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

2024-01-20 09:51胡亚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气虚定向中风

彭 科 刘 萍 胡亚萍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一科,江西 萍乡 337000)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的特点,该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且容易复发,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我国2017 年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为156/10 万,患病率达1981/10 万,发病率及复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我国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3]。因此,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结果表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1 年11 月萍乡市中医院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65.27±9.86)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65.90±12.29)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的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4],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结合危险因素,并经头颅MRI 证实。气虚血瘀型中风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1 月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主症: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饮水呛咳、肢体麻木或偏身感觉异常;次症:头痛、头晕目眩、口舌歪斜、二便自遗、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心悸胸闷、口唇紫暗,舌质紫暗,脉细涩。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90周岁;病程6个月以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急性心肌梗死、骨科系统疾病等;依从性差。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调脂、调控血压血糖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1)补阳还五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当归尾15 g,赤芍6 g,川芎10 g,桃仁10 g,地龙10 g,红花10 g。随证加减。上药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于早晚分2 次温服。2 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 d,21 d 为1 个疗程。(2)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使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南京鼎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DS-MF2B)对患者功能障碍肢体进行治疗,将治疗仪专用一次性理疗用电极片(桂林市威诺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包装规格:2 片/袋)固定于治疗仪电热磁疗垫,对准患肢压痛点、穴位点,轻轻放置并用绑带固定,设定时间为20 min,热度为2,强度根据患者的痛阈值,设置为16~26,按启动键即可,每日1 次,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烧伤及过敏情况。

1.5 观察及比较指标 (1)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 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该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疗效标准:根据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变化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NIHSS 评分下降>45%为显效;NIHSS 评分下降18%~45%为有效;NIHSS 评分下降<18%为无效。(2)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其中主症依据症状由无到重分别计0、2、4、6分,次症依据症状由无到重分别计0、1、2、3 分。证候总积分为各单项症状分值相加。(3)比较2 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比较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2 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腹泻、恶心、呕吐、抽搐等)。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19.01±2.61 19.52±2.75 0.924 0.581治疗后13.59±2.82 8.11±2.61 7.520 0 P值t值8.797 15.937 00

2.2 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35.76±4.17 35.92±3.81 0.879 0.356治疗后P值18.21±3.79 10.51±2.12 9.937 0 t值19.650 12.399 00

2.3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对症治疗后消失,继续用药未再发生。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神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主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其他伴随症状得以有效改善。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稳定,效果持久,近期复发率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再有,在治疗过程中偶见恶心、呕吐、腹泻、抽搐等不良反应,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是可以肯定的。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也日益增多。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发挥脑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7]。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具有作用靶点多、安全性高等优点[8]。

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学“偏枯”“中风”范畴[9],气虚血瘀贯穿中风的整个发展过程[10]。清代王清任创立了补阳还五汤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该药组方中,君药为黄芪,可补益胃气;而当归可祛瘀、活血;桃仁、赤芍、红花、川芎等可通络化瘀;地龙可活络通经。现代药理学[11]表明,该汤药的作用在于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及胆固醇、抵抗脂质过氧化过程、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管损伤及保护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等[12]。

中医定向透药是一种新型的中医外治法,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13],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穴位的皮肤表层,正是这种刺激,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并延长了药效,实现了患者小动脉、毛细血管的有效扩张,从而改善患者病变部位血液循环[14],最终达到通经活血的作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经中频电流刺激皮肤和产生的电场对药物离子的定向推动力将中药成分定向透过皮肤,加速人体吸收,使作用于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更加有效地发挥药效[15]。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所采用的定向能量波是固定的频率,发生电刺激的概率低,对机体正常的组织影响甚小[16]。

综上所述,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气虚定向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气虚了,病多了
定向越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