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用于园林景观施工中的意义

2024-01-25 07:50孙昭
花卉 2024年2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林绿化绿化

孙昭

(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北京 100089)

0 引言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还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然而,技术的应用效果受到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施工方法选择及管理体系完善度的制约。

1 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在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突出作用

1.1 提升空气质量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园林植物的种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这些植被通过其生理活动显著地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对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过滤和净化。通过叶面积的增加,植物能有效吸收、散射和反射城市中的悬浮粒子,降低如PM2.5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此外,通过光合作用,绿植能够转换二氧化碳为氧气,减缓温室效应并且提升城市的氧气水平。

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在选择适宜物种方面显得尤为关键。选取本土和适应性强的植物不仅能保证生长的可持续性,还能在不同季节中保持较好的空气净化效果。同时,通过科学的配置和搭配,可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植物群落,从而最大化其对空气质量的正面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植物在生长初期即能发挥作用。包括适宜的栽植深度、土壤改良以及合理的水分管理,都是确保植物生长、健康并且具有较强空气净化能力的关键因素。此外,植物维护管理,如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也是确保长期空气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1.2 美化城市整体环境

园林景观的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在城市环境的美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城市环境美化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审美提升,它还包括了创建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应用,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提高绿地质量,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绿地系统的构建,借助科学的规划与精细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城市中营造出多样化的自然景观。例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图1)、公园内的草坪和花坛、居住区的小型绿地,都是通过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精心设计与实施的结果。这些绿地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提供了生态服务,如调节微气候、减少噪声污染等。

图1 道路两旁的行道树

专业的绿化种植施工技术还注重植物的生态搭配和艺术配置。通过适当的植物选择和布局,可以构建出既符合生态原则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园林景观。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的空间,形成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1]。

2 现阶段园林景观施工中绿化种植技术的应用问题

2.1 施工人员方面

园林景观施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施工任务的人员技术能力。绿化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要求施工人员不仅了解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还需掌握景观设计、土壤科学、水文学以及相关的工程操作技能。当前,园林景观施工领域普遍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往往导致植物的选择、配置和养护管理不当。例如,对本土植物和外来种植物的选择失误可能导致生态失衡,而不恰当的土壤处理技术则可能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成长质量。进一步地,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督技能,将使得绿化项目难以按计划和标准顺利实施。

此外,施工人员在实践中可能忽视了持续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更新。随着绿化种植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于提升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园林景观施工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应用。

2.2 施工类型方面

园林景观建设中绿化种植施工的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需求,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各自的问题。传统的绿化种植施工类型,如直接播种、容器栽培或裸根植物移植,虽然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例如,直接播种可能在城市条件下遭受土地利用压力,容器栽培植物则可能因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成活率低。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绿化施工类型如水培绿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虽然能够适应紧凑城市空间和提供创新的视觉效果,但它们的技术复杂性和维护成本较高。这些施工类型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且需要更为精密的管理和维护体系。例如,垂直绿化需要考虑墙体的承重能力和植物的水分供应系统,屋顶绿化则需要确保防水层的完整性和荷载的合理分布。此外,新型绿化施工技术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现有法规和标准的更新滞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行的规范可能不再适应新材料和新方法,从而限制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不仅影响了施工的效率,也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

在考虑施工类型的适用性时,还需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某些绿化施工类型可能会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或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选择施工类型时,需要兼顾技术的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生态效益[2]。

2.3 管理标准方面

管理标准对于提升园林景观绿化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园林景观施工实践中,管理标准的不完善或不一致性常常导致施工结果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高质量的管理标准能够确保绿化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维护)都能达到预定的技术和环境要求。

首先,管理标准涉及绿化施工的质量控制,包括土壤准备、植物选购、栽植技术和养护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植物成活率和景观效果。例如,标准化的土壤检测和改良流程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适宜性,增加植物栽植的成功率。其次,管理标准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适当的施工调度和资源配置对于避免无效劳动和延误至关重要,而这需要依赖于细致的项目管理标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资源分配的标准可以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减少成本。同时,管理标准还包含环境保护和安全规范。园林绿化工程对自然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来减少施工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样,安全管理标准对于防止施工事故和保障工作人员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 景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1 规划设计技术

规划设计技术作为园林绿化过程的起点,对于确保项目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该技术不仅涉及对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还包括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大化、环境美学的体现,以及后续维护的可持续性考量。

在规划设计阶段,技术专家需要进行综合地形与生态分析,以便在不同区域内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与配置方案。这要求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水源分布等自然因素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对预期使用功能的明确规划,如休闲娱乐区、观赏区或防护绿带等。设计过程还需考虑园林绿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如雨水管理系统、城市照明与园林植物的互动等。这要求规划设计技术不断创新,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例如,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规划设计还需对未来的维护工作提供指导,包括植物养护、病虫害管理和更新替换计划。这些都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以确保长期的可维护性和经济效益。有效的规划设计技术能预见性地解决潜在的问题,减少未来的维护成本和风险。规划设计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直接影响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中,规划设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于实现高效、生态、美观的园林绿化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他们持续关注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园林绿化需求[3]。

3.2 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配置技术是园林绿化中实现景观多样性的关键工艺,它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植物学知识和丰富的配置经验。正确的植物配置能够优化生态功能,提升景观美学,并保证植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要求包括对植物生长习性、季节性表现、色彩搭配和空间结构的深入理解。

首先,植物配置必须考虑到不同植物间的生态相容性,如根系深浅、水分和光照需求。这样的配置有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和减少维护工作。其次,季节性植物配置保证园林全年景观效果,考虑植物的花期交替,以实现四季变换的视觉效果。在技术操作层面,植物配置技术要求精确的植物选择和定位。采用GIS 等现代技术辅助可以提高配置的精度,实现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此外,配置技术还需要与现场条件相结合,考虑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和现有植被。植物配置的美学要求则体现在色彩、形态和质感的搭配上,设计师需利用色彩对比和层次变化,打造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观。此外,植物配置还应考虑人的活动路径和视线,使得植物既有实用功能,又能提供审美享受[4]。

3.3 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植物群落构建技术是实现园林景观绿化目标的基石,它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科学方法创建植物间相互依存、生态功能互补的群落。此技术不仅需要考虑单一植物的生长需求,更要着眼于整个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一个稳定和自我维持的系统。

在构建技术的应用中,首要任务是保证物种多样性,这是生态稳定性的关键。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在城市环境中重建类似的功能性群落。植物群落的空间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例如,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来构建垂直和水平的空间分布,从而创建出丰富的栖息地,为不同的生物提供所需的环境。此外,应考虑群落的动态发展,预设群落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以确保长期的视觉效果和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估是群落构建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包括群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以及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例如,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可以提高空气质量,为城市提供更为凉爽的微气候环境。

3.4 培育管理技术

培育管理技术在园林绿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主要职责是通过科学手段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涉及从种植前的土壤准备到种植后的持续养护管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专业技术要求。

首先,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基础因素。技术培育管理应包含土壤测试、改良及施肥计划,确保土壤营养和结构适宜植物生长。此外,适当的排水和灌溉系统设计也是保证植物健康的基础。其次,在植物的选取和植入阶段,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并采用适宜的栽植技术,对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对本土和适应性强的植物有深入了解,还需要掌握现代栽植技术,如容器栽培和裸根栽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技术培育管理还涉及定期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维护活动。这些活动应基于植物生长规律和季节变化进行规划,利用科学方法准确判断施肥和修剪的最佳时机,同时采用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技术培育管理还需关注植物长期的健康和景观效果,包括植物的更换更新策略和长期养护规划。这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具备园艺知识,还需要具备前瞻性思维,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环境变动带来的影响[5]。

4 结语

未来,园林绿化将进一步融合生态学原理与高科技手段,从而在提升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展望前景,绿化种植技术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未来研究应着重于跨学科的整合,以及对现有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园林绿化绿化
论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论豆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