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我国综艺类节目发展策略
——以湖南卫视《中餐厅》为例

2023-12-26 13:09闫春慧姚丹
新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餐厅美食受众

○闫春慧 姚丹

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播以及形象的塑造。然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1]”再创造的过程中,受众会受到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国外受众在欣赏我国的视听作品时往往会按照自己所经历的事或者所持有的文化价值观对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如何避免国外受众对我国综艺作品的错误“解码”,需要对视听作品中的文化、艺术、影像信息进行合理“编码”。

近年来许多学者以媒介融合为契机,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力进行研究,并提出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举措。例如刘俊在《论融媒时代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十个创新理念》中,提出通过打造传播主体的非官方形象和对传播对象进行精细化分析等十条创新理念,为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2]。也有不少学者针对特定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我国视听作品发展道路,例如刘波和蒋潇潇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中,从内容挖掘、技术创新到搭建多媒体宣发矩阵三个方面为中国文化类综艺的对外传播提出创新路径[3]。

湖南卫视《中餐厅》以美食为载体传播中国美食文化。节目前期受到较大关注,新颖的节目类型吸引大批受众,收视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节目的播出,《中餐厅》从第一季第六集开始,口碑和评分逐渐下滑,收视率也开始下降,节目内容呈现也逐渐偏离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主题,创作方面的问题渐渐凸显。本文以《中餐厅》为例,从叙事学视角分析《中餐厅》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综艺作品的对外传播提出建议。

一、《中餐厅》节目形态

《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经营体验节目,于2017年7月22日首播。以《中餐厅》第一季节目为例,节目邀请了5位嘉宾参与,录制地点在泰国象岛,5位嘉宾跨界扮演厨师、服务员等角色,经营一家中餐厅,传播美食文化。节目共设置11 期,每一期有不同美食主题,还邀请了泰国艺人进行美食制作,为餐厅增加人气的同时加强了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

目前节目已经播出七季,七季节目具有大体相同的形式,但从第二季开始节目组一直在对节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包括增加飞行嘉宾、增加零启动资金的设定、移动的经营场所、打造“亲子中餐厅”概念等。到第七季节目又出现了新的“玩法”,改变了以往一个档口的经营方式,变为双档经营,并且两个团队还会在营业额上进行PK。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受众对节目保持新鲜度,但在内容上却逐渐偏离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初衷,致使节目口碑和评分下滑。

二、叙事学视域下的《中餐厅》

(一)叙事内容

“叙事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故事的性质”[4],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叙事者对于材料的取舍、组构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故事的色彩和走向。节目制作中,尤其是注重故事性的真人秀节目,不同的叙事者会制作出不同形式、主题的节目。现从叙事主题、叙事行动、叙事人物、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对节目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

1.叙事主题

美国学者劳伦斯认为:“叙事可以表示一个等式,即叙事=故事+主题。主题就是在故事之上的一层铺设,它用来指导故事的叙述,提供感情的交流或者传达更深层次的内涵。[5]”《中餐厅》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传播中华文化,呈现传统元素。节目在第一季制作和宣传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主题,但节目在后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这一主题。

节目的第二个主题是满足受众需求。陈功兰认为电视需要满足受众的三种需求,分别是自我表达和自我参与的需求、缓解压力和身心放松的需求、体验“互动”和“梦幻真实”的需求[6]。节目内容是开设餐厅,任何人都可以进入餐厅用餐,在录制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嘉宾的“粉丝”作为食客参与节目录制,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自我参与和“梦幻真实”的需求。但是,由于节目设置问题,节目组在拍摄的过程中增设了许多障碍性环节,再加上后期剪辑中人为制造了冲突,使得整个节目在观看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紧张感。观众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觉得疲惫,难以满足他们放松身心的需求。

2.叙事行动

语言学家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从语法意义上将行动描述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行动中的主语就是人物,也称“行动元”。他将“行动元”分成三组对立的行动元模式,分别是“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者”与“敌对者”[7]。在《中餐厅》中“主体”是行动事件的具体执行者,即节目中经营餐馆的嘉宾;“客体”是追求的某一目标,即节目的目标——在“零启动资金”的情况下顺利开业并且结业时要达到一定的营业额。“发送者”即设定条件、给予提示的人,这里指节目组;“接收者”是指接受条件的人即嘉宾。“帮助者”和“敌对者”分别为支持主体和阻碍主体行动的人。《中餐厅》节目组更多的作为“敌对者”一方出现,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增设困难环节。例如,在第三季节目新增“零启动资金”设定,嘉宾需要通过“以物易物”等方式获取资金之后才能开业,这在无形之中给经营餐厅的嘉宾增加了难度。节目也花费了大量时间表现嘉宾如何筹集资金、嘉宾为了营业额如何争吵,而不再重点表现食客和其对于中国美食的看法,这与节目组展现中国传统美食的初衷产生背离。

3.叙事人物

在“如何使你的人物既真实又是多侧面的”问题上,悉德·菲尔德认为可将人物的生活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职业的(profession)生活部分、个人的(personal)生活部分、私人的(private)生活部分[8]。在《中餐厅》中,由于节目侧重对嘉宾的展示,其在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食客,因此在节目的呈现中对于人物有详细的描述,人物的塑造更偏向圆形人物。除了展现嘉宾的职业生活,即作为餐厅经营者如何经营餐厅外,个人生活也有所展示。例如在《中餐厅》第三季,节目不仅表现了秦海璐作为餐厅财务的职业生活,还通过荧屏表现了其家庭生活,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嘉宾。但对于国外受众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嘉宾个人,过多嘉宾个人生活的展示可能会影响节目效果,不利于对外传播。

4.叙事结构

真人秀节目需要通过叙事来串联整个节目,叙事结构的设计关系着节目是否能够实现完整叙事,并表达出想要展现的价值观。罗兰·巴特依据重要程度将叙事事件分为具有核心功能的事件和催化功能的事件[9]。

《中餐厅》的核心事件是达到一定营业额,因此在节目中可以看到嘉宾为达到营业额努力或为使效益最大化嘉宾之间出现争吵。催化事件则是节目组在经营过程中增加难度,嘉宾也就经营问题出现冲突,节目组、嘉宾、客人、道具等多因素接续或一同出现,推动节目发展。这时,镜头主要关注嘉宾,而不是将镜头放在美食和食客这些国外受众更关注的地方,因此会对《中餐厅》的对外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二)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一般指在叙事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和手段。在电视节目的叙事中,为了使节目富有张力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现从叙事对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对《中餐厅》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

1.叙事对象

叙事对象指在节目中描述的对象。由于节目制作中固有的“消费明星”的观念,《中餐厅》在叙事时侧重对嘉宾的展现,食客和嘉宾在节目时长分配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在表现双主体时,嘉宾不仅展示了职业生活,个人生活也有所展示。而对食客的描述更偏向扁平化描述,使受众在观看时意识到食客和明星明显不同的地位,因此受众依旧是以仰视的姿态观看。

叙事对象的选择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故事走向。《中餐厅》对于明星的过度强调,使节目多借助明星“奇观”来叙事。例如在《中餐厅》第五季升级时节目的主旨已经变为“让合伙人变身厨房小白学习当地美食后再营业,看厨房小白能否成长为独立掌勺的新主厨”。节目过度展现明星如何学习和制作美食,逐渐偏离传播中国美食的主题。除此之外,节目还会依靠明星之间的关系来吸引受众。

2.故事情节

“情节不再只是‘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也不一定非要有因果关系不可’(福斯特),情节在这里被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它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人物、环境的支撑点。[10]”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故事情节在节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餐厅》节目中经常设置冲突,主要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主要指节目组设置障碍和外界环境突发状况所引起的冲突;内部冲突多来自于嘉宾之间就某事的争论。这使得节目具有明显的冲突性,节目制造冲突的设想是构建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除传播中国美食,实现跨文化交流外,《中餐厅》还具备慢综艺的特征,但在节目具体呈现时由于每个环节都存在冲突,让节目充满紧张感,“慢”不下来。

三、《中餐厅》节目存在的问题

在叙事学视域下对《中餐厅》进行分析后发现该节目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主旨,即最大程度地传播中国美食文化。

首先是节目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问题。节目制作者急于推出新节目,抢占市场先机,追求收视率,换取高额广告收入;急于获取节目回报,筹划时间短,节目制作机制不健全。例如《中餐厅》第一季2017 年5 月10 日立项,7 月22 日就播出,节目组的急于求成也导致节目制作较为粗糙。

其次是节目过于重视和展示嘉宾。综艺节目中明星占主导地位,用于节目制作的费用被压缩,节目质量堪忧;唯收视率,使得节目在剪辑中按照艺人“咖位”和表现效果为基准。除此之外,由于对明星的过度展示,对食客的描述过少,也使节目失去亮点。

最后是节目组制作不成熟。比如节目组对经营餐厅增设难度,使节目逐渐偏离“慢综艺”的定位,难以满足观众放松身心的需求。

四、对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

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守正创新,制作优质节目,是媒体人应思考的问题。

第一,注意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平衡。节目制作者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一味追求商业化只能导致节目主题的偏离。在系列性节目中这种现象非常明显,比如《向往的生活》节目初期新颖的形式和治愈性的慢生活吸引了很多受众,但后期节目越来越多的广告赞助商的出现以及“公式化”的节目流程已经难以吸引新的受众。除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也要传达一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应该注重节目的文化价值内涵。

第二,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原创性。目前我国的一些综艺节目自其他国家引入,原创程度不高,且在进行本土化改造时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在节目制作中,需提高原创性,将本土文化融入节目中。

第三,注重明星和普通人的平等。综艺节目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改变过于强调明星出镜的状况,提高节目制作费用,提升节目质量。

第四,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值得借鉴,这类节目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力是一个好的契机。通过综艺节目形式,让优质的文化类综艺走出国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这对构建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83.

[2]刘俊.论融媒时代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十个创新理念[J].东岳论丛,2020,41(09):87-96.

[3]刘波,蒋潇潇.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J].中国电视,2021(10):20-23.

[4][10]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

[5]劳伦斯·维森特.传奇品牌:诠释叙事魅力,打造制胜市场战略[M].张超群,钱勇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53-55.

[6]陈功兰.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消费主义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39.

[7]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57-261.

[8]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钟大丰,鲍玉珩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3-35.

[9]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15.

猜你喜欢
中餐厅美食受众
《中餐厅5》官宣,长沙又要火了!
调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外婆家中餐厅
河中餐厅
美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