.由国际传播不平衡过渡到信息主权概念

信息时代,在世界信息单向流动的固有格局难打破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面临比以往愈加严峻的形势,不仅难以反转劣势,乃至有难以守住固有主权的困境。联系近年来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中国证监会出台新管理办法,要求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须备案的背景逻辑。

思政元素的融入可能性和融入程度在培养方案和备课中就要划定大致范围,如此可保证思政要义的基本设定,但具体如何融入,要根据授课时的具体语境,以场域思维学生的动态情况,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确定。

三、经验与反思

(一)切实考虑融入范围与思维

高校要完成“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总体目标,专业课程就须参与思政建设,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涵盖思政育人计划,时时处处要有思政融入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融入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融入而融入,不然易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不但思政育人目标无法实现,专业教学也易变形走样。哪些地方可以融入,且必须融入,就需要慎重选择。一般来说,核心内容部分理应融入,不然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在核心章节中,也要进一步甄选,对那些非常容易融入思政的部分内容,就要大胆积极地设计思政元素,旗帜鲜明地倡导思政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旗帜鲜明不是硬塞强拉,而是自然而然地把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讲授。

解决了思政可融入专业知识模块中的范围问题,接着就要思考如何具体地融入,以实现思政真正进入课堂,印入学生脑海中,内化为学生日常言行中的目标。培养方案和备课中的思政元素在没有真正讲授前,还只是停留于“纸面上”的思政设想,要转变为课堂中活的思政,还需要考虑如何实践问题。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以场域思维思考思政元素的融入时机和技巧。这种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需要提前尽可能地掌握课程相关内容信息,减少各种不确定性的发生,增强教师在教学场域中的“资本”量,进而提升威信,如此可以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

(二)可融入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培养方案、备课到课堂讲授中,思政元素可融入范围的把握和鉴定,至具体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立显授课老师的教学功力。尽管培养方案可能事先早已制定,思政元素已有若干,但思政的融汇贯通,需要授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吃透二者,找到结合最佳点,采用最为自然顺畅的方式接入,才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注释:

[1]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93-98.

[2]中国政府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3-10-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4]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03):46-51.

[5]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6]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5.

[7]刘陶,张卫良.场论对高校教师激励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4):80-82.

[8]李莉,刘聪聪,项亚光.破解“课程”“思政”融合难痼疾的课程场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01):103-110.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9.

[10]中国青年报.借着疫情妖魔化中国,西方媒体用了这三招![EB/OL].(2020-03-14)[2023-02-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129186276065478&wfr=spider&for=pc.

[11]人民网.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2) [2023-02-19],http://www.scopsr.gov.cn/zlzx/zzjxx/19zzjxx/202205/t20220503_384149.html.

[12]巩育华.中国主流媒体“走出去”之路[J].群言,2020(11):21-23.

[13]中国网信网.央媒已成媒体“走出去”主力军[EB/OL].(2015-07-27)[2023-02-20],http://www.cac.gov.cn/2015-07/27/c_1116022851.htm.

猜你喜欢
传播学场域思政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