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编队卫勤保障若干思考

2024-01-05 16:34刘希光叶凌郭廷麟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远海伤病员卫勤

刘希光,叶凌,郭廷麟

1 远海编队卫勤保障工作特点

1.1 距离祖国遥远,后方支援困难

近年,我国海军编队已在亚丁湾海域开展了常态化护航,并时常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训练和演练。海域大多距离祖国数千千米以上,一旦发生编队救护所无法救治的急危重伤病,由于舰载直升机航程有限,后送困难,后方医院无法支援,将严重影响伤员的及时救治。而且,可以依托的海外基地数量太少,吉布提基地是目前我海军在国外设立的唯一基地,基地医院规模较小,急危重伤病员救治能力有待提高[1]。

1.2 卫勤力量薄弱,保障能力不足

1.2.1 医务人员不足 单舰编队医务人员不足,一般没有专科医师。亚丁湾护航任务虽为多舰编队,但随舰医务人员数量有限,且分散在各舰,专科医师很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疾病诊治困难。

1.2.2 医疗区域狭小 补给舰和登陆舰上医疗区域相对较大,但其他舰上医疗区域较小,诊室和病床极少,医疗工作开展受限。

1.2.3 设备器械缺乏 因舰艇空间有限,海上环境复杂等,大型医疗设备无法上舰,而且也无相关操作人员,导致编队救护所只能开展基本的检查(如彩超和X 线)和检验(如血尿粪常规和生化),甚至无法开展任何检查和检验,造成疾病诊断困难,医生常常只能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做出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给予相应治疗。携带的器械种类较少,非作战任务中的医务人员通常只能进行清创缝合、胸腹腔穿刺、深静脉穿刺、阑尾切除术等相对较小的手术或操作。

1.2.4 药品种类较少 携行的药品以保障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而远海编队官兵中发病概率较小的一些疾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治疗药物通常没有随舰携带。官兵一旦发生罕见病,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海上环境特殊,偶有突发伤病

远海编队官兵长期在舰艇上工作、生活,因海上多为高温高湿环境,舱室狭小,人员密集,疾病谱构成有其独有的特点。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皮肤科疾病位于各系统疾病的前3 位,占疾病总例数的75.09%;上呼吸道感染、软组织外伤、皮癣分别占疾病构成比的35.83%、7.12%、5.89%[2]。除上述常见病以外,偶有个别官兵突发难以预知的伤病,曾经发生过因意外受伤导致的颅脑外伤、缆绳绞伤、骨折等伤情,也曾发生过急性阑尾炎、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1.4 国外疫情严重,防疫形势严峻

新冠疫情发生之前,远海编队执行任务间隙,常需靠泊国外港口补给,人员和物资交流频繁,部分国家疟疾、登革热、霍乱、艾滋病、埃博拉等传染病疫情较重,防疫形势极为复杂。新冠疫情出现以后,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已控制了疫情传播;然而,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和传播,如果远海编队靠泊国外港口,防疫形势仍然严峻。

1.5 航行时间漫长,心理压力较大

远海编队因航程远,航行时间长达数月甚至1 年,舰员因为工作环境差、作息无规律、娱乐项目少、生活单调枯燥、与亲朋好友联系困难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降低执行任务能力。

2 做好远海编队卫勤保障工作的建议

2.1 出航前准备

2.1.1 合理配置编队医务人员 编队医务人员的选择,必须强调身体素质过硬,抗晕船能力良好。既往远海编队曾出现过医务人员严重晕船,还曾经有个别医务人员在给伤员手术时晕船,导致无法及时手术,影响伤病员救治和康复。

应根据任务的性质以及编队规模的大小合理配置编队医务人员。执行亚丁湾护航、远海测量、搜救、出访等任务的编队规模通常较小,配置的医务人员数量相应的也较少,建议医护比例2∶1 比较合理,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应占总医师的50% 以上,酌情配置专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彩超技师。参加医院船任务的抽组人数应按医、护、技为4∶5∶1比例抽取,全科医师应占总医师50%~60%,护理人员中急诊、手术室护士应占50%左右。合理配置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医务人员。执行应急作战任务时,应适当增加外科、急救专业的医务人员比例[3]。

专业培训必不可少,一般在出航前进行短期培训。若医务人员中缺乏相关专科医师,则全科医师应加强培训相关专科知识和技能,甚至应学习如何使用X 线机和彩超仪器,兼职技师。必要时编队军医应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心理疾病诊疗方法,掌握战时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策略。应及时汇总前几年或前几批任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医疗问题,进行筛查分类,并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从而加强远海编队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

2.1.2 器械设备准备 携行器械设备以救治常见病、多发病所需要的为主,尽量选择小型化、方便携带、操作使用简单的器械设备。出航前应严格按基数配齐战救器材和设备,并保证在使用有效期内。执行作战任务时,可视情多配备战救器材和设备,多携带相关手术器械。

2.1.3 药品准备 出航前严格按基数配齐战救药品,严格检查是否过期。执行作战任务时,可视情多配备战救药品。常用药品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在条件允许时应携带少量的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原则是增加品种,控制每种药物的数量。

2.1.4 健康筛查 编队所有人员出航前统一严格体检,医务人员仔细查看体检结果,对照标准,体检不合格人员,严禁跟随编队出航,体检存疑人员,尽早复查或行进一步检查明确。必须严格按规定接种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各种疫苗,做好健康筛查工作,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方便随时查阅,掌握每个官兵健康状况。

2.1.5 健康宣教 编队医务人员提前了解任务海域气象、海况等信息,熟悉可能靠泊国家的疫情状况,及时做好健康宣教,能够有效帮助官兵预防疾病的发生。俗话说,“上医治未病”,健康宣教是卫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节约医疗资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1.6 制订预案 根据任务特点和远海编队人员构成,制订并完善编队卫勤保障预案、急危重症伤病员抢救预案、紧急医疗后送预案等,有备无患[4]。

2.2 航行中预防

2.2.1 健康宣教 远海编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编队医务人员仍应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编队医务人员应集中组织授课,宣讲防病治病常识;要时刻关注航行海域的气温、海况等情况,及时通过巡诊、广播、报纸等手段提醒官兵注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同时还应注意海浪情况,及时提醒有晕船症状的官兵注意休息、饮食等。此外,定期对门诊就诊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发现某一阶段官兵的多发疾病,并通过多种方法做出提醒,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疾病的发生。

2.2.2 卫生防疫 防治传染病三大要素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任务前期,应监督官兵接种到访国家流行性疾病相关疫苗,从源头上保护易感人群。在航行期间,应定期检查饮食、饮水卫生状况,并注意监督舱室的垃圾处理情况,避免蚊蝇孳生。同时应注意垃圾的分类处理,做到严格分类,干湿分离,及时粉碎易孳生蚊蝇的蔬果类垃圾。此外,还可从舰艇设施方面做好灭蝇工作,如降低垃圾储存舱室温度,维持垃圾储存舱室负压等。

2.2.3 体能训练 既往研究报道,适度的体能训练可以降低长远航官兵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5],但是体能训练强度太大,反而会导致运动系统伤病发病率上升[6]。因此,编队医务人员应根据所在舰艇的实际情况,建议并督促编队官兵进行适度合理的体能训练。适度的体能训练有助于编队官兵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7]。在航行中,因大风浪导致舰船的摇摆幅度大,不适合跑步、器械练习等运动,体能训练应以徒手练习为主,比如徒手俯卧撑、循环立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建议每周训练3~4 次,每次持续30~60 min。健身房中应设置自行车、划船机、哑铃等器械。舰艇上空间有限,体能训练场所狭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批进行体能训练。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运动医学专家建议,尽快制定航行中体能训练手册,指导官兵科学训练,减少运动损伤,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2.2.4 战救训练 编队医务人员应集中组织授课,宣讲战伤救护理论知识和最新进展。定期组织战救训练,全程规范指导。

2.2.5 提高睡眠质量 刘猛等[8]研究认为,赴远海执行任务时,官兵存在较为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且缺乏系统、多元、有效的改善方案。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关系密切。Good等[9]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引起代谢、心血管、骨骼肌和认知功能退化,并导致严重身心功能紊乱。睡眠不足和由此产生的疲劳会危及人身安全、任务完成情况,甚至国家安全。长期来看,慢性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障碍与其他睡眠障碍(如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障碍)有关。其他生理和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也与慢性睡眠不足有关[9]。Um 等[10]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程度与青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呈正相关。

2.3 发病后及时救治

2.3.1 加强巡诊 编队医务人员应每日进行战位和工作舱室巡诊,及时发现官兵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巡诊观察门诊伤病员恢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2.3.2 门急诊值班 应制定严格周密的门急诊值班制度,接诊后应迅速准确做出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做好门急诊文书登记,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相互推诿。

2.3.3 远程会诊 保持后方会诊渠道的通畅是远海编队卫勤保障的有力支撑。海上情况复杂多变,编队医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遇到的情况都能得心应手,而强大的后方专家团队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与后方医院保持通信畅通,遇有疑难病例诊治困难时,应及时向编队指挥组建议远程会诊,请求后方医院专家团队支援,指导进一步诊疗。

2.3.4 急危重患者抢救 对于急危重患者,按照抢救预案迅速展开抢救,及时向编队指挥组报告病情进展,病情进展迅速、编队医疗组救治能力不足时,应及时向指挥组建议紧急后送。建立迅速有效的后送机制和流程是保证编队官兵生命安全的最终手段。任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复杂多变,尽管前期预案十分完善,仍无法避免可能出现海上无法处置的情况。应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明确治疗方案以及后送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编队官兵的生命安全。抢救流程:(1)及时准确判断伤病严重程度,全面收集伤病史并记录;(2)编队医疗组会诊,判断能否处置此种伤病,统一意见,形成文字材料;(3)必要时建议远程会诊,请后方专家团队协助诊治;(4)对确认无法处置的伤员,及时后送;(5)随时跟踪后送伤病员救治情况。

2.3.5 医院船跟随保障 执行较大规模的远海编队作战任务时,应派遣医院船伴随保障,做好救治急危重伤病员的准备。在马岛海战中,英军远征1.3 万千米,派遣多艘商船改装的医院船救治伤病员,极大地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

2.4 维护心理健康

卫勤保障工作不仅要保障编队官兵的身体健康,还要维护官兵的心理健康,防止发生心理疾病,这是保障官兵顺利执行任务的重要手段。心理疾病重在预防,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是增加娱乐项目,如电子竞技、琴棋书画、纸牌比赛、歌舞晚会等;二是进行体能训练,适当增加健身房器械,增加球类项目,定期组织运动会和球类比赛;三是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保持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四是定期组织谈心交流活动,编队医护人员应每天到战位巡诊,主动与任务较繁重的官兵谈心交流,及时掌握官兵的心理状况。远海编队官兵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执行作战任务时,难免会发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干预,对于个别无法处置的要及时上报指挥组进行重点关注。

2.5 改善舰艇环境

随着各种新型舰艇入列,海军官兵工作环境、住宿条件、饮食卫生、健身娱乐等各方面均得到改善,这对于维护官兵身心健康、预防身心疾病起到重要作用。应加快制造新型舰艇,在保证舰艇战斗力的同时,尽量设计更具人性化的舰艇空间,设置更加科学、高效的医疗区域。

2.6 扩展海外基地

吉布提基地是目前我海军在国外设立的唯一基地,基地医院规模虽小,但作用大,可以保障亚丁湾护航官兵身心健康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也承担着中转和后送回国的功能,应继续加强基地医院建设,增强卫勤保障能力。

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高,海军实力也在不断发展,正稳步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为提高远海编队卫勤保障能力,应逐步在东南亚、南太平洋、大西洋设立海军基地,并分别建设基地医院。

远海编队执行非作战任务时,如果在远离祖国和吉布提基地的地方发生急危重症伤病员时,必要时可通过外交部联络邻近友好国家,将伤病员送往该国救治,或经该国后送回国救治。

2.7 任务后总结

远海编队执行完任务归航后,编队医务人员应根据门急诊登记簿,归纳总结疾病谱、药品耗材使用情况,并采纳任务官兵的合理建议,总结急危重伤病员的救治过程和经验,以供后续远海编队卫勤保障参考。

远海编队卫勤保障极其重要,从小处看,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从大处看,影响任务的成败;从长远看,影响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影响人民海军战斗力。目前远海编队卫勤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军队医务人员作为卫勤保障的主力任重道远,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强国强军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远海伤病员卫勤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