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理念下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2024-01-08 23:36李欣瞳熊茂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双创供给校企

叶 青,李欣瞳,熊茂华

(1.广州商学院 a.现代信息产业学院;b.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2.深圳技术大学 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18)

一、研究理论基础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类技术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以风险承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1]。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校为了实现互补优势、共享资源、对接需求等的合作活动,能够满足高校和企业各自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2]。

三螺旋理论,是指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连接形成一种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和互惠互利的模式结构。在这种模式结构中,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引导大学的人才培养活动;企业的职能是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支持和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渠道;大学的职能是按照政府要求和市场需求从事人才培养工作[3]。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的重要环节,产学研连接着知识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供给侧”是指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协调作用,理论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需求和供给来达到经济调控的目的。在市场中,生产者是供给侧,消费者是需求侧。供给侧改革是以需求为基础,驱动供给侧的经营决策,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动态平衡[4]。供给侧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索,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5]。而实践教学正是构建学习的一种,实践检验真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积累的个人经验构建与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发现和探索。

本文以产教协同为视角,基于供给侧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高校“双创”教育的改革路径,以解决需求端潜在的现实需求和供给端低效或无效供给的难题,快速提升“双创”教育供需动态平衡。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日本政府、学者和企业深入协作和相互影响,实现了“产、官、学”三者相互协助和影响的结合体系,“产、官、学”的结合大大促进了日本战争后的经济起飞[6]。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产学研模式,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产学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7]。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答记者问时强调指出产教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8]。由此可见,产学研对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强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近年来,经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我国的产学研教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育人模式,包括“项目+基地”模式,以高校和企业共同申报课题为纽带,高校和企业共建项目的方式为师生创建锻炼环境;“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能够较早接触企业用人标准中的技术技能,促使高校实现针对性输出人才[9];“三明治”模式,学生先去企业实习锻炼,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再去企业实践锻炼,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10],促使学习者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提升育人的有效输出;“学校自己办企业和生产实习基地”,即学校将教学、科研、产业融为一体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

三、问题提出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仅在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宣传和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相关活动,缺少专门的“双创”制度体系和“双创”课程体系,或者有些高校在大三以后才开始“双创”教育(这个时期学生学业紧张,也是准备实习的学业阶段,大部分学生无暇顾及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兴趣),且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少有在校大学生将本专业与“双创”相融合。大学“双创”教育呈现出供给低效或无效供给的难题。

四、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高校“双创”育人体系要解决供给低效或无效供给的难题,需要从“双创”教育理念开始改革,从产教协同方向入手,基于供给侧理论,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社会技术和生产,并将创新技术和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数据驱动“双创”育人决策,推动“双创”育人体系实现高效率和有效的供给。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具体实践路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双创”教育理念改革

实践证明,要促使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必须加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必须意识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必须关注供给侧理论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动态平衡,需求侧有效驱动供给侧,以解决高校“双创”教育育人效率低下或无效供给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供给低效和无效问题的办法就是高校“双创”教育理念的改革。

高校“双创”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高校应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大学毕业,逐步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在国家利好的“双创”教育政策下,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双创”教育环境,鼓励大学生将专业和“双创”相融合,从需求侧出发,有效供给,提供“双创”实践环境,实现高校对学生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有效培养,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做到“双创”教育有效率和有效果的产出。

(二)校企合作共建“双创”平台改革

产业是“双创”教育的支撑,教育是育人体系的核心,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高校是龙头,企业是基础,因此,在高校育人体系中要处理好企业和高校的关系,高校可以将专业建设在产业链上,建设在需求链上,以此解决育人成果低效或无效供给的问题,使育人成果更高效、更有效。另外,“双创”教育实践可以建设在产学研基地,利用有效的“双创”实践平台,促进“双创”教学效果,促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双创”教育旨在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特质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双创”育人体系需要有真实的创业学习环境、大量的企业创新创业案例和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所以,校企合作可以共建校企“双创”教育联盟、校企共建竞赛平台、校企“双创”师资队伍、校企“双创”共享平台等,为大学创造有效的“双创”实践和应用平台。

(三)高校建设高效的“双创”环境改革

高校充分运用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双创”教育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具体建设如下。

1.建设“双创”制度体系。高校需建立高校“双创”组织架构体系,设定“双创”育人体系中的相关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设定有效的“双创”奖励制度,设计有效的“双创”教育监管体系,使“双创”教育过程能正常、有效地推行和执行,保障“双创”教育质量。

2.建设“双创”课程体系。高校需要建立全面的“双创”课程体系,包括“双创”通识课程、“双创”核心课程和“双创”领域相关课程。其中,“双创”通识课程包括“双创”知识、意识、精神等相关的课程;“双创”核心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经营相关的核心课程,比如领导力、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双创”领域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具体相关专业运营涉及的知识,比如法律法规等。在课程具体实施上,将本专业课程设计和交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技能,从底层逻辑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

3.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平台是形成“双创”生态的重要基石。在“双创”生态形成中,需要对创业者、科研机构、高校、服务机构、创投机构和孵化器等不同主体进行生态链接,其中最关键的角色是“双创”平台。“双创”平台加速了“双创”主体的广泛链接和跨界创新,形成交流密切的创新网络,成为“双创”生态的数字化基石。高校需强化生态感知,在“双创”教育中转变思路,加快建设“双创”主体广泛连接,结合当地资源特色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综合应用大数据工具,实现“双创”主体的动态跟踪,探索数据驱动创业的工作模式。根据相关政策,通过自建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双创”平台,比如高校可以设立创客空间、创业沙龙,联合科研机构、创投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用大数据相关工具分析数据,用数据决策创建和发现优质项目,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双创”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精准供给输出。创建“双创”实践平台为“双创”育人提供了实践环境,使学生从“双创”实践中学习构建经验和知识,促进“双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4.建设“双创”项目数据库。在“双创”育人过程中,应逐步积累和建设“双创”相关的数据,比如“双创”师资数据、“双创”项目数据等,为“双创”大数据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学生提供“双创”实践的数据资源和项目资源,并且“双创”数据库能够为学生“双创”实践提供学习和分析基础。

5.建设“双创”师资。高校应建设“双创”师资资源,严格把控“双创”教育的质量入口。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作用对应“双创”教师也是如此,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双创”教师具有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建立自己的“双创”师资库,结合业内“双创”师资认证进行“双创”师资建设。在“双创”教育执行过程中,应由有“双创”资格的教师(具有具体“双创”经验、授课经验和带领学生实践的经验)承担,才能做到将“双创”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提升“双创”教育的质量。高校可以建设“双创”师资阶梯库,便于“双创”教育实施人才阶梯式的筛选和“双创”师资的阶梯式成长。

6.建设“双创”教育评估体系。“双创”教育应建立评价体系,测评“双创”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反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设计,使“双创”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评价体系应从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双创”环境层面进行制定。

(四)高校执行“双创”育人体系改革

1.高校改变供给模式,由社会需求侧相关数据驱动育人供给侧的育人决策。

2.在高校育人过程中,需要将“课程—教学—实践—孵化—创业”整个过程贯穿“双创”教育的全过程。

3.高校应执行有效的“双创”项目运作流程,提高高校“双创”项目的成功率。很多“双创”项目由于资金链断开而夭折,所以在“双创”项目概念阶段的执行流程过程中应引入风险投资,使项目在运作过程中有资金保障,从而能促进项目成功。“双创”项目可以按创新创业概念设计—引入风险投资—项目启动—参加竞赛—项目孵化—项目运作流程执行。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校“双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校与企、教与学、知与行密切互动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其中“做”的重点是让学生“双创”具体实践,“学”的重点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双创”人员的素质、技能和态度。高校需要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切实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重视产教协同深度融合,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有效性,从实践教学上加以创新,并通过理念创新推动体系、模式的创新。

5.有效执行激励措施,使高校师生更有动力地投入“双创”项目中。

6.执行“双创”教育监管体系,提高“双创”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双创供给校企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