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启示

2024-01-10 06:58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妮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一流国际化装备

文/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妮

“十四五战略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我国不仅要实现工业现代化,而且要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我国产业转型与智能制造升级的过程当中,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的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1]。教育部于2011 年印发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指出,我国应着力培养高技术企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国际化人才,其中在制定此类人才的培养方案过程中,不仅需要着眼于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现实需求,而且应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学科基础,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通过参考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和优势,为我国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提供具体思路。

一、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概况

本文根据QS2020 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选取当前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世界排名前10 的高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并针对其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所选择的样本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

(一)学制与学位类型。从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制信息来看,当前样本高校中的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制均不超过4 年,少数欧洲地区院校的学制为2~3 年,但此类院校通常还为学生提供1~1.5 年专业硕士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以夯实其专业能力。同时,样本高校均采用了弹性化的学制制度,弹性期一般为1 年,对于弹性期内仍无法完成学分的学生有严格的约束和惩罚。帝国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此类专业学生肄业率均超过5%。从样本院校的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位及类型来看,其授予的学位大多是工学学士学位,但欧洲地区院校也有较为特殊的情况,如帝国理工学院采用的是“文学学士+综合性工学学士”授予方式,学生毕业之后还将获取初级工程师资格证。

(二)学时与学分。当前样本院校在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分规定、学时划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欧洲地区中的样本院校采用的多是基于名义学时的学分制,学分约为30 学时,其中专题讲座和课上教学在总学时数中的占比不足一半;部分北美地区的院校则以一学期为学分计算基础,同时倾向于采用连续教学的学习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快节奏、高密度的理论课教学。从学时学分的数量来看,样本院校的学制和学期具有较大的差异,基于估算转换后的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总名义学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能够看出,当前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学习的工作量大致可分为5500,5000 和4500 三个层级。其中专业课学时的设计与院校所在国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重视程度等因素直接相关。

表1 名义学时分布情况

(三)定位与专业认证。从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认证来看,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均基于过程控制和装备制造一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其具有宽口径、大类培养的共性特征,且均面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人才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从专业认证情况来看,当前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院校大多采用美国的EC2000作为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标准,少数欧洲地区院校采用的是英国HEP或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等相关标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认证情况

二、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解读

(一)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从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能够看出,其高度重视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突出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与通识课程体系的分配上,当前以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均致力于开发通专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的覆盖面能够做到与专业深度融合,与人文通识课程相互衔接,因而,实现了广泛覆盖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管理技能、工程技能、职业伦理与工程师伦理的大纵深通识课程体系;样本院校的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具有较好的层次结构特点。如芝加哥大学的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基础课、前沿课、实训课占比均等化的发展态势,且还能够结合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和实践技能科学规划专业课程结构。正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使得这些一流院校装备制造学科课程体系呈现出较强的多领域跨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3]。

(二)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开发与教学,主张通过采用结构化研讨、工作坊、头脑风暴教学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素养。当前,样本院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综合实践课程。此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宏观层面上的装备制造实践技能。如采用精工实习、实地参访、车间实习等手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基础知识[4];另一类是专业性综合实践。此类实践类课程不仅贯穿装备制造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而且还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沿学科领域——面向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商务谈判、法律实务等课程开展专业实习创新实践,且在相关实践教学中还较为注重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现了跨国协作与交流常态化。通过对样本院校的实证调研发现,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极为强调跨国界的常态化合作。早在20 世纪9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便设计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打造涵盖国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为重要参与主体的科学技术教学系统,让学生能够跨国界、跨专业、跨领域地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截至2020 年,麻省理工学院通过这一项目和全球数十个发达国家中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常态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在2004 年组建了“哈佛—剑桥”信息技术教学联盟,主张双方进一步夯实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教学协作深度。此外,欧洲地区的部分样本高校还组建了以全球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心、教师交流计划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联盟,试图通过国际长期稳定的合作单位,来持续实施海外交流项目,以增强了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

(四)多数院校设有国际化语言课程。通过对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样本院校开设国际化语言课程的占比较高。当前,样本院校开设国际化语言课程的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类:第一,开设专门的国际语言教育课程。第二,在现有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加入国际化语言课程元素。第三,开设与国际交流问题直接相关的语言课程。第四,直接引进国际交换网络课程。除此之外,许多高校还会定期开发国际化语言慕课,以有效地增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文化理解、人际沟通等方面能力。以麻省理工学院在2004 年所开设的“世界公民”类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为例,其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三个学期以上的专业英语学习,而且还开设了涵盖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言通识类教学课程[5]。此外,一些样本院校在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还专门设置了非洲研究、中国研究、日本研究等主题的语言类研讨课,力求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专业语言特征,来提高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语言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对我国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需要肯定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且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在人才培养课程、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对标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高校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短板。因此,亟须借鉴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效性。

(一)科学设置装备制造学科的学分制度。科学设置装备制造学科的学分权重是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我国在培养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的进程中,应科学设置装备制造学科的学分权重,并严格执行,学生只有修满足够的学分方能够毕业。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快促进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分互认,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校选择相关课程。此举不仅能够极大地优化院校之间的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效能,而且还有助于国际化人才自身塑造广覆盖、大纵深的业务能力。因此,我国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加快制定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认证与学分管理机制,构建相关专业的认证标准和学分标准,以此促进高等院校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

(二)加快构建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全球化时代要求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统筹规划和通力配合的能力。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构建广覆盖、大纵深、一体化的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从精神、文化、学术、环境等多个方面为高校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工作方向。我国高等院校应面向全球化思维能力、国际合作意识、人文素养、理论素养、实践素养等多个维度,构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当前我国装备制造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案。

(三)积极开发跨学科、跨专业实践课程。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培养装备制造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依托,当前世界一流高校均通过开发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显著增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我国在培养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学科群建设的角度,开发具备增值性与含金量的实践类课程。一方面,可结合我国院校课程体系的结构,创建集理工科、人文学科、经管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实践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引导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实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具备条件的院校应基于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校外具备资质的企业共同开发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类课程。

(四)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通过创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国际化活动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渠道来参与海外研修项目,进而持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知识[6],是培养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一个重要的实施策略。借鉴当前世界一流高校所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如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持续拓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途径。我国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联合培养实习项目,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的平台[7]。第二,增加相关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交换生项目的机会。未来,应适当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形式,逐步增加国内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为国内高校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前沿知识提供机会。第三,进一步增加学位留学生的比例。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专业的留学生比例远远不如世界名校,我国具备条件的高校应该逐步扩大相关专业的留学生比例,以营造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习环境[8]。

(五)打造基于国际化课程的配套教学体系。基于对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解析,发现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素质的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最直接的路径是构建与之适配的国际化课程和教学体系。当前世界一流高校均强调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手段来呈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并通过打造融合创新精神培养、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立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随着我国对先进装备制造国际人才需求的激增,我国高校应主动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经验,将国际化课程和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流程之中。在国际化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由点到线的循序渐进改革思路,以通识课程、基础类课程、领域课程为核心,创建涵盖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的阶梯式专业类课程;在教学方面,要有意识地增加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的比例,并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常态化的合作关系,共建可实现彼此互相认可的网络课程和交换课程,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支持[9]。此外,还要加快创建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了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当前世界一流高校均打造了一支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由于保持了较高的国际化师资占比,世界一流院校的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持续地提升。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相关实践经验,我国在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的力度。第一,要持续增加相关教师的出国培训、访学及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以不断拓展此类师资的国际化视野,进而持续提高其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要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教育人才回国任教,以持续优化国内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结构。第三,还应该尝试创建师资队伍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引导相关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定期培训、常态参访等多元化的手段,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0]。

四、结语

通过分析当前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及优势,提出了加快构建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打造基于国际化课程的配套教学体系,创建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丰富国际合作交流方式的实践策略。然而,仍需要看到,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迅猛,已迈进世界前列,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才刚刚起步,为了持续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培养实施力度,相关院校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我国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培养方案,而且还要充分地联合具备比较优势的社会多元主体、国际化主体,以持续增强我国装备制造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得到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一流国际化装备
聚焦港口国际化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防晒装备折起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