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西侧湖滨缓冲带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2024-01-25 07:50张欣欣
花卉 2024年2期
关键词:缓冲带郊野洱海

张欣欣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0 引言

湖滨缓冲带作为湖泊的缓冲与过渡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1],通过限制缓冲带内人们的活动,为湖泊提供一个人为设置的保护层。湖滨缓冲带的景观设计不仅能提升区域景观品位,更为人们提供户外亲水活动的场地。以洱海西侧湖滨缓冲带设计为例,从植物设计角度出发,整理概括相关问题,为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项目背景及现状

1.1 建设背景

洱海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2],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给洱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阻碍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洱海周边设置缓冲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起到缓冲、隔离、净化水体的作用,促进整个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良性循环状态,为洱海构建生态屏障,促进大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植物作为湖滨缓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洱海生态恢复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1.2 项目现状

洱海西侧是苍山洱海的自然景观带,村庄自然分布在洱海边,村庄景观与自然郊野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各个村庄现有植被情况差别较大,有些现有植被繁茂,无须过多干预,稍加点缀即可;有些现有植被稀少、杂乱且长势不佳,需要重新规划设计。郊野段主要有现状林现状农田等形态,现状林基本形成了乔-灌-草完全演替的植物群落。洱海西侧现状景观整体缺乏特色,部分村庄侵占缓冲带,需整体重新规划设计,其中植物根据每个村庄设计主题和郊野段自然风貌设计要求分区段设计。

2 设计策略

2.1 增加构筑物、栈道、广场等硬质景观,入口等节点处重点打造

结合现状,新增休憩广场、文化节点、古道驿站,以这些景观节点为载体,通过景墙、铺装、雕塑等景观元素引出各个村镇的民俗文化,新增的景观节点成为村民及游客日常休憩游玩的主要区域,并且在靠洱海侧新增一条木栈道,作为环洱海的亲水平台,整个廊道设立多个小型硬质广场和自行车停靠点,满足游客休息需求[3]。

阳南溪作为洱海西侧生态廊道的一个重要入口,既要满足节假日客流量较大时游客的通行需求,又要有辨识度,设计时结合现状,整理地形,保留特大树,将整个入口设计为花海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

2.2 构建翠环

为保证洱海西侧整体绿色基调,形成绿色的环状生态环境。根据现状植物的形态及分布,将整个湖滨缓冲带用植物围合,仿若翠环。整个翠环可分为疏林翠环、背景林翠环和村庄翠环。

疏林翠环是以大乔木作为骨架的疏林地带,主要位于主路两侧空间,种植的大树作为缓冲带的风貌大树,将视线打开,让游客感受洱海的广阔以及苍山的巍峨。

背景林翠环主要位于项目红线附近,以现状片林或者苗圃为主,设计过程中清除保留林带内病、虫、死亡的植被,并进行清表,清除杂草及入侵地被植物。以自然恢复、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护缓冲带内自然状态良好的植被区域,尽可能避免对其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对于部分空旷的背景区域,种植大小与现状植物相似的片林与现有片林结合在一起形成环状背景。

村庄翠环在现有乔木基础上增加点景大乔木,形成观海视线通透,沿路空间富有变化的滨水村庄的效果。

2.3 绿化增加典型节点

湖滨缓冲带设计开放草坪,种植大乔木,打造林荫空间,为游客提供遮阴和良好的下层视线,通过大开大合的空间变化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游憩体验,局部区域适当点缀开花乔木,丰富翠环。

在整个海西区域都设计有或大或小的湿地[4],湿地大多以表流湿地及慢流湿地为主。这些湿地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性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是采用生物净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将现状湖滨林地提升,保留现有长势良好的林地,局部整理地形,引水至林地内,游客走进林地宛在水中央,探索别样森林,增加林地代表性和识别性。生态湿地作为海西的整体风貌骨架贯穿始终。

3 植物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坚持恢复景观生态功能优先,构建层次丰富,植物群落稳定的滨水生态景观。

3.2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准确定位的原则

综合考虑村庄周边及郊野段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现状,对洱海的基本特征、整体生态系统等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植物设计方案。

3.3 经济性原则

植物品种和种植方式的选择应以易保养为优先,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用,同时兼顾景观特色。

3.4 坚持本土物种的原则

选择植物品种时应坚持以本土植物为主的原则,适地适树保证景观稳定性,避免引进外来品种或入侵物种而造成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紊乱。

4 植物总体设计

洱海西侧郊野段和村庄段植物设计有较大区别,郊野段较纯粹,村庄段设计较丰富。整个西侧设计多个大小不一的雨水花园。

4.1 郊野段

郊野段植物在保持原有植物风貌基础上增加一些观赏性的植被,将植被与整个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疏朗大气的郊野风光。

以湾桥镇郊野段为例,上木种植靠近主廊道沿路点植特选大树,如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本地大青树(Ficus hookeriana Corner)、丛生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等,并搭配点植特选开花中层,如红梅(Prunus mume f.alphandii)、冬樱花(Prunus majestica Koehne)等植物,保证廊道两侧植物季相的连续性;郊野段部分腹地较宽,苍山侧靠近红线处与村庄交接的地段片植中层开花植物,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云南樱(Prunus yunnanensis Franch)等,远离村庄地段片植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C.Cheng)、黄葛树(Ficus virens Aiton)等品种,部分区域设计较大湿地,湿地两侧均种植耐水湿上木;腹地较窄的区域以点植大树为主,形成较开敞的空间。

下木种植廊道两侧整体以草坪为主,湿地入口处片植开花地被,苍山侧靠近红线处用日本珊瑚[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 (K.Koch) Zabel ex Rümpler]、红叶石楠等绿篱进行围合,腹地较宽的区域在靠近绿篱处种植缀花草坪,驿站及休憩广场周边尤其是入口两侧地被利用多种开花地被组合搭配,精细化种植。郊野段风光如图1 所示。

图1 郊野段风光

4.2 村庄段

村庄段的植物采用精细化的配置方式,突显不同村庄的植物特色。以湾桥镇各村庄为例,大部分村庄段的绿化空间较窄,上木种植海棠、金桂等中层植物,局部空间较大的地方则以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 D.Don)、五角枫[Acer pictum subsp.mono(Maxim.)H.Ohashi]等大树作为骨架,片植红梅、红枫(Acer palmatum‘Atropurpureum’)等中层;靠洱海侧则局部点植大乔木,作为村庄的风貌树。

下木多以小面积块状种植为主,村庄侧一般在较狭长的空间靠路边曲线种植草坪或猫薄荷等较低矮地被,整体以常绿开花地被为主,部分道路转角或建筑角落处种植观赏草作为地被层较高的背景,形成丰富的乔灌草组团[5]控制村庄界面空间。图2 为村庄段风光。

图2 村庄段风光

4.3 雨水花园

在村庄内休憩点、村庄两侧及郊野段宽敞处和景观节点尽可能利用碎片空间结合雨水排放设施设置大小不同的分散式雨水花园[6],同时满足景观功能性和观赏性的要求。村庄段雨水花园组团种植开花亚乔木并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计花境,郊野段雨水花园,点植大乔,成片种植开花亚乔木。雨水花园地被以当地表现良好并且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为主。

4.4 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要选好树种[7],其中骨干树种要带有当地特色,反应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一个特色。

本项目大乔木层级以本地大青树、黄葛树为主,搭配乌桕[Triadica sebifera (L.)Small]、黄连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朴树等品种,点植丛生朴树、丛生黄葛树、丛生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丛生乌桕、丛生黄连木等丛生植物,形成特色分明的风貌大树[8]。

乔木层级以滇藏木兰(Magnolia campbellii Hook.f.et Thom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蓝花楹、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 Franch)、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银杏(Ginkgo biloba 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等品种,形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木架构,彰显生态廊道绿化的地方特点。

亚乔木层级以云南樱花为主,特别人行步道两侧及区域,成行、成片种植。搭配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冬樱花、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lannesiana(Carr.)Makino]、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Desr.)D.C.Fu]、绿萼梅(Prunus mume var.viridicalyx Makino)、腊梅(Calycanthus praecox L.)、美人梅(Prunus× blireana‘Meiren’)等品种将洱海廊道打造成一条观花视廊。

观花灌木层级以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毛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 Sweet)、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云 南 含 笑(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ex Finet et Gagnep)、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 黄 金 菊 (Euryops pectinatus‘Viridis’) 等品种搭配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Pumila’)、狼尾草(Cenchrus alopecuroides J.Presl)、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Gracillimus’)等观赏草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廊道。

地被以紫娇花(Tulbaghia violacea Harv)、猫薄荷、鼠尾草(Salvia japonica Thunb)、百子莲(Agapanthus africanus Hoffmg)、蓝雪花(Ceratostigma plumbaginoides Bunge)、千鸟花(Gaura lindheimeri Engelm.et Gray)、萼距花(Cuphea hookeriana Walp)、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 Herb]、 大 花 萱 草(Hemerocallis hybrida Bergmans)、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 Gawl]等品种丰富景观层次。

草坪以狗牙根为主,耐践踏、耐水淹、适应性强,适当区域配置缀花草坪。缀花草坪以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inn.)、矮牵牛(Petunia × atkinsiana (Sweet)D.Don ex W.H.Baxter)、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 L.)及中国石竹搭配狗牙根为主,草坪以及缀花草坪以籽播形式种植。

主要是湿生植物[9]品种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花叶芦竹(Arundo donax‘Versicolor’)、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茨菇(Pilea sinofasciata C.J.Chen)、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美人蕉(Canna indica L.)、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var.sinicum(Roxb.ex Herb.)Baker]等品种。

5 结语

项目最大程度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鸟类、植物在全域和谐共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针对郊野段、村庄段不同的现状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将郊野段的广阔无垠和村庄段的移步异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每一株植物都发挥出它的功能,丰富的植物品种以及种植方式成为洱海生态廊道的屏障,现在的洱海是可持续的集生态、风貌、人文、管理于一体的绿色水岸,也是联系苍山洱海的特色的生态廊道。

猜你喜欢
缓冲带郊野洱海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河岸缓冲带植被布局对氮流失的影响
洱海月下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洱海,好美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洱海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太湖流域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秋、冬季氮污染特征∗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对径流和氮流失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