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2024-02-05 12:3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类风湿例数穴位

胡 伟

(萍乡市中医院制剂室,江西 萍乡 337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晨僵、关节畸形等症状。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作为临床上常用RA 治疗药物,可抑制腺嘌呤核苷酸水平、减轻免疫损伤、缓解临床症状,但易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呼吸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RA 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寒湿阻络、毒热瘀痹、湿热阻络、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寒热错杂等证型;病因为正气不足、肝脾气虚、邪湿长滞;治则应以养精补气、强筋壮骨、祛邪避湿为主。穴位敷贴中牛膝、黄芪、当归等药物,可起利湿祛风、通经逐瘀、补益精气之效,应用于穴位上可行气通血、舒筋活络、温腠利节[1]。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敷贴治疗RA 患者,对其关节功能、生化指标、健康状况及临床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9 月萍乡市中医院收治的RA 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 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2~73 岁,平均年龄(54.38±10.92)岁;病程0.7~11 年,平均病程(6.97±1.01)年。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3~75 岁,平均年龄(55.69±10.83)岁;病程0.6~10 年,平均病程(6.73±1.29)年。2 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2]中RA 相关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丛书》[3]中RA相关标准。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未接受其他类风湿治疗;未合并其他骨骼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敷贴或药物过敏者;患有甲状腺或钙磷代谢类疾病者;骨质疏松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来氟米特片(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75,规格:每片10 mg)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25 mg,每天2 次;服用3 d 后减量至每次10 mg,每天2 次。予甲氨蝶呤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规格:每片2.5 mg)口服,每次10 mg,每隔7 d服用1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穴位敷贴组方:冰片、茯苓、桂枝、车前草、薄荷油、蒲公英、黄芩、当归、红花、黄芪、薏苡仁、生川乌、牛膝。诸药磨碎至细粉,使用姜汁调和并制成直径0.3 cm、厚度0.5 cm 的药饼。将药饼置于敷贴上,取外关、膈俞、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穴敷贴覆盖,每次12 h,每天1次。

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2],以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生活为显效;以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以上述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2)关节功能分级:使用关节功能障碍分级标准评测2 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障碍程度。Ⅰ级:日常生活和工作完全不受影响;Ⅱ级:可进行一般日常生活,但有关节活动受限情况;Ⅲ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可进行日常生活,无法进行职业活动;Ⅳ级:关节功能障碍,无法独立日常生活[4]。(3)临床症状:记录治疗前后2 组清晨时关节僵硬时间,出现压痛关节数量及出现肿胀关节数量。(4)生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6 点取2 组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5 mL,将其中3 mL 离心(离心速度为3000 r/min,时间为10 min,离心半径为11 cm)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P)水平;另2 mL静脉血置入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使用魏氏法检测血浆红细胞沉降率(ESR)。(5)健康状况:使用健康状况评定量表(HAQ)[5]评估2 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量表主要包括饮食、站立、抓握等8 项评分,总分24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0 软件计算并分析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RA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Ⅰ级比例升高,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关节功能Ⅳ级比例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组患者Ⅱ、Ⅲ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例(%)]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晨僵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个数均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s)

表3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晨僵持续时间/min治疗前90.28±9.47 91.36±9.83 0.433 0.666治疗后36.72±5.261)30.35±4.821)4.890 0关节压痛/个治疗前15.73±3.29 15.39±3.38 0.395 0.694治疗后6.26±0.921)2.35±0.311)22.060 0关节肿胀/个治疗前13.75±3.15 13.29±3.64 0.523 0.603治疗后5.97±0.931)2.16±0.481)19.940 0

2.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F、CRP 水平及血浆ESR 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 组血清RF、CRP 水平及血浆ESR 均下降,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F、CRP水平及血浆ESR比较(±s)

表4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F、CRP水平及血浆ESR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 RF/(U/L)治疗前130.52±10.36 131.27±10.76 0.275 0.784治疗后78.54±7.891)60.37±7.311)9.253 0 CRP/(mg/L)治疗前23.19±4.39 23.38±4.52 0.165 0.869治疗后11.07±3.591)7.24±2.681)4.683 0 ESR/(mm/h)治疗前58.31±6.86 58.62±6.73 0.177 0.860治疗后38.22±4.751)30.27±4.361)6.753 0

2.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HAQ 评分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 组穿衣、饮食、站立、卫生、行走、抓握、伸手取物、活动及HAQ 总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各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HAQ评分比较(±s,分)

表5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HAQ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总分13.48±3.49 13.73±3.76 0.267 0.790 6.54±1.071)3.34±0.861)12.768 0例数30 30时间治疗前治疗前30 30治疗后治疗后穿衣1.72±0.47 1.74±0.52 0.156 0.876 0.91±0.391)0.35±0.041)7.824 0饮食1.73±0.81 1.72±0.74 0.050 0.960 0.71±0.151)0.43±0.091)8.767 0站立1.87±0.84 1.91±0.93 0.175 0.862 0.81±0.021)0.38±0.011)105.328 0卫生1.63±0.49 1.64±0.51 0.077 0.939 0.93±0.021)0.42±0.011)124.924 0行走1.93±0.42 1.97±0.58 0.306 0.761 0.73±0.131)0.51±0.081)7.894 0抓握1.63±0.53 1.68±0.41 0.409 0.684 0.87±0.141)0.46±0.081)13.927 0伸手取物1.57±0.39 1.55±0.31 0.220 0.827 0.81±0.141)0.47±0.061)12.226 0活动1.67±0.29 1.64±0.24 0.437 0.664 0.61±0.071)0.32±0.011)22.463 0

3 讨论

RA 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致滑膜间质炎性细胞水平升高,使滑膜增生水肿,关节积液形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最后破坏关节软骨,致使关节变形。甲氨蝶呤属抗叶酸类细胞免疫抑制剂,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调节白细胞趋向性,而来氟米特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二者联合使用可抑制免疫功能亢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类风湿症状体征;但二者长期使用会引起免疫敏感性降低、抗感染能力下降,类风湿炎性活动控制不理想,导致类风湿病情反复,加重病情[6]。中医治疗RA 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中医学将该病归属为痹证,认为复感风寒、正气亏虚、外邪入侵致气血痹阻、筋骨失养是其主要诱因,风寒湿热痹侵犯关节、经络是其发病机制。

本研究穴位敷贴治疗,取外关穴可止痛通经,膈俞穴可理气平喘,脾俞穴可益气升清,足三里穴可祛风散寒,阳陵泉穴可除湿利经;中药组方中黄芪消肿利水、升阳益卫,当归调经止痛、化瘀活血,茯苓和胃健脾、安神养心,黄芩解毒燥湿、泻火清热,红花散瘀活血、止痛通经,车前草渗湿利经,蒲公英消结清热散肿,牛膝通络壮膝、逐瘀补肾,薏苡仁除痹利水、清热利湿健脾,生川乌祛风止痛、温经除湿,薄荷油解表通窍,桂枝和营解表止痛、助阳化气,冰片去翳明目、防腐生肌;全方共奏祛风利湿、补益脾肾、除痹止痛之效[7]。诸药合用,经皮肤经络吸收入血,调节机体免疫、抑制疼痛反应,以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关节功能Ⅰ级和临床总有效所占人数比例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晨僵持续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关节压痛个数及关节肿胀个数相较于对照组更少,HAQ 评分中的穿衣、饮食、站立、卫生、行走、抓握、伸手取物、活动、总分及关节功能Ⅳ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RA 患者应用穴位敷贴治疗可减轻关节损伤、减轻临床症状,与林静等[8]的研究相符。

RF 水平与RA 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是由免疫蛋白变性产生的正常免疫蛋白抗体,水平升高常代表发生自身免疫障碍疾病;CRP 可反映关节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其水平可随病情进展呈升高趋势;RA 患者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致使血中纤维蛋白、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多,红细胞集聚,ESR 水平升高[9,10]。现代药理学研究[11]发现,穴位敷贴中的黄芩、蒲公英、车前草等药物中含有黄芩苷、叶黄呋喃素、香草酸等物质,可抑制RA 模型大鼠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水平,增强吞噬细胞能力,调节免疫功能,增加尿酸排出量,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炎性渗出,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RF、CRP 及血浆ES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敷贴能有效抑制RA 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免疫损伤,与刘建梅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RA 患者应用穴位敷贴治疗可减轻机体免疫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恢复关节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类风湿例数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夏季穴位养心
更正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