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双扶: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为例

2024-01-10 06:58湖南农业大学徐辉段宁雨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大学驻村

文/湖南农业大学 徐辉 段宁雨

一、问题的提出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五大振兴”的科学指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但是,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并不理想。有学者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对乡村产业目标认识不够,在产业项目的选取上同质化问题严重,乡村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1],或是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资源要素流转不畅导致乡村产业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2],村民在乡村产业中参与度不高,乡村产业的发展并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等问题[3]。

为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学者对此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第一,在理论上指导乡村产业振兴,从共同富裕理论出发,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4];第二,从技术上创新乡村产业发展,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延展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发展机遇;第三,从治理模式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让地方政府、当地村民、农业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多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效能,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集中在宏观理论指导、信息技术发展和基层治理促进上,很少涉及高等农业院校如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对农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有着丰富的农业相关学科资源。高等农业院校通过驻村帮扶产业振兴实践,改变村民思想,能起到“扶志”的作用;发挥农业院校的特色优势,培育农业技术人才,能起到“扶智”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构建高等农业院校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的实地调研,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并为持续有效地发展乡村产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视角: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发展理论最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援助时,强调社区成员要主动改善社区,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发展产业项目。第一层含义认为传统的发展理论忽视了具体问题情况的复杂性,发展的模式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第二层含义就是要实现人本身的发展,把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的技能和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看作发展的前提。参与式发展以人为中心,将产业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相结合,其核心要素为:第一,更新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发展,从多元化的角度定义发展,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第二,注重赋权,赋予相关人员对发展进程的决策权和发展利益的分配权,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其中,参与到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中;第三,注重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自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既包括具有地方特性的传统和文化,又包括非普遍的知识,在参与项目中运用这些知识理解问题,促进发展;第四,强调能力建设,要积极创造有助于人能力发挥的条件,注重对人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科学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当地村民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通过驻村帮扶参与对口帮扶村的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支撑,指导村集体经济的运营和管理的优化和升级。高校能依托学校资源,给当地村民提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其管理能力,为当地培育更多农业人才,为村民提供提升继续学历的机会。通过思想引导激发村民的思想斗志,当村民思想改变、技术提升后,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就拥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综上所述,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三、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以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为例

(一)帮扶之前那光村的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那光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大部分家庭为自给自足的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前乡村产业发展现实困境有以下三点:1.农村资源匮乏。土地资源贫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限,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都满足现状,不愿意思考乡村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2.产业动力不足。2020 年前那光村主要产业收入形式为保底分红,如农地流转给某茶叶公司种植黄金茶,村集体每年年底无条件享受保底分红。产业经济为典型的“输血式”产业经济,乡村产业经济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3.村民参与度低。那光村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的小农户生产为主,村民只要求产业收入能满足自身需求即可。村民对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村民种植农产品的种类较杂,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含量低。村集体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无法形成乡村优势产业。

(二)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湖南农业大学于2021 年5 月驻那光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驻村工作队建立以“兴产业”为手段的长效防返贫机制,从根本上断绝那光村规模性返贫风险。湖南农业大学协助创建了具有“造血功能”的优势乡村产业,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全面增收。第一,科学调研,优化产业项目。对原有茶产业实行“保收提质”计划,结合学校学科资源,选派科技特派员,帮助培管企业村内515 亩茶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品牌支撑,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实现茶园保收增收,降低企业中途中断分红的风险。同时,组织农业专家实地调研,结合当地特有生态条件和种养习惯,发挥“茬口效应”和“套养效益”,科学利用好土地,在年度生产周期内,科学设计稻田轮作和套养品种,利用冬闲田种植高经济价值食用菌,改变一年一季稻的生产模式,创造了“高档优质稻+稻花鱼+高山羊肚菌”水田增效生产模式。第二,“扶志”,注重思想引领。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年轻党员,引导党员带动村民群众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挖掘和培养当地产业能人,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发展成党员。一方面,培养后备干部,确保村级工作科学提升;另一方面,培养本土大学生,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培养良好的文明乡风,减少村民的懒人思想,帮助提升当地干部群众综合素质。第三,“扶智”,注重人才培养。选送学员到学校茶叶、食用菌等实训基地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培育一批懂原理、会操作的技术人才和懂生产经营的产业能人。村内建立制茶车间和食用菌基地,选派老师进行培训,兼顾产业与培训功能,为村民提供学习平台,让村民成为技术人员。通过“结对子”对口指导在读学生,选派学生去当地中小学对口支教,提升那光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后备人才。

四、高校参与:凸显发展理念

乡村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物质基础,是应对中国乡村发展面临各种变局和挑战的关键。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依托学科资源,坚持聚焦产业发展、提振乡村活力的工作思路,打造“稻鱼菌”生产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增加了当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也凸显了相关发展理念。

(一)收益机制的长效性。参与式发展注重对地方知识的运用,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实地调研,因地制宜,科学选取产业项目,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打造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的乡村产业。驻村工作队科学分析了那光村自然资源的特点,利用气候特征和技术优势,通过首创“稻鱼菌”产业,利用冬闲田种植高价值食用菌,破解了那光村永久基本农田增收乏力的困境,形成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在读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帮扶措施,提高了那光村村民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避免了工作队离开后出现乡村产业无法继续的情形。

(二)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高等农业院校的驻村工作队区别于其他驻村工作队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学校的学科优势。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的培育基地,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农业人才培育计划。驻村工作队自驻村以来,选派村民去学校学习农业产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选派专家团队到村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了当地科学种养水平,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在参与式发展理论下的乡村产业振兴,使村民能力得以渐进提升。

(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干部工作队伍,为当地村民赋予监督权和决策权,挖掘村民潜力来参与本村的产业发展,使其在发展中掌控自己,变被动为主动。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带动村民加入“稻鱼菌”产业的发展,助力托管企业的茶产业发展,在茶产业和“稻鱼菌”产业中为村民提供更多层次的就业机会,提升参与者的技术能力,让村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当地的乡村产业振兴中来。参与式发展融入乡村产业振兴,为村民赋权,让村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发展本村的农业产业,为当地乡村产业提供活力,由“输血式”产业转变为“造血式”产业。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对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分析,通过搭建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高等院校能通过“志智双扶”路径,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科学规划,优化产业项目,凸显“收益机制的长效性”,注重地方性知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技术的同时参与管理和培养人才,让乡村产业留得下、可持续;参与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凸显“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带动村民加入产业,监管企业办好产业,激发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当地村民的主体意识,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积极作用。深层的发展逻辑在于通过改变村民思想、培养农业人才,以“扶志”和“扶智”的路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湖南农业大学借助“志智双扶”的多种方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为高等农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参考模式。第一,发展长效产业。在选择产业项目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跟风。想要快速达到绩效目标,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才能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竞争力。第二,注重人才培养。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技术上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要重视对农业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培养,加入电商、新业态等新形势下的多元学习。第三,带动村民参与。只有更多的人投入乡村产业,才能真正发展产业。要通过多种形式改变村民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思想,带动村民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业大学驻村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驻村博士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征稿简则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