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赞贾谊

2024-01-23 02:45武海燕
文史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怀王汉景帝杨修

◇ 武海燕

历史上被毛泽东主席赞美过的人不多,在他多次赞美的人里面,贾谊要算一位。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这位少年天才,18岁时就因博学而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出谋划策,因成绩卓著,时评天下第一。后吴公升迁廷尉,举荐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时年21岁。(博士在汉代宫廷负责传授经学,同时接受皇帝的咨询)。

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凡说到青年才俊,便时常提及贾谊,誉其为秦汉专家、“英俊天才”。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写信给秘书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其实,作为贾谊的“同乡”(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主席化名“二十八划生”,在送罗章龙东渡日本时写了一首诗《送纵宇一郎东行》,赞美其是“年少峥嵘屈贾才”,请看:

贾谊画像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毛泽东时年25岁,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相比于罗章龙的“屈贾才”,毛泽东自有一种“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豪情壮志。后来,他又为贾谊专门写了两首诗。一首是: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读史之作,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贾谊的一生。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贾谊年少多才、壮志未酬。贾谊是西汉大政论家和大文学家,所著《过秦论》三篇,详尽分析秦王朝统一中国及其二世而亡的原因,为汉文帝提供政治改革借鉴,文采斐然,开千古史论之先河。所著《论积贮疏》指陈朝廷积贮不充,是不安定因素,强调粮食安全、藏富于民。贾谊写出这些传世的大作时,才23岁。据说汉文帝有事询问大家,很多人回答不上来,而年纪最轻的贾谊却对答如流,被汉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汉文帝非常喜爱贾谊,执政第二年就想让贾谊任公卿之位,不料激起权臣反对。参与攻讦贾谊的,有平定诸吕、拥立汉文帝的元老级重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汉文帝不得不作出让步,贾谊被派到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后来又被召回,封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幼子,年少聪明,深受皇帝喜爱。当时没有皇长子继位一说,所以当太傅也是很有希望的。不幸的是,四年之后,梁怀王在朝见汉文帝期间不幸坠马而死。贾谊的政治前途一片灰暗。他悲痛自责,在抑郁中死去。

贾谊文章,在汉初为第一。除了前面提到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外,在贾谊当太傅期间,他多次建言献策,写下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这篇长文一反“天下已安已治”之说,指出当时种种社会隐患,如不及时消除,则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治安策》开宗明义,认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流露出一个爱国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所谓“可为痛哭者一”,是指当时异姓诸侯虽去,但同姓诸侯趋强,相继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之乱,如果听任同姓诸侯坐大,则后患无穷。解决办法就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削小诸侯领地,削弱诸侯权力。因为诸侯“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便于皇帝统治。所谓“可为流涕者二”,是指匈奴为患,边界长期不宁;皇帝在边界问题上求和心切,不敢碰硬。贾谊建议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威慑力,严惩里通外族的官员。所谓“可为长太息者六”,是指世风日趋奢靡,人民贫困,潜伏着不安定因素;亡秦的暴戾之气未能彻底消除;对太子的教育和为君之道未予重视。建议制定礼仪、纲纪、法度,使上下有所遵循。

贾谊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当时各大诸侯王势力膨胀已成隐患,分封更多的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才能巩固中央集权。汉代分封的王国设三台(中台尚书、宪台御史、外台谒者),也就是有行政权、司法权、对外交往权,还有铸币、屯兵的权力。但要服从中央政权的安排,否则将视为叛乱。“千台”就是多分封王国。分封的王国多了,自然就权力小了。毛泽东从巩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贾谊“众建诸侯”的远见卓识。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当时反对派加给贾谊的两条罪名,一条是“专欲擅权”,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条是“纷乱诸事”,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触动诸王利益,谈何容易。汉文帝也没敢动他们。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再次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这个梁国,就是贾谊辅佐梁怀王的梁国。梁怀王死后,贾谊建议保留、加强梁国以防备东方的齐国、赵国、吴国和楚国,同时建议改封代王为梁王,这条建议得到了汉文帝的采纳,只不过将自己儿子刘武从淮阳王改封为梁王。汉文帝在贾谊死后又想起他的话,将齐国一分为六,封齐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为王;又将淮南王改封为城阳王,进一步分解淮南国为三个王国。这些措施为汉景帝以后削藩及平定七国之乱打下了基础。汉景帝末年,诸侯王尽管“惟得衣食租税”,却仍然有26个封国存在。汉武帝进一步实行“推恩令”,即“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规定在封国之内,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将封地分封子弟为侯,由汉廷定封号。往日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状况被打破了。可见贾谊是多么的有远见卓识。

毛泽东在缅怀贾谊的另一首诗里写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自比屈原,但他没有深思的是,汉文帝只是认为时机不到,并不是真的不欣赏他。如果他能像司马懿一样隐忍,活得长寿,说不定还能给汉文帝汉景帝多出谋划策呢。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杨修。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特别有才,都喜建言献策。不同点是杨修更加恃才放旷,不知收敛。他听说以“鸡肋”为号,就猜到曹操要退兵,没有接到明确命令,就告诉了别人。曹营谋士如云,难道只有杨修一个人猜出曹操的意图吗?只是别人不说而已。杨修明知曹操多疑,还老去触逆鳞、捋虎须。所以曾仕强评论说杨修是求仁得仁,但不是死得其所。自己做的事自己要担后果,所以是求仁得仁。但这么有才的人死于非命,非常可惜。贾谊也一样。如果贾谊能更加低调,假以时日再适时提出众建诸侯之策,可能就不会遭到功臣阶层强烈的诽谤和打击,不会给梁怀王当太傅,不会被气死。但贾谊和屈原、杨修一样,以他们的性格,也未必能长活于世。曾仕强或许说得对,天才就是完成使命就走了。也许贾谊的使命,就是向汉文帝提出论断,而完成则需要汉景帝和汉武帝以及他们的谋臣武将了。所以撼动既得利益阶层,有时并不是一朝一代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猜你喜欢
怀王汉景帝杨修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钱人寿
楚怀王逻辑很混乱
《九章·思美人》新探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