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脑轴理论以腹部推拿为主治疗心脾两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

2024-02-05 12:3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郁证心脾证候

刘 刚 季 远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山东 济南 250014)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指患者因长期紧张、焦虑而出现心烦不宁、坐卧难安、失眠健忘、肌肉震颤等症状[1]。西医目前多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及心理学角度分析,并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但长期药物治疗在有效的基础上,还带来了一些不良作用[2]。近年来,研究[3]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与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调节的关系,即肠-脑轴。目前科研[3]已证实肠道可通过免疫、神经等渠道干预中枢神经系统以调节行为与情绪;同样的大脑可通过内分泌、血流等调控肠道。

GAD 在中医学中没有对应病名,根据其症状,大致属“郁证”的范畴。腹部推拿在调经络、和脏腑上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结合头面部推拿,有醒神开郁之功。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以腹部推拿为主治疗GAD 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病房的60 例心脾两虚型GAD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46.23±10.69)岁;平均病程(15.53±3.93)个月。对照组男1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46.45±10.68)岁;平均病程(15.01±3.70)个月。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郁证”的诊断及辨证:(1)以情绪不宁或焦虑不畅为主要表现;(2)有长期情志内伤病史,且无其他病证及体征;(3)心脾两虚,兼有失眠健忘、神疲食少、善疑多思、舌淡苔白、脉细等症状。

1.2.2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对GAD 的论述:(1)有神经症诊断;(2)经常或持续有莫名及固定物恐惧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及运动性不安;(3)排除其他疾病继发性的可能。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2 周内未服用与本病相关药物且未接受其他治疗;(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3 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7 分;(3)充分理解并同意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心理及行为有极端倾向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以腹部推拿为主治疗。选穴:印堂、攒竹、太阳、四白、头维、四神聪、百会、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手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掌振法、拿揉法、按法、摩法。操作:医者手部常规消毒,取适量凡士林作介质,具体操作如下。

(1)头面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前侧,拇指按揉印堂、攒竹、太阳、四白、头维穴各约2 min;继用拇指按揉四神聪、百会穴各1 min;后用拇指关节按压百会穴1 min,渐进增大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

(2)腹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者行摩腹、一指禅推腹、振腹、按腹。摩腹:医者单手掌自然放于患者中脘穴之上,以顺时针方向均匀、连续摩腹3 min,以患者皮肤透热为度。一指禅推腹:以拇指指尖为着力点,在患者上脘、中脘、下脘、双侧天枢、气海、关元穴行一指禅推法,推腹3 min。振腹:单手掌自然置于患者神阙穴,作连续、快速的颤动约2 min。按腹:右手中指定于患者中脘穴,余指紧贴中指布于患者腹部,随患者呼气缓缓向下按压;当感知到患者腹主动脉搏动后,保持按压深度;直至患者腹部和会阴部及双下肢有酸、麻、胀等得气感觉,伴随患者呼气频率缓缓抬指;最后双手拿揉患者腹部1 min。

1.4.2 对照组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6],对“郁证”辨证论治:取百会、印堂、水沟、双侧内关、神门、太冲、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穴,以常规毫针刺法治疗。

2 组患者治疗均为隔日1 次,2 周为1 个疗程,共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心脾两虚型郁证情绪不宁、多思善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的中医证候拟定量表,按照无(0 分)、轻微(1分)、明显(2分)、严重(3分)进行积分。(2)临床总有效率:以HAMA 及中医证候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减少程度>75%,为痊愈;50%≤评分减少程度≤75%,为显效;25%≤评分减少程度<50%,为有效;评分减少程度<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各项目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各项症状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情绪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与多思善疑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心脾两虚型GA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2组心脾两虚型GA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P值治疗组对照组P值总分13.57±1.30 13.50±1.41 0.849 4.77±1.411)7.60±1.921)0例数30 30时间节点治疗前治疗前30 30治疗后治疗后情绪不宁2.63±0.49 2.43±0.50 0.124 1.33±0.481)1.97±0.891)0.004多思善疑2.46±0.57 2.56±0.50 0.535 1.00±0.371)1.57±0.631)0头晕神疲2.20±0.76 2.00±0.74 0.295 0.67±0.801)0.87±0.681)0.170心悸胆怯2.20±0.71 2.13±0.68 0.686 0.40±0.501)1.00±0.791)0.002纳差2.07±0.58 2.10±0.76 0.793 0.83±0.651)0.93±0.691)0.580失眠健忘2.00±0.64 2.27±0.91 0.096 0.53±0.511)1.27±0.691)0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 积分比较治疗前,2 组HAMA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HAMA 总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心脾两虚型GAD患者治疗前后HAMA积分比较(±s,分)

表2 2组心脾两虚型GAD患者治疗前后HAMA积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15.20±1.03 15.70±1.18-1.595 1.111治疗后6.03±1.22 8.17±1.93-4.214 0 t值-6.718-6.703 P值00

2.3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心脾两虚型GA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GAD 大致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且合并惊悸、不寐等情志病;其病位在脑,与“神”关系密切。郁证的发病多样性和持久性,说明其也与脏腑失和及经络不通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脾胃运化水谷滋养五脏,五脏之气和,则气血津液生;阴阳平和,则神自清。腹部推拿可通过摩法、揉法、振法等,作用于脾胃体表投影区,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脾通过升清功能,将营养物质上输到心及头目,使心气充足、脑髓得养,则神自安。另外,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腹部穴位,也可促进气血运行,以滋养心脾,使心神得安。

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内系脏腑,外达全身;经络通畅是维持人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保障。十二经脉中,阴经皆在胸腹相会;阴经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相互联系,沟通内外。奇经八脉均行经腹部,其中冲脉作为“五脏六腑之海”,贯穿上下,灌注全身。腹部推拿可通过手法调节经脉,促进气血通畅,进而滋养五脏六腑,脏腑和、血脉通则精神乃居。

《黄帝内经》载“头者,精明之府”,指出脑主神明,脑神失常与抑郁病发病有密切关系[7]。使用推拿手法刺激头面部穴位,可促进头部气血运行,头目清利则脑神得安。现代医学基于肠-脑轴理论的研究[8]表明,腹部推拿可以在调节肠道功能基础上干预中枢功能,从而改善焦虑等神志疾病。本研究将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西医肠-脑轴理论相结合,联合头面部推拿与腹部推拿,上调脑神、下和心脾,使气血通畅,脏腑调和,头目清利,心神得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情绪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与多思善疑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P<0.05),证实了以腹部推拿为主治疗GAD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以腹部推拿为主治疗GAD,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时间、样本量的限制以及该病症的特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做好随访工作,以为GA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郁证心脾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郁证辨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