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联合替硝唑与隔姜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

2024-01-20 09:4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替硝唑盆腔炎盆腔

刘 芳 彭 科 宁 洁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妇产科,江西 萍乡 337000)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1]。慢性盆腔炎症往往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其发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甚至造成不孕[2],易致患者情绪不畅,影响身心健康[3,4],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压力,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效果及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少腹逐瘀汤联合替硝唑与隔姜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6 月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收治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6.4±7.85)岁。对照组年龄20~50 岁,平均年龄(36.64±11.03)岁。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属寒湿瘀滞证。主症: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形寒肢冷;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紫黯或夹血块;大便溏泄。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以上主症具备2 项或以上,次症具备2 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为本证。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未按规定用药;(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3)无法判断疗效或随访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定。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组方:延胡索12 g,小茴香9 g,五灵脂9 g,川芎12 g,没药15 g,生蒲黄9 g,当归15 g,赤芍12 g,肉桂3 g,干姜3 g。随证加减。上药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于早晚各服用200 mL。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硝唑及隔姜灸治疗。予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117,规格:100 mL∶替硝唑0.4 g),静脉滴注0.8 g,每日1次。隔姜灸选取关元、气海、子宫、归来,施灸时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2 组均于月经第7 天开始用药,连续治疗14 d。

1.5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治疗前后盆腔积液量。通过盆腔彩超观察盆腔积液量。(2)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价,主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异常)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2、4、6 分;次证按照分为有无,分别计为2、0 分。(3)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异常,超声提示盆腔积液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且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未复发,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改善显著,超声提示积液减少≥2/3,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4%,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妇科检查有所改善,超声显示积液减少≥1/3,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为有效;妇科检查与盆腔B 超无改善,症状和妇科检查均无变化或恶化,B超检查积液无变化甚至增加,中医证候、体征积分减少<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记录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如皮肤灼伤、恶心、腹泻、瘙痒等。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主、次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25 25下腹冷痛或刺痛治疗前4.24±1.13 4.16±1.03 0.137 0.465带下异常治疗前5.08±0.74 4.64±1.20 0.126 0.419治疗后1.76±1.42 0.72±0.96 5.863 0 t值5.617 9.675 P值治疗后1.68±1.35 0.80±1.13 4.313 0 t值5.733 10.488 P值例数25 25治疗后2.20±1.02 1.60±0.67 6.991 0 t值8.211 10.273 00P值00腰骶冷痛治疗前4.00±2.82 4.08±1.41 0.231 0.359次症积分治疗前6.64±1.09 6.56±1.06 0.146 0.521治疗后2.96±2.72 1.28±2.03 4.600 0 t值7.524 11.680 00P值00

2.2 盆腔积液量 疗程结束的彩超结果显示,2 组盆腔积液量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盆腔积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量比较(±s,mL)

表2 2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量比较(±s,mL)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25 25治疗前28.46±4.17 29.15±5.36 0.098 0.329治疗后17.13±3.62 11.21±2.14 7.760 0 t值8.197 11.358 P值00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22/25),高于对照组的68.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2.0%(3/25),低于对照组的16.0%(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具有慢性病理学特征的改变,近年以来,多种抗生素均被应用到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过程中,但抗生素治疗多会产生耐药性,疾病复发率高,无法完全治愈患者[7,8]。更多的学者持续关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率[9]。

少腹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具有祛瘀活血、止痛温经的功效[10]。方中生蒲黄、没药、五灵脂具有行瘀活血、止痛温经的效果;当归、赤芍、川芎利于养血调经、祛瘀活血;延胡索兼具行气、止痛、活血三方面功效于一身:肉桂、干姜散寒温经,能除寒凝气滞;最后小茴香将诸药引入少腹。现代药理研究[11,12]证明,少腹逐瘀汤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行、加强细胞吞噬功能、促进炎症早期消退、阻止炎性肉芽肿形成、强化纤溶性等。

现代医学[13]证明,艾灸能增强人体阳气,显著提升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含量。隔姜灸是灸法中的一种,姜借灸法,辛温走窜之力增强[14];灸得姜助,温补、祛寒行气血之力增强。隔姜灸通过经络的传热,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和血管收缩,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止痛目的[15]。同时,隔姜灸可在受激共振基础上,纠正机体病理状态所致代谢紊乱,从而调控机体免疫力[16]。现代研究[17]证实,隔姜灸治疗疾病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生物传热效应,其温度曲线上升缓慢,下降时更加缓慢。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促进盆腔炎症、瘢痕、粘连、渗出物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18]。

替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对革兰阳性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属、难辨梭菌、原虫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单用替硝唑治疗的效果逐渐下降[19]。而中医药联合抗生素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取长补短,减少复发率,也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0]。

本研究结果显示,2 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0%(22/25),高于对照组的68.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主证(腰骶部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异常)积分、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盆腔超声结果显示观察组盆腔积液量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少腹逐瘀汤联合替硝唑与隔姜灸,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异常的主要症状,还能有效改善其他伴随症状,同时能消除或减轻子宫、附件区的压痛。并且在治疗后4周内,患者症状体征稳定,效果持久,近期复发率明显降低。再有,在操作过程中会偶见皮肤灼伤、恶心、腹泻、瘙痒等不良反应,但经统计学分析,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安全性是可以肯定的。证明少腹逐瘀汤联合替硝唑与隔姜灸治疗,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可减少盆腔积液、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联合替硝唑与隔姜灸治疗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效果确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少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少,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替硝唑盆腔炎盆腔
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酸碱环境对TiO2吸附替硝唑的影响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的用药效果初评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克拉霉素与替硝唑联合治疗小儿胃炎的疗效观察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