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方药学教学的探索 *

2024-01-20 09:46陈子珺朱靓贤郭晶磊都广礼沈凯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药学价值观育人

陈子珺 朱靓贤 赵 莹 郭晶磊 都广礼 沈凯凯※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方药学由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课程组成,是研究方药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方药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中医理法方药,作为面向护理、康复、营养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在有限的学时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由于课程知识点较多且较为分散,学习效果反馈提示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程度有待提升。基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借鉴中成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1-3],挖掘及梳理方药学课程的育人元素,确立课程思政目标,开展实践并进行评价,以此促进方药学课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1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和梳理

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方药学思政育人元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师生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方药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和梳理过程中,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指向、内容生成、实践路径方面具有极大的契合性[4]。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及方药学著作都有体现仁心仁术、仁者爱人。如中药起源传说“神农尝百草”,反映了远古先人不畏艰险,以身试药,造福苍生的仁心。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其书,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古代儿科被称为“哑科”,宋代钱乙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因而钱乙主张治疗要攻之有时、补之得宜,用药力求中正平和,注意顾护小儿正气,以保护小儿脾胃。如清心养阴、利水通淋的导赤散以生地黄、木通和生甘草梢组方,泻肺清热、止咳平喘的泻白散以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组方,用药寒温适度、中正平和,始终顺应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5]。再有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其生活的年代正值战争时期,为救治因内伤脾胃而由生百病的民众,他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流传千古。以上医家无不有着厚德精医、仁心仁术的高尚品德。

家庭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场域,孝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性,孝亲文化在中医药中的体现也很有代表性。如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说明钻研医术不仅是为了自我的保全和个体生命的存续,更是为了替他人祛除疾患和减轻病苦,从而实现“知人爱人”[6]。古代许多文人儒士习医是为了更好地关爱父母的身体从而施行孝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命名其著作为《儒门事亲》,寓意“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7],说明读书以明理,懂得医学知识才能孝敬父母。明代医家韩天爵以方药事亲,采用药食同源的紫苏子、白芥子和莱菔子治疗老年人痰壅气逆食滞证,取名为三子养亲汤,寓“子以养亲”之意。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知礼是在社会秩序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维持正常社会交往的基础[8]。“礼”的观念对中药学和方剂学同样发挥了重要影响。如《神农本草经》收载中药365种,按药物性能和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以补养无毒药120 种为上品,以遏病补虚、有毒或无毒药120 种为中品,以除邪多毒药125 种为下品,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9]。方剂配伍上,通过借喻中国古代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以说明药物在方剂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10]。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确保中药质量,中药老字号企业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11]。

和谐文化包括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方药学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和”思想。中药甘草,以味道甘甜如蜜,细嚼之余味无穷而得名。甘草另有蜜甘、蜜草、美草、国老等称谓,其中以“国老”最为著名,南朝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唐代甄权认为“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甘草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在中医界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是应用最广泛的中药之一[12]。另外,源于宋代《圣济总录》的四君子汤,因药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故被命名为“君子”[13],以益气健脾之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出自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的保和丸,能使胃气和顺、全身怡神安适,故得此名。其组方虽然以消食药山楂、神曲、莱菔子为主,但药味平良,主治一切食积轻证。以上方剂的命名都体现了“致中和”的思想。再有,清代温病学派医家叶天士创制的治疗热入营分证的清营汤,方中除了用水牛角、生地黄、麦冬、玄参等清营解毒养阴药物以外,还用金银花、连翘、竹叶以“透热转气”,此种“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法,体现了与邪气“讲和”,即施行温病治法之中的中庸之道。“与邪气进行适时适度的讲和”不是无能或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的环境,让机体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和谐,以求稳定发展[14]。

2 方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2.1 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 方药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一定数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具备临床辨证合理用药用方的能力。新的教学目标除了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以外,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达成情感目标,即通过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育人元素,使学生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方药学知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认真学习和传承并努力发扬光大,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和塑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仁心精神,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奋斗;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意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2 教学内容重视整体联通 要达成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就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5]。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内容,采用间接、隐性的教育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方药学课程中,将育人元素结合课程专业知识,通过课程导入、课程讲授、课程讨论等,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合、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策略围绕知识建构 方药学包含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传统教学先学习中药学的内容,再讲授方剂学的内容,虽符合学科知识的认知逻辑,但无法真正做到“方药结合”[16]。为了更好地建构两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团队按照类别,以先药后方的形式进行学习,如补气方药中首先介绍补气药,再讲解补气剂。介绍每一味中药的应用时,即提及相关方剂的名称、功能及主治,如介绍人参治疗脾肺气虚证的功效时提及四君子汤,介绍其治疗元气虚欲脱证的功效时提及参附汤等,让学生先由药及方,产生初步的印象;在讲解方剂的组成时,进一步强调中药功能主治,如介绍四君子汤时分析人参为君药,是因其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方药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中药性效用的理解。如此循环往复,以药带方,以方识药,强化学生对中药和方剂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方药结合”。

2.4 教学评价注重多维评价 通过课程思政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转化,育德维度评价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17]。方药学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汇报、人卫慕课和期末考试,既考评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应用及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3 教学实践

将方药学课程中挖掘的育人元素凝练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思政目标和核心内容,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建立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以补虚方药中补气方药一节为例,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3.1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让学生通过对补气方药的学习,了解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有稳定而恒久的学习动机。

3.2 体悟优秀的传统文化 补气药中的甘草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别名“国老”;补气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方中诸药药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通过将“和”文化融会贯通于此节内容的讲授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补气剂的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代表方,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于战乱时期救治因内伤脾胃而由生百病的民众所创制。通过医家的社会背景及学术思想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医生“救死扶伤”的根本职责,以及对“仁心仁术”高尚医德的领悟与追求。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线下围绕课程专业知识并融入思政进行教授,采用课堂讲授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有温度的方药学知识,由“爱身”“爱亲”推及“爱人”,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有深度的方药学知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采用自主学习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有态度的方药学知识,体会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线上学习通过慕课将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进一步有效融合,基于方剂命名文化,深入发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 教学效果

4.1 期末成绩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组相比,思政融入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说明课程思政融入方药学,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课程思政通过知识承载,不仅发挥了隐性的教育作用,还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育人协同,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体现了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促进知识教育的育人成效。因此,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4.2 职业态度量表评分 依据参考文献[18],制定职业态度量表,该表包括16条态度用语,从极端反对、负情感到极端赞成、正情感,形成一条假设度量线,根据每条态度语在这一连续线上的位置,赋予相应的数值(0.95~8.28 分)。职业态度均分为选择的条目分值相加除以条目数,4 分为中立,分数越高表明态度越积极。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集中发放,第1 次收集在思政融入课程前,第2次收集在课程结束后。

结果显示,与思政融入课程前比较,思政融入课程后学生的职业态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思政融入前后学生职业态度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思政融入前后学生职业态度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思政融入前比较,1)P<0.05。

评分5.54±0.58 6.08±0.771)时间节点思政融入前思政融入后人数17 17

方药学课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融入,采用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汇报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收获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在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意图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5 讨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是要唤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即从理论认知上升到价值认同,进一步升华为信仰层面的执着与信念[3]。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需要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内容,使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实践。

方药学课程内容丰富,除了具有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蕴含着生动的育人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学团队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方药学思政育人元素。以“仁”为根,通过历代医家精研医术、厚德仁爱的事迹,激发学生“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情感共鸣;以“孝”为先,通过对知医为孝的了解,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情感共鸣,由“爱身”“爱亲”推及“爱人”;以“礼”为本,通过对中药分类上、中、下三品及方剂君、臣、佐、使基本结构的讲解,让学生对礼以立身、礼以致和、礼以促行形成认同;以“和”为贵,让学生通过对中药和方剂“中和”文化的学习,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得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方药学教学的探索,发现在情感、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育人,铸魂仁心仁术。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育人协同,而且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课堂,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情感目标也得以达成,由此促进了方药学课程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药学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