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观察 *

2024-02-05 12:30周美娜阳旭芳陈思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经络

周美娜 阳旭芳 黄 碧 陈思思

(1.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江西 九江 332000;2.九江市中医医院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3.九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是针灸科以及理疗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人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为单侧发病,面瘫部位会出现麻木、松弛无力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起瘫痪[1]。西医临床多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病毒药物,配以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预后相对不佳[2]。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口僻”“卒口僻”“口歪()”等范畴,病机为过劳、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治疗当以疏通经络、补益正气、祛邪外出为主。本研究以热敏灸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同时以相关护理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二病区2021年5 月—2022 年2 月住院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 例,根据干预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7~65 岁,平均年龄(44.37±6.45)岁;病程1~15 d,平均病程(6.52±0.31)d。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6~63 岁,平均年龄(44.35±6.36)岁;病程1~15 d,平均病程(6.43±0.25)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针灸学》[3]: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眼裂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牵拉,患侧无法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2)西医诊断参考《神经病学》[4]:常有受凉吹风史,或病毒感染史;单侧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无法闭合,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艾条过敏或中药气味不能耐受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穴位皮肤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脑组织病变引发的中枢性面瘫者等。

1.3 干预方法

1.3.1 治疗方法对照组:针刺和电针治疗。针刺:取患侧攒竹、翳风、外关、上迎香穴,双侧足三里、四白、阳陵泉、迎香、承泣、太阳、下关、头维等穴,健侧合谷穴,巅顶部百会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各穴常规消毒,以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0.25 mm×40 mm)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进针深度为5~15 mm,得气后留针30 min。电针:面部选攒竹、阳白、颧髎、牵正、地仓、颊车等穴,接通KWD-808 Ⅱ型电针仪(常州市武进长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第1周急性期不电针,从第2周开始;先用连续波治疗1周,再用疏密波;每天1次,每次30 min。

观察组:以热敏灸配合埋针干预。热敏灸:取翳风、下关、颊车、太阳、神阙、手三里和足三里穴等区域。安排患者取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物,注意保暖;点燃清艾条(苏州市东方艾绒厂,国药准字Z32021062),悬灸热敏态穴位;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注意: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操作,且需防风防寒。埋针治疗:选取患侧穴位地仓、颊车、颧髎、丝竹空、迎香、四白、鱼腰、太阳、下关、阳白、翳风、印堂、大迎、攒竹、内庭等中的4~6穴,配以足三里、气海、合谷、三阴交等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眼睑不能闭合、口歪等经络功能障碍,采用0.25 mm×2 mm一次性平板式揿针(杭州元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172200965)埋针,注意每2 h定时刺激埋针处,每次叩击10~20 s。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均为每天1 次,6 d 为1 个疗程,每完成1个疗程休息1 d,共治疗3~5个疗程。

1.3.2 护理方法(1)治疗操作前评估患者症状、体质、心理及针刺、艾条灸等的穴位的皮肤状况,同时对治疗操作和注意事项予以说明,提升患者认知和配合度;(2)告知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后面部功能预期恢复效果,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3)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注意治疗涉及的各穴位的清洁,避免粉尘入眼,不使用不卫生手帕等擦眼;(4)指导家属定期帮助患者进行面部按摩,鼓励患者进行面部运动,如闭眼、抬眉、耸鼻、鼓腮等;(5)嘱家属及患者饮食规律,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饮食;调节起居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1.4 观察指标(1)比较2组治愈时间。(2)比较2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5]:面部功能均正常(Ⅰ级,计0分);部分区域面肌功能轻度减弱(Ⅱ级,计1分);大部分面肌功能中度降低,运动力量减弱并伴有联动(Ⅲ级,计2分);大部分区域面肌功能明显减弱,伴面部变形不对称(Ⅳ级,计3分);面肌功能严重障碍、面部严重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轻微运动(Ⅴ级,计4分);面肌功能完全丧失,无运动(Ⅵ级,计5 分)。(3)比较2 组临床疗效。(4)比较2 组生活质量。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估,包括社会、躯体、心理、情感功能4 个方面,各项满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比较2 组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改善情况:运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评估,总分=(累积分-5)×5,分值越高表明改善效果越好。(6)比较2 组疗效。根据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估:治愈:H-B 分级Ⅰ级;显效:H-B 分级Ⅱ级;有效:HB分级Ⅲ级;无效:H-B分级Ⅳ~Ⅵ级。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愈时间、FDIP 评分对比观察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FDIP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时间、FDIP评分对比(±s)

表1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时间、FDIP评分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愈时间/d 25.36±3.34 19.26±3.11 7.321 0 FDIP评分/分17.47±2.25 21.25±2.13 6.682 0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的H-B 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4.75±1.13 4.82±1.07 0.246 0.806治疗后2.12±0.74 1.62±0.67 2.743 0.008 t值10.665 13.883 P值00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后,2 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各项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GQOL-74评分对比(±s,分)

表3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GQOL-74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社会功能治疗前52.46±3.31 52.65±3.42 0.219 0.828治疗后72.36±4.53 89.74±4.36 15.141 0躯体功能治疗前51.85±3.36 52.36±3.25 0.598 0.553治疗后69.74±4.24 86.36±4.36 14.968 0心理功能治疗前49.36±3.82 49.47±3.75 0.113 0.911治疗后72.47±4.36 85.75±4.64 11.424 0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情感功能治疗前53.86±3.47 53.47±3.58 0.428 0.669治疗后71.47±4.47 87.47±4.58 13.694 0

2.4 2 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病情迁延或治疗不及时会有后遗症。西医认为本病多与病毒感染、受外部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组织水肿等微循环障碍、免疫力下降有关[6],治疗多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病毒药物,配以营养神经等药物,但病程绵长。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证的病症,常与过劳、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有关。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歪主要是此3 条经筋功能失调[7]。治疗以疏通经络、补益正气、祛邪外出为主。中医临床常采取普通针刺和电针治疗。

针刺平补平泻法重于行气以激发正气、祛除病邪,针刺外关穴有调和营卫、疏通三焦气机的作用;百会穴可顾护阳气;足三里穴化生精血,使气血充盈而濡养面部经络,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电针具有刺激作用,能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疏密波波形替换可以避免机体产生适应性,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但针刺及电针用于本病疗程较长,有患者因惧怕针刺疼痛而耐受性差。

热敏灸以点燃的艾条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通过热传导激发经络感传、调动经脉运行、贯通经络的经气,而加速血液循环,以达温通经络气血之功效。其感传形式为扩散、深透、循一定路线传导等,如灸翳风、下关、颊车、太阳穴热感透至深部且向四周扩散,灸神阙穴热感透至腹腔内且发生带脉感传,灸手三里、足三里穴热感传至面部。热敏灸运用于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符思琴[8]研究显示,热敏灸能够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躯体功能,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埋针治疗可促进局部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激发经脉之气,达到调和气血、延长起效时间以治疗相应区域疾病的目的,可减轻进针痛感,发挥揿针的持续刺激作用,应用方便,对肌体损伤较小,患者易于接受。倪国栋等[9]研究表明,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和基础治疗。

本研究观察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FDIP 评分、GQOL-74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热敏灸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缩短治愈时间。本研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保障了操作效果,同时加强了患者的耐受性和配合度;治疗时指导家属对患者面部进行按摩,督促患者进行面部锻炼,加以积极有效的饮食及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加快神经功能康复、增强治疗效果[10]、缩短治愈时间。

综上,热敏灸及埋针治疗配合相应护理可缩短治愈时间,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从而增强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经络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经络考证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