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艺术设计实践课的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2024-01-10 06:58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龙彬何丽萍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要素思政空间

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龙彬 何丽萍

从2004 年起,上海在思政教育改革上进行探索,在2014年后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念,用“中国系列”课程开启了部分高校的试点工作[1]。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制度形式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倡导艺术学类的专业在教学上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教育,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文化角度切入课程思政研究的必然性

(一)艺术设计专业参与创造文化的过程。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3]。文化在表现上是一种人类生活合集的样式。我们关注中华文化就是关注人们在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活合集的样式。而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所处区域的人类生活合集的自信。

艺术设计(后文简称“艺设”)专业参与创造文化,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性。人类生活的过程就是利用人类造物生存的过程,而艺设专业是关于造物的专业。人的生活与造物交织形成我们的文化,因此,与造物相关的文化内容都可变成艺设专业课程思政的要素。

(二)课程思政是学习与传承文化的过程。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重要判断的基础上,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举[4]。“文化自信”的战略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艺设专业教师应消除对课程思政的误解,理解当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自身观念,从文化视角入手剖析课程思政中的育人需求,重新认识课程思政。艺设专业一直有学习和传承文化的教学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专任教师自身的特长与研究积累,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文化。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我们需要规避“将思政课内容生硬植入专业课”的问题。艺设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以文化育人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专业能力,并对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承。文化自信是未来育人工作的指导方针,艺设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与传承文化的方式符合文化自信的要求。

二、实践课程具备课程思政研究的条件

认知主体所处的情景对认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认知的产生是主体活动的结果,认知是由主体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所形成的[5]。

当情景能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时,我们应关注实践情景对学生认知的影响。实践性是艺设专业实践课程的特性,实践与思维的交叠状态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与实践环境互动,在实践中完成思维的训练任务并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形成学习循环,这是艺设类实践课程教学的共性。艺设类专业关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而教学中的实践环境和对象是可灵活变换[6]。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时刻被实践情景所影响,在实践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形成与之相关的认知经验与概念。当艺设类实践课的教学环境、实践情景有机地与课程思政素材相结合,教师就能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因此,将专业实践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对象的方式是可行的,实践课具有课程思政研究的条件与价值。

三、实践课程的“文化思政”策略——以文化要素、场所、空间为核心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传承文化只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方面。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才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了解和学习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的过程。从艺设专业的发展角度出发,立足于中华文化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中国设计界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是走出新的中国设计路径的可行方法之一。全球化趋势促使新的设计国度从地方化知识和文化资源中汲取设计发展的营养,当代设计领域对地方化知识、地域文化资源地关注为未来设计探索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这也是未来设计重要的发展方向[7]。因此,在文化自信这一方向的指导下,本文基于文化视阈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并从文化要素、文化场所、文化空间的概念入手,提出艺术实践课程的“文化思政”策略。

文化是抽象的概念,但其学习和传承的文化内容是具象的。文化内容若以存在形式进行分类,其可以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以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其可以是图像纹样、建筑遗迹、生活习俗、神话故事、文学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文化分为依靠便捷媒介的文化要素、受物质形式限制的文化场所以及受地域限制且至今仍有文化活动活跃的文化空间。这三个元素概念组成了本文的“文化思政”策略。

1.文化要素是指以影像、图像、文字资料等文献形式存在,可被人用于了解、学习文化的物质形式集合。它不具备不可移动特性,拥有可远离文化产生地的特性。学习者不需要到现场也可了解和学习到其中的文化内容。文化要素一般以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主,同时也包括任何可通过便携学习材料完成学习的文化内容。

2.文化场所是指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人类遗迹等具备场地特点的区域,学习者需要依靠场地中的物质载体才能深入学习其中的文化内容,同时还需借助场地中的沉浸式氛围去感受过去的人类生活。文化场所中的学习过程依赖亲身体验的形式,借此补充文献资料中缺少的环境信息。文化场所沉浸感更强,对人的认知影响更大。借助文化场所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与艺术集训的写生教学过程有着相同的本质,都是在文化场所中教学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方式在学习体验上具有连续性与合理性。

3.文化空间是指某一地区内仍持续产生文化活动的场地和区域,包含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切内容,且其中的文化仍作为居民主流生活文化。它是一种活化的文化概念,且更具地域特色,是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空间还常以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形式被人熟知,常见的文化空间形式有古城镇、传统街道与宗祠等、也包含持续承办文化活动的新兴园区、有传统习俗或生活方式延续的村落或城区、稳定且连续举办某一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场所等。引入文化空间元素的课程思政方式是借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地区特色,建立地方性的文化认同。

文化要素是地域覆盖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课程思政素材库,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是在艺设专业课程中被无意识运用最多的课程思政内容。借用文化场所进行课程思政的方式是艺设专业实践课程思政中门槛较低且更符合实践特点的方式。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文化场所通常以文化保护建筑、公共文化建筑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文化场所通常承担向公众传播文化的责任,它本身就具备文化育人的功能。文化空间与文化场所运行机制相似,如图1 所示,但它的环境沉浸感更强,对人认知的潜移默化影响更大。因此,当我们引入文化空间元素实施课程思政实践时,需要细致考察和研究教学活动所在的区域是否有契合课程内容的文化空间。

图1 文化场所与文化空间的运行机制 (作者自绘)

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加入文化空间元素时,需要深思熟虑。文化空间是课程思政策略中与地方特色关联最深的部分,也是不同教师形成自身课程思政教学特色的最佳着力点,将文化空间元素加入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过程。

在教学中借助文化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场所的元素概念可形成潜在的文化主题线索,产生从宽泛的面(文化要素)到具体的点(文化空间)的变化,在隐性教育的层面引导学生对文化深入探究,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四、文化思政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一)文化要素、文化场所与文化空间的差异。与文化场所、文化空间相比,文化要素更便于传播和学习,且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文化要素通常以文献资料的形式流转与传承。文化场所受其物质形式的限制,深入学习其中文化内容,需在该场所中进行考察与研究。而文化空间是在文化场所的限制基础上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内容限制,但它能让学习者感受其中鲜活的文化。文化空间具备最高沉浸度,学生通过参与其中人类活动的方式学习和传承文化,能真正深入到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中。文化要素、文化场所和文化空间三个元素概念是相对的,其具体差异取决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的条件。若引入的文化内容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实地教学的形式进行,只能以文献资料辅助教学,对该课程而言,它就归属于文化要素的范畴;若引入的内容能以实地教学的形式进行,则归属于文化场所的范畴;当引入的文化内容中有仍在活跃的人类生活方式,并能实地教学,则归属于文化空间的范畴。

在教学中,文化空间的氛围更浓,沉浸感更强,文化场所次之。文化场所依靠场地内的环境信息传播文化,沉浸度较弱且有地域限制,但它比文化要素中的内容更具沉浸感。文化要素虽然沉浸感最弱,但传播方式灵活且范围更广,不受时间限制,学习与传承的门槛更低也是专业实践课中最易于获得和使用的课程思政素材。

(二)实践课程“文化思政”策略的应用。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为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有培养学生图像与影像创作能力的《摄影与摄像》实践课程。实践课教学一般分为“理论与技能知识+实际操作练习+教师反馈”的模式。在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技能知识的内容确定其练习主题与实践对象。“文化思政”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文化相关内容以实践对象、练习主题的形式有机地嵌入至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转为系统性的中华文化内容,既不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又能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应用文化要素的影像实践课程专业教学在教学中会结合理论授课环节,借助文化要素的概念,引入中国发展初期的图像、影像作品与书籍,并通过中国主题的图像、影像内容串联课程理论知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景象与文化环境,感受图像、影像中的国家发展与变迁过程。

应用文化场所的专业教学可着眼于文化场所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文化场所是指一些古建筑、人类遗迹等区域,这些地方自身即可成为实践场所与练习对象,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影像创作实践。在文化场所中创作影像实践作品需要认识和理解文化场所内物质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与影像创作结合,创造出蕴含文化场所内涵的影像作品。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时会潜移默化地去了解更多文化信息,并在内心形成与之相关的文化体验与认知。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会与实践环境进行互动,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并形成新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文化空间是现代物质生产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明,影像创作实践是商品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一种内容商品生产方式,因此,影像创作实践与文化空间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文化空间可用在课程中的综合应用环节,让学生感受当下的社会生活。影像创作实践不断受到文化空间的冲击,也对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生活有促进作用,为影像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摄影与摄像》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以文化空间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与影像创作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育人的有效性。

五、结语

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时,我们可以借助文化要素、文化场所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转换教学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实践。高校、专业间有各种差异,这些差异都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限制,当我们综合“文化思政”策略与现实限制,就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炼出各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

猜你喜欢
要素思政空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