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蒙古国的通商历史

2024-01-23 02:45刁朝焰
文史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库伦商号毛皮

◇ 车 云 刁朝焰

晋商,是从山西走向世界的著名商团,是曾经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晋商车马不绝尘,风云共享五百年”,晋商,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晋商,开创了商贾天下的商团发展之路,开辟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推动了商贸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身银融合的资本治理结构,构造了企业治理的中国模式。

晋商,首创中国票号汇兑业,形成了金融资本茶票融合成长的中国路径,铸就了华商精髓的晋商精神,是明清商业革命的主导力量,走出了商业社会文明演进的中国道路。

明清山西,商贾辈出,经营于四方者众,富甲天下。商贾望族,数以百计。名商巨富,世商之家缔造了几百年的宏大基业、五代以上传承的辉煌家业史。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旧时叫“大圐圙”,蒙语为“大库伦”,是旅蒙晋商商队圈骆驼的地方,市中心有一座黄教寺庙——兴仁寺,是由清末活跃在大库伦的山西旅蒙商人集资兴建的,目的是为了讨好外蒙教宗、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同时成立的库伦商会,也是为了调和旅蒙商务内讧,保全晋商在蒙商务的发展。

万里茶路,穿梭于蒙古大草原、塞外大戈壁,是先人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一条连通中、蒙、俄的国际商贸大通道。

晋商与蒙古的通商

晋商与蒙古的通商历史,始于清康熙年间,最初只有12家旅蒙商来到库伦。库伦三面环山,整个城市分为西库伦、二里半滩和东营子三个区域。旅蒙商最先在东营子建房开店,并逐渐扩展到西库伦,后又向库伦以外地区发展。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曾有旅蒙晋商三人同往乌里雅苏台做生意,但却苦于没有本金。时值岁末,三人正愁年关难度,忽有一喇嘛飘然而至,寄存白银500两,约定明春来取。但次年喇嘛却杳无音信。于是三人取出存银,用作本金,开设商号,取名“大盛魁”(近期热播电视剧)。数年之间,获利数万。至清末民初,已拥有百万资产,并在科布多、库伦、归化等多处开设分号,成为外蒙地区最大的商号。于是,大盛魁遂将那位送银的喇嘛奉为财神,总号始终设在乌里雅苏台,以便每年香火祭祀不断。

在当时,民间也传“先有大盛魁,后有大库伦”,毕竟当时大清第一大商号大盛魁的商队出动时,骆驼就有二万五千峰,五十两的银元宝能从库伦铺到北京,用惊人数字证明了当时大盛魁的商队之庞大,实力之雄厚。山西人把圈骆驼的地方,叫“圐圙”,蒙古人把大盛魁圈骆驼的地方,就称之为“大圐圙”,后来就有人这样说“现在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最早就是旅蒙晋商圈骆驼的地方”。

其实,在蒙晋商起初都是小本经营,其日后所以发达,虽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还是由于晋商精打细算、吃苦耐劳所致。到了清朝晚期,外蒙政治、经济中心已由乌里雅苏台移至库伦。至民国初期,西库伦一带商号林立,东营子形成大宗集贸市场,库伦全城共有内地商民6000余人,大小商铺近600家。

1915年冬陈箓莅任后,对外蒙商务颇为关注,认识到在蒙商人不能合作的危害及旧有甲首组织有失规范,于是就首倡组织正规商会。1916年5月23日,陈箓通知库伦甲首限期组织商务总会。这期间,库伦内地商人内部因权限问题屡起争端,西帮晋商与京帮各怀成见、互不相让,加之甲首从中破坏,致使组织商会一事久拖未果。后经陈箓多次派人分头开导,限期办复,到这年秋天,西、京两帮商人才被迫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章程,选举出会长、副会长及会董。12月2日,库伦商务总会勉强成立。陈箓到场演说,剀切劝谕内地商人要乐于合作、热爱国家。

清廷对传统的朝贡、马市、民市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给晋商创造了开拓万里茶路的机遇,促成了旅蒙晋商的崛起。清代的旅蒙毛皮商,是由清康熙时的随军贸易演变而来的。清政府规定旅蒙商须领取政府颁发的“龙票”后方可到蒙古经商。

在清代,晋商是旅蒙商中的主力军。晋商根据蒙古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用较为廉价的绸布、茶叶、烟酒和金属器皿及工具等,换取各类毛皮、牲畜等畜产品,晋商在蒙的毛皮业由此兴盛起来。这些毛皮商还根据畜牧业经济的生产特点,在春夏之交,走串帐篷,把商品赊销给蒙古牧民,当面以货物折合毛皮数量,先不收取,待至秋冬之际,蒙古牧民把牲畜养得膘满肥壮时,再收取毛皮和畜产品以及赊销的利息,来获取高额商业利润和高利贷收入。

晋商在蒙的毛皮商经营地域

晋商在蒙的毛皮商经营的地域有前营、后营之分,前营即乌里雅苏台,后营即科布多,均在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地区。旅蒙晋商毛皮商号著名的有大盛魁、兴隆魁、长盛川、大昌川等。而始终活跃在蒙古大草原上最著名的旅蒙毛皮商则是太谷人王相卿和祁县人张杰、史大学。清大将费扬古率军西征时,他们三人还只是随军伙夫和杂役。清军进驻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后,他们在乌里雅苏台合伙建“吉盛堂”商号,开始小本经营毛皮业,稍后改称“大盛魁”。到乾隆年间极盛时,“大盛魁”发展到员工六七千、大小分号联号二十个左右、商队足力骆驼近两万峰、用于看守羊群马群帐篷和传送情报的狗1200余条。他们把采自全国各地的货物集中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后行销蒙古;再将从蒙古购来的皮毛集中归化城,转贩全国各地。山西旅蒙毛皮商在蒙古台站的基础上开辟了三条商道:一条经多伦诺尔通往漠南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一条经张家口通往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库伦、恰克图、科布多、迪化(乌鲁木齐)、伊犁(今霍城)、塔尔巴哈台;一条经归化城通往乌兰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额济纳、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旅蒙晋商的毛皮商在多伦诺尔、归化城、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设有商号,这些地点是他们的固定商业网点和集中活动的贸易城市。大盛魁极盛时同蒙古的贸易额年约900万—1000万两白银,时人形容“大盛魁”的财产,可以用50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到北京铺一条路,被称为“清朝第一大商号”。

晋商毛皮商人对俄贸易的主市场在恰克图。中俄恰克图国际贸易市场从雍正初年到清末,一直持续180多年。清人何秋涛《朔方备乘》卷46称:“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商民俗尚勤俭,故多获利。”恰克图位于库伦北,色楞格斯克附近。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后,确定此处为中俄贸易点。恰克图中方商人由山西人垄断,毛皮是双方交换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在恰克图对俄贸易的山西毛皮商号中,最早到恰克图进行贸易的是山西汾阳商人朱成龙,经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首排榆次车辋常家。常家从乾隆朝始,在恰克图建有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等商号。其次是太谷曹家,在此设有锦泰亨、锦泉涌商号。汾阳牛允宽的璧光发商号也颇具规模,极富盛名。嘉庆五年(1800年)始,恰克图进入繁荣时期,山西商人开办的商号有60余家。中方销售的主要是茶叶,其次是绸缎和棉布;俄方销售的主要是毛皮。一般来说,俄商用毛皮换取中国的商品,再由晋商毛皮商转运全国各地。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很大利润,恰克图一处,在道光年间(1821—1850)俄国对华贸易额就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19%是通过这里进入俄国和欧洲市场的。俄国也成为清政府仅次于英国的第二贸易国。

晋商在蒙古的盈利模式

一、张家口因山西旅蒙毛皮商而成为皮都

中俄恰克图国际贸易市场从雍正初年到清末,始终被晋商垄断。在马克思的《俄国的对华贸易》中有这么一段:“由于这种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就由一个普通的要塞和集市地点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它变成了这一带边区的首府,荣幸地驻上了一位军事指挥官和一位民政官。同时,恰克图和北京之间最近建立了直接的、定期的邮政交通来传递公文。”正是由于毛皮交易以及其他行业的兴起,从而极大地成就了恰克图在当时国际性都市的地位。同时,北京、天津、张家口、广州等各大商埠也成为晋商集中活跃的地方。于是,张家口因山西旅蒙毛皮商而成为皮都。

从乾隆年间始,张家口的毛皮作坊已鳞次栉比,从业毛皮的工人已数以万计。咸丰十年(1860年),俄国商人首次出现在张家口,之后英、美、日、德等西方数十个国家的商人也纷纷进入张家口,他们大量收购旅蒙山西商人从蒙古换回的各类毛皮。外国人开的皮店、皮局随处可见。这个时期的张家口,毛皮业的声誉已响彻海内外,由此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即全国各地的皮市价格,非张家口定价不进入交易。张家口的毛皮业在中国毛皮业发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918年张库公路通车,张家口毛皮贸易和毛皮加工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时,张家口的毛皮业已自觉进入社会分工,白裘皮、白皮、制革、蒙靴、皮件、毛毡、猪鬃等12个行业组成“皮都”庞大的生产体系,这12行共有商号769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营业额达六七百万两白银,占全市各业营业总额的26%,居百业之首。

马克思在谈到商人资本时说:“商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分为两个形式,即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晋商正是这样,其商品经营资本(如绸缎庄、茶庄、毛皮庄等)和货币经营资本(如票号、钱庄、账局、当铺)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混合生长。至清代则上通清廷,下结官绅,商路达数万里之遥,款项可“汇通天下”。从蒙古草原的骆驼商队到扬州起锚出海的商船,南起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到大阪、神户、横滨、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阿拉伯国家,都留下山西商人的足迹。他们中有不少人皆可用蒙古语、维吾尔语、俄语和北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人洽谈贸易。晋商自称:“凡是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人。”

二、发挥货币经营资本灵动性

货币经营资本是随着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晋商资本的发展,晋商逐渐办起了不同业务形式的金融商号,如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经营货币信贷的账局,经营异地汇款的票号,经营消费信用的当铺,经营小额短期借款的印局等等。开始时,这些业务在商号内附设,之后逐渐成为独立经营的货币商号——金融业。这些商号被西方人称为“山西银行”。山西毛皮商人投资毛皮业也投资“银行”,往往一个财东既有商店,又有票号、钱庄。如介休冀家有皮毛商号,又有账局、钱庄、票号、当铺等金融机构。经营地点,南起湖北,北到喇嘛庙和库伦。可以说晋商以商业和金融业相互渗透、混合生长的形式,形成了高效融资的机制,加速了资本周转和增值。

三、确立双赢意识 扩大营业范围

晋商在蒙以服务周到和薄利实惠获得客户喜欢,这是其扩大营业额,增加利润的基本办法。如旅蒙晋商为了适应草地牧民缺医少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从业人员学习针灸,在蒙古遇到牧民一般疾病,可以帮助治疗,取信于牧民,牧民便不问其价格,争相购货,没钱可以赊销,或用羊牛交换,商人换得羊羔牛犊,还委托牧民无偿代养。他们在内地采购牧民需要的砖茶、烟丝、布匹、铁器、银器、白酒、食糖、炒米、糕点、木桶、木碗、茶壶、药包、蒙靴、马毡以及寺院喇嘛用品等等。将布料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任蒙古人选用,按蒙医习惯用药分72味、48味、36味、24味四种,分别做成药包,用蒙、汉、藏文注明药名、效用,充分满足了客户的生活需要。为了保证商品质量,他们选定手工业作坊,特别定制,保证了商品齐全,质量可靠,上门供货,关系协调,业务扩大,利润自丰。

四、以销联产、销运结合的销售模式

晋商在蒙从事异地毛皮贩运贸易,为了保证商誉,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业务,稳定产销关系十分重要。

在两个半世纪里,万里茶道“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不断,成为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中俄两国以茶为主的贸易,推动了我国内地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他们采取以销联产的办法,实行销产挂钩,或直接组织生产加工,统一包装,加盖自己商号的商标。到销地后,信誉很高。客户只认商标,不加检验,从而保证了客户稳定、市场稳定、业务稳定,如交城皮货,因其固定购销,不仅货源充足,而且质量也有保障。另外,运输十分重要,为了保证供货及时,货物完好,并赚取运输费用,采取销运结合,自运自销。大盛魁始建于康熙初年,停业于1929年,经营了250多年,总号设在外蒙古科布多,采买茶叶和其他农产品、手工业制品于江南和中原地区,船载、车拉于河南,改骡驮北上库伦、恰克图、喀什噶尔四大部、唐努乌梁海,进入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和欧洲市场。

开启晋商文化复兴新时代

称雄明清、兴盛百年的晋商,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的无能、外蒙古的独立,加之现代交通的发展、海上贸易的扩大,让晋商开拓的陆路贸易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逐渐走向了衰落。但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经验教训,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会简单的重复。”当我们回望一段历史的时候,不能单纯纠结于历史的具体事件,而要从历史深处撷取有益于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才是读懂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晋商的历史地位,赋予晋商精神“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新内涵,是当代晋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晋商精神新内涵为晋商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开启了晋商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前辈们的商业功绩与心路历程,依然昭示和激励着后人们继续攀登中华商业文明的高峰。

猜你喜欢
库伦商号毛皮
2023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库伦站)正式启动
基于商号权保护之法律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驰名商号的保护问题
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库伦兴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蕴含
1806年,胎死腹中的中俄外交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