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本趣味性因素的有效视角

2024-02-23 17:45邱荣蓉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军令状船长诸葛亮

邱荣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用外在因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猜谜语、做游戏等,这样激发的兴趣是短暂的,难以持久。教师需要多角度研读文本,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使之成为阅读课堂上的激趣引子,引发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天性好奇,在阅读活动中,这种好奇心往往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追寻上,想弄清楚、读明白未知事物到底是什么或是怎么回事。基于这样的阅读心理,教师应重视从文本中发掘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的未知事物,可以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对象,也可以是具有新鲜感的事物,还可以是曾经忽略的值得重新认识的事物等。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教师呈现琥珀的图片,让学生看清楚里面的两个动物——苍蝇和蜘蛛,告诉学生这块琥珀之所以稱得上奇异就因为里面有两个动物,之后顺势提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块琥珀是怎么来的呢?”对学生来说,这显然属于未知因素,能够激发他们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与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科学家通过推测还原了远古时期发生在松林中的故事,从中还明白了无巧不成书的道理,即那颗奇特的松脂球的形成,不仅需要具备所有的条件——苍蝇、蜘蛛、松脂同时出现,而且要恰好发生关键的那一刻——蜘蛛扑向苍蝇的瞬间松脂刚好也滴落在它们身上。

有矛盾、闹矛盾在学生看来是有故事、是有好玩的事情出现,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是小学生阅读活动中喜欢追求故事情节的一种自然体现,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阅读心理,重视从文本中发掘有矛盾的因素,引导学生在关注故事情节中开展思辨活动,进而把阅读推向深入。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遇险后组织船员救人时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最后哈尔威船长却没有上小艇,明显存在矛盾。教师可抓住文本中故事情节上存在的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人物品质”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思辨活动:哈尔威船长这样说却那样做,是不是言行不一致?这样的人物品质你还认为值得称赞吗?为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搜集相关资料,发现哈尔威船长爱岗敬业的品质正体现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之中:他提出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是船长的职责所在,他必须对所有人的安全负责;他最后与“诺曼底号”一同沉入海底,也是在履行船长的职业操守。

小学生在阅读中受文本故事影响,容易随情节出现激动、兴奋、苦恼、悲伤等情感共鸣的情形,相应的故事内容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小学生阅读中积极的情味因素,教师应抓住这一阅读特点,从文本中发掘能够让学生动情的因素,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情之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故事的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蜷缩在街头墙角,又冷又饿却得不到半点关爱,只能一次次擦燃火柴温暖自己的身与心。教师可以抓住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和喊出的请求“奶奶,请把我带走吧”,设计复沓式朗读训练,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文本中的悬疑是读者阅读中想急于揭开的谜底,小学生阅读也是这样,对有悬念的故事追着不放。教师需要利用学生阅读中急于揭开悬念的心理,发掘文本中的悬疑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展探究活动。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课文开始写诸葛亮与周瑜签立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一是诸葛亮应该知道三天时间是无法造出十万支箭的,二是诸葛亮也应该看出这是周瑜想陷害自己的计谋,但诸葛亮还是“愿意立下军令状”,这就是故事在开头就设置的重要悬念。教师抓住这一悬念,不仅要让学生探究在立下军令状后,相关人物的所作所为与结果,而且要探究隐含在文本中的立下军令状之前人物的所思所想与结果,从而看出诸葛亮与周瑜在此处开展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斗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需要从外在形式上进行激发,更要重视从文本中发掘内在的趣味性因素,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军令状船长诸葛亮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出发吧,船长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喂鸡求学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一份扶贫军令状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既立军令状就该“违者斩”
蚂蚁小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