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2024-01-01 13:52赵生华
南方农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落叶松杨树甘肃省

赵生华

(甘肃省迭部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甘肃甘南 747401)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1-2]。森林生态系统对甘肃省的生态平衡、资源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但该地区的林木病虫害问题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在病虫害防治中,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不仅会导致病原菌和害虫出现抗药性,还引发了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5-6]。因此,开发和应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持续性保护甘肃省森林资源至关重要。本文分析甘肃省林业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探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旨在为甘肃省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病虫害发生情况

如表1 所示,自2012 年以来,甘肃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除2012 年、2013 年和2017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小外,其他年份的病虫害发生面积均超过24 万hm2,尤其是2018 年以后,甘肃省病虫害发生面积已超过25 万hm2,2021 年的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为26.02 万hm2。虫害的发生面积一直高于病害,2017年的林业病害发生面积最小,2016年的林业病害发生面积最大;2013 年的林业虫害发生面积最小,2018年的林业虫害发生面积最大。

表1 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 单位:万hm2

2 主要林业病虫害

2.1 主要病害

甘肃省北部地区多为戈壁和沙漠,森林多集中在甘肃省南部,其中甘南迭部林区、白龙江林区、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等是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体。甘肃省南部地区的主要林业病害包括云杉叶锈病、松落针病、油松褐斑病、杨树腐烂病等。其中,云杉叶锈病是由金锈菌属(Chrysomyxa unger)真菌诱发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针叶树种的叶片,导致叶片逐渐黄化、干枯死亡,甘肃省的云杉、柏木、杜鹃、黄芦木、山柳等林木均可感染该病;松落针病是由散斑壳属(Scutellaria)真菌诱发的病害,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出现黄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导致叶片脱落,在甘肃省主要为害油松、落叶松等松科针叶树种;油松褐斑病是由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诱发的针叶树病害,发病时病株针叶会出现2~3个褐色病斑,导致针叶部分枯死,影响其光合作用;杨树腐烂病是由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诱发的病害,导致杨树树干枝条腐烂变软,发病初期病处有水流出,且伴有酒精发酵气味,其后逐渐失水呈龟裂状,导致杨树枝条、主干乃至全株枯死。

2.2 主要虫害

甘肃省南部地区的主要林业虫害包括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云杉小蠹(Scolytidae)、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velatu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侧柏金银蛾(Argyresthia sabina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及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等。其中,落叶松球蚜是为害甘肃省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的吸汁害虫,主要吸食植株汁液,多为害落叶松、云杉、沙棘、杨树等树种;落叶松鞘蛾是落叶松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取食落叶松叶片,大规模暴发后导致大面积落叶松叶片呈火烧状,严重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云杉小蠹是甘肃省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可钻蛀木质部,被蛀树干坑道纵横,大规模暴发后导致林木大面积枯死,主要为害云杉、落叶松;大灰象甲是为害甘肃省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树种的主要害虫,危害性极大,可取食被寄生植株的嫩芽、嫩叶、根茎等;大青叶蝉是甘肃省常发的食叶害虫,其成虫和若虫均可取食叶片、吸食汁液,导致被害植株叶片变形、干枯,主要为害杨树、旱柳等阔叶树种;光肩星天牛是甘肃省频发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其成虫和幼虫均可蛀食林木的叶片和木质部,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大面积枯死,其在甘肃省主要为害杨树、槭树、柳树、榆树等阔叶树种。

3 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根据《甘肃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甘肃省病虫害防治重点主要包括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落叶松枯梢病、松疱锈病、湿地松粉蚧等针叶林病虫害;光肩星天牛、青杨天牛、黄斑星天牛、美国白蛾、春尺蠖、杨树腐烂病等农田防护林、行道树、四旁树高发的病虫害;苹果小吉丁虫、苹果蠹蛾、食心虫、红蜘蛛、果树腐烂病等经济林病虫害。

3.1 物理防治技术

3.1.1 诱捕陷阱

利用各种类型的陷阱和引诱装置吸引、捕获害虫是最常用的物理防治技术。常用的物理诱捕陷阱包括粘虫板、糖醋液诱捕器、杀虫灯等。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部分害虫对气味、颜色、光的趋性,吸引害虫飞向诱捕陷阱,集中捕杀。

粘虫板在甘肃省多用于苗圃地和幼龄林,苗木的抗虫能力较差,较低的虫口密度也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悬挂粘虫板可降低林内害虫数量,保障苗木生长;粘虫板的悬挂高度以苗木顶端10~15 cm 为宜,每667 m2悬挂1~2块。糖醋液诱捕器多用于虫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表害虫的防治,使用时将诱捕器埋设在地下,一般每667 m2埋设10个。甘肃省多采用灯光诱捕法对飞行害虫进行防治,使用时将频振式杀虫灯固定在距地面1.2~1.5 m 处,每盏灯可覆盖40~50 m(产品不同,覆盖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杀虫灯的覆盖范围合理布设。

3.1.2 高温灭杀

高温灭杀是一种主要针对地表病原体的物理防治技术。通过专用设备,将高温蒸汽精准喷淋在土壤表面,利用高温杀死病原体的细胞组织,以达到无须使用化学杀菌(虫)剂的目的。这种方法无化学物质释放,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小。然而,其使用前需对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受成本、操作难度等因素影响,该方法在甘肃省的应用较少,多在苗圃地中使用;考虑到高温对苗木的不利影响,该方法多在起苗后和栽植前进行土壤杀菌时使用。通过导管将高温蒸汽输送至土壤中,土壤温度迅速升高达到杀菌的目的。

3.1.3 物理隔离

通过物理手段将植物和害虫进行隔离,使它们不能相互接触,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甘肃省,该方法多用于苗圃地。为苗圃地覆盖地膜,在促进苗木生长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地表上的害虫与植株接触的概率,以及害虫传播病原体的风险。用隔离网、网罩等将苗圃地隔离起来,能阻隔周边害虫迁徙至苗圃地内危害苗木;刷白树干能防治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

3.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即利用天敌、寄生虫、益生菌或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控制害虫、病害的传播和繁殖,该方法无须使用化学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是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引入天敌生物时应评估其在生物链和生物网中的生态位,避免造成生物入侵。表2 给出了可用于防治甘肃省林业主要病虫害的天敌生物[7-12]。

表2 甘肃省林木主要病虫害的天敌生物

3.3 林业管理防治手段

3.3.1 抗病虫害树种选育

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过程可以看作是效仿自然选择,它将自然界中展现出抗病虫害性状的特质引入林木中,以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选育时,挑选表现出较高抗病虫害潜力的亲本植株杂交,并进行后代选择和培育,直至形成稳定遗传的抗病虫害性状。如部分感染松褐斑病群落内,其个体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通过对该群落内染病较轻或健康植株进行嫁接繁殖,获得抗病无性系。如武威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选育的“武引1 号”辽东水蜡树的病虫害发生率较低,成县兴丰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站选育的“陇核3 号”核桃可抗细菌性黑斑病和炭疽病等。

3.3.2 加强病虫害检疫与管理

病虫害检疫是降低林业病虫害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13]。1)制定病虫害检疫法规,对进出林区的货物(尤其是原木制品)进行检测,做好全面的排查登记,明确林区内木制品的流转信息,实行木制品检疫签证管理制度,减少由疫木及其产品引发的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尤其应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重大疫病的监测。2)对于已经发现病虫害的林区,应及时划定隔离区域,打造隔离带,伐除受害严重的病木,限制病虫害的传播。3)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从业者对病虫害检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尤其是要培养为害严重的病虫害识别能力,力求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并加以防治。4)建立监测网络,定期监测病虫害的传播情况,完善早期警报系统,并制订紧急响应计划,以迅速应对突发病虫害,减少其影响。此外,可加大对病虫害检测技术的研发,引进基因检测、高分辨率成像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检测准确性和效率。

4 小结

本文探讨了甘肃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和潜在解决方案,旨在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压力。需注意的是,提出的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并非相互独立的,做到多种措施有机统一可显著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具体而言,通过栽培抗病虫害树种、加强病虫害检疫与管理防范病虫害,综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控制病虫害。通过物理防治迅速控制病虫害蔓延趋势,利用生物防治进行长期控制,可实现无公害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落叶松杨树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跟踪导练(五)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杨树山漫画作品欣赏
铝胁迫对2种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