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周报的编读往来研究
——以“读者之声”栏为中心的考察

2023-12-26 13:09孙于麟
新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周报军阀帝国主义

○孙于麟

1922年7月,《新青年》《劳动周刊》等重要刊物纷纷休刊、停刊,其他幸存刊物远不能满足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顺应革命要求,于上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集体立言”,立志将《向导》周报办成“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1]。有鉴于此,《向导》周报先后设立“通信”“读者之声”栏,便于编者与读者交流,形成了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独特往来。本文试图挖掘与分析《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的编读往来内容,呈现《向导》周报的一个侧面。

一、《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指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这在实际上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8 月17 日,为推进民主革命纲领的落实,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会议接受共产国际意见,决定加强宣传工作,委派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蔡和森筹办《向导》周报。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向导》周报以中共二大所确立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心,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向导》周报从1922 年9 月13 日创刊到1927 年7 月18 日停刊,共出版201 期。从第1 期到141 期,每期八页;从第142 期起,增加为十二页;从第144期起,增加为十六页。《向导》周报初创时并不分栏,从第7期开辟“时事短评”“读者之声”栏,从第25 期起,《向导》周报增辟“中国一周”“世界一周”栏。此外,《向导》周报还先后开设过“什么话”“寸铁”“余录”等栏目,栏目设置日臻多样。“读者之声”栏在1922 年10 月22 日第7 期创设后,便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来信,成为读者“批评本报主张”[3]的重要平台。经笔者统计,《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共设75期,第12~47期、第143~193 期相对稳定,其余分布较为分散。同时《向导》累计刊登读者来信113篇。《向导》周报编辑还以“记者”回信的形式答复了读者来信所提的意见,共计43篇,与来信一并刊登于“读者之声”。[4]

二、编者与读者关于中国革命的探讨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开展工作。1922 年7 月,中共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5]。《向导》周报编者承担起党报的群众工作,既要教育、引导、动员群众,也要反映人民的呼声。为强化读者对国事的关注,激发广大读者的积极探讨,《向导》周报说明“凡工人团体,学生团体,各地公众图书馆,阅报室及一切政治圈要看本报者,望将地址开来,本报按期送阅一份”,[6]以利于读者群体获取报纸,也指明“读者诸君对于本报的主张如赐批评,不论赞成反对一概在本报发表”[7]。《向导》累计刊登读者来信113 篇。在中共二大指导下,“读者之声”栏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目的等进行了大量讨论与探索。

(一)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探讨

中共二大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而,《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了大量报道。读者白青认为:“反对侵略我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这是全国的爱国人民都应该一致起来,协力同心进行的。”但“因为各国帝国主义者早已和我国的军阀勾结”“所以我们历来的任何爱国运动都不能成功!”[8]读者文恭指出:“仅仅打倒自己国内军阀,建革命政府”是“完全大错而特错”,指明“军阀靠帝国主义而助植,帝国主义靠军阀而掠夺”,所以中国革命“必须打倒了国际帝国主义,而打倒国内军阀,而建设革命政府,自然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9]读者“广大法科教授”梁明致与《向导》周报编辑瞿秋白在《向导》周报第144、146、150期中以“阶级斗争问题”开展了三次探讨。瞿秋白借三次讨论向读者群体介绍了阶级革命的依靠力量,详细介绍了革命的对象。

(二)对中国革命动力的探讨

工农群众是人民的主体,也是民主革命的关键力量。《向导》周报编者曾指出:“中国目前的革命是劳动界(即城市工人阶级和乡村农民阶级)为主体之国民革命,并非少数智识分子去联络劳动界的革命。”[10]因此,《向导》周报编者与读者在“读者之声”栏中就如何动员工农群众、工农参加革命的必要性进行了积极探讨。读者赵成章提问:“一般劳动界多系无智阶级,迫于生计”“安能起来革命呢”,“一般民众谋生尚难,何暇于”革命。编者答曰:“劳动界受压迫太厉害已经不能忍受了,已经觉悟非起来推翻军阀资本家不可了”,工农群众“比较‘有智阶级’更加感觉革命的必要,而且更有力量”[11]。读者德连认为:“工农阶级是民众内占最多数的被压迫阶级,希望革命的成功”,但其“没有主义的观念,即常智常识亦是不够的,所望革命的成功,离事实果然还远”。编者对此表示认同,答曰:“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12]读者符琇认为:“革命若要成功,凡是有客观眼光的同志,谁都承认非革命基础——农工……他们自己组织起来为他们的利益奋斗不可。”[13]编者亦对此观点表示深深认同。

(三)对中国革命目的的探讨

读者倬云在参加“学术研究会”,和与会者讨论“革命的目的”时发生争执。他认为,“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共产社会”,编者回复“这一问题是抽象的问题”“应具体地问”,明确“目前中国革命的目的是,要求民族独立,推翻封建社会”[14]。读者映胜在读第160期后,认同编者关于革命目的的答复。但是,他“在最近又听到许多人对于革命的目的的解释”异于编者,因此产生了怀疑,表示想要“一个圆满真确的答复”。编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记者指出:“造成革命的社会条件既然各不相同,革命的内容,革命的趋同,即革命的目的,便自认跟着各不相同。”“只有从这些客观环境的分析中,才能认识得这一革命的目的”,所以“勉强想象出一些抽象笼统的通用于一切革命的目的,是没有用的。”[15]从而在根本上指正了中国革命的目的。

读者根据编者所发文章、社会现实产生疑问,并将问题、见解写成信,寄与《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编者进行回复,构成了编者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向导》周报编者给予对话方向,在社会上引导了良好的舆论。正如蔡和森曾说:“犹忆两年前本报初揭国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理论与事实时,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之目为海外奇谈,现在这种海外奇谈竟成为普遍全中国的政治常识。”[16]“打倒帝国主义”这一口号逐渐被社会各阶级共同使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众多革命者的共同认识,可见,“读者之声”栏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三、“读者之声”栏编读往来的作用

《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是我党立于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是沟通群众的重要途经,更是听取群众观点的重要平台,助力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再次崛起。“读者之声”栏编辑和读者的往来具有化游弋读者为忠实粉丝、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推进国民革命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一)化游弋读者为忠实粉丝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的推动者。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是形成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17]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军阀割据致使国家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诚然,在此种背景下,个体意识逐渐被时代淹没,成为了随波逐流的大众群体,但《向导》周报的“读者之声”栏表明,民众一直期待能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生活之中,他们通过给《向导》周报写信传达个人情感,并以此探寻国家未来。“读者之声”栏开设不久,便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广州读者曾国光来信说:“在黑沉沉底下的中国,‘向导’真是一线的曙光了。”[18]在《向导》周报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公然迫害之际,读者奋力号召“凡是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双重压迫下的中国人们,无论谁也应该爱护贵报”“拥护向导报永久的存在,是我们目前第一个任务”[19]。在《向导》周报“难藉以维持”[20]之际,读者纷纷响应。郑彦之来信表明:“我现在很愿意将我每月十余元的薪水,按月一元供给贵报。”[21]身处德国的叔隐、浚明、语罕表示:“英金四镑,聊助公等笔墨之资,四方传布,必有闻风而起者矣。”[22]读者的赞誉与拥戴是对《向导》周报编者的认可,也是近代知识分子以笔为器、改造社会夙愿的现实表达。广州读者曾国光来信说:“只望‘向导’周报里的诸先生,不断地奋斗”“也许能够令华众渐渐地甦醒起来,团结起来地可能,或发动地准备”[23]。可以看出,“读者之声”栏的创立正顺应了当时社会上一批游弋读者,并通过“读者之声”栏的双向互动使其化为《向导》周报的忠实粉丝。

《向导》周报的《本报宣言》和《本报启示》,均表达对读者来信采取包容态度,欢迎读者积极发表己见。读者来信,无论是批评、赞誉、还是其他,说明其对编者的信任。编者刊发其文章,进行版面回复表现出报刊的开放性、包容性。这样的编读往来形式,使读者实现了写信价值,还传递了办报者视读者为衣食父母的态度。反之,“版面沉默”,私下也不回复,势必会使读者失望,以至于放弃报纸。“读者之声”栏拉近了报纸和游弋读者之间的距离,打通了编者和读者的联系,故含有召唤、化游弋读者为忠实粉丝的逻辑。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

《向导》周报编者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及落实《向导》周报发行策略,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意识,在无形中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

张永年认为,中国共产党“以期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全人类解放的成功为目的。”是“被压迫的被统治的被奴隶的中国弱小民族解放的前途”。[24]邢适生认为,“幸向导早些出世,负了指导提携的责,我相信尽可跟着他跑,确没有‘碰墙’和‘陷阱’的危险啊。”,指出中国共产党“只知努力于革命”[25]。此类来信,往往起到独特作用。读者的赞誉与编者的积极回应会间接培养读者一种呼应权威的心理,随报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还会出现读者对主流话语的追随心理。兼之“读者之声”栏刊载的文章映射着群众的声音,致使《向导》周报编者获得广大社会影响力,而《向导》周报编者皆为共产党员,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随报刊的发展不断提高。

“读者之声”作为自由发声的平台,掀起了编读往来的热潮,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就连国民党中的读者梁由都不觉惊呼:“中国共产党是最革命的党”[26]。

(三)推进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

“国民革命”最早由国民党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向导》周报中给予其全新的解释,即“中国的国民革命就是中国民众对于外国帝国主义之经济的和政治的剥削之反抗运动,其目的在推倒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势力和其走狗——本国的军阀——而建成一个合于民众利益的独立政府。”[27]《向导周报》在反封建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帝的内容,这进一步完善了“国民革命”的含义。

以社会舆论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是《向导》周报的重要使命之一。广州的童炳荣在信中说:“世界进化的道路,国民运动是必经的阶段;为达到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也是必厯的过程;所以无论何派别,在这时候必定要站在这一条路上。”[28]文恭来信说:“被压迫的民族—工人,农民,兵士,商人,学生,快快起来作举国一致反帝国主义的大运动,始终要到达驱逐任何帝国主义于中国领土之外为止”[29],两位读者表达了应以全国各阶级的共同合作推行国民革命,在当时主要指向大革命。同样,“北伐之失败,乃一切革命者之失败,一切革命者在此革命急迫期间中,能合作则存,不能合作则亡,相扶助则存,相猜忌则亡”[30]是大多数读者普遍认同的观念。由此,编读往来引发的社会舆论维护了国共合作,助推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四、《向导》周报编读往来的当代启示

《向导》周报对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读者之声”栏作为编读往来的重要平台,其发挥的特殊作用更是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与读者的联系。《向导》周报编读往来的成功经验对现今的党报党刊“读者来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坚持党性原则

《向导》周报作为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工具,始终坚持“党管、党办”的原则,“读者之声”栏也不例外。首先,“读者之声”编辑工作始终由中国共产党人负责,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主持创办了《向导》周报,并为《向导》周报撰写了《本报宣言》,确定了《向导》周报的编辑方针。同时,陈独秀也是《向导》周报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在“读者之声”栏中多用“记者”解答读者问题。除了陈独秀以外,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等人也参与编辑过“读者之声”。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对党有着高度忠诚,由此,不仅保持了“读者之声”栏的导向正确,而且深化了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此外,“读者之声”具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来信需经过主编和编者的共同审核,其一,不刊登质量差的来信;其二,不刊登不符合政治诉求的来信,从根本上避免导向问题的出现。

(二)精准定位

“读者之声”栏对内容和读者的精准定位,是《向导》周报获得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向导》周报《本报宣言》中指出:“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31]因此,《向导》周报刊登的文章多为抨击帝国主义和军阀、表达革命诉求。《向导》周报创办伊始的受众定位于智识分子,尤其在“读者之声”栏中,读者不仅借此平台发表个人观点,而且通过与编者的交流解答其心中疑惑,这促使《向导》周报受到社会各界的赞美和拥护。

在纷乱的社会背景下,“读者之声”的精准定位切中时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同读者建立人性化和个性化沟通的有效手段,更是警醒民众、激发人民抵抗外族侵略的一大思想利器。

(三)贯彻群众路线

《向导》周报能在读者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其贯彻群众路线,贴近读者群体。读者作为报刊发展的衣食父母,报刊只有把编读双方置于平等地位,将读者的需要视为自身责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基于此,《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使读者拥有了可以畅所欲言的公共平台,也是被服务的对象。编者不仅详细回答读者的问题,而且向读者提供相关的外延服务信息,由此,构成了编读之间的良性往来。

五、结语

《向导》周报“读者之声”栏作为中国共产党继《新青年》通信栏目的接续发展,是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在中国的初步实践。“读者之声”栏的设立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和党性原则的重要尝试。它有效地沟通了群众与党员,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真正做到了坚持党报党性与服务人民群众的统一。

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与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党报党刊编读往来栏目陷入窘境,因此,当今党报党刊应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中找寻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媒体科技发展相结合,使“读者来信”栏永葆生机活力。

注释:

[1]敬告本报读者,《向导》周报第15期,第124页.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3]本报启示,《向导》周报第3期,第24页.

[4]齐辉,陈康.《向导》通信栏与中共早期党报党性、人民性特征的建构[J].新闻大学,2022(08):46-60+122-12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

[6]本报启示,《向导》周报第7期,第60页.

[7]本报启示,《向导》周报第3期,第24页.

[8]白青.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37期,第283页.

[9]文恭.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80期,第641页.

[10]记者.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53期,第1469

[11]赵成章.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53页,第1469页.

[12]德连.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61页,第1595页.

[13]符琇.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91期,第2066页.

[14]倬云.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60期,第1580.

[15]映胜.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77期,第1844、1845页.

[16]蔡和森.孙中山逝世与国民革命,《向导》周报第107 期,第893页.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18]曾国光.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27期,第202页.

[19]雅零.读者之声,《向导》第104期,第872页.

[20]敬告本报读者,《向导》第15期,第124页.

[21]郑彦之.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20期,第164页.

[22]叔隐,浚明,语罕.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25期,第188页.

[23]曾国光.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27期,第202页.

[24]张永年.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62期,第1612页.

[25]邢适生.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80期,第1893页.

[26]梁由.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43期,第1309页.

[27]太雷:《辛丑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上之意义》,《向导》周报,第86期,第705页.

[28]童炳荣.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42期,第324页.

[29]文恭.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80期,第641页.

[30]张人杰.读者之声,《向导》周报第171期,第1745页.

[31]陈独秀.本报宣言,《向导》周报第1期,第1页.

猜你喜欢
周报军阀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