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作品《浪漫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2024-03-14 07:16田大鲲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刘庄大提琴作曲家

田大鲲

一、引言

大提琴为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自大提琴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创作者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化风格的佳作。作曲家刘庄创作的《浪漫曲》便是早期杰出的大提琴音乐代表作,不仅形式和内容俱佳,更为今后的大提琴民族化创作起到了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大提琴作品《浪漫曲》的创作背景,并从创作和演奏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以期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大提琴作品《浪漫曲》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刘庄,中国著名女作曲家,1932 年出生于上海市,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培养出了诸多优秀弟子。1970 年刘庄调入中央乐团,并参与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也是当时多位创作者中唯一的女性,为这部巨作的诞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 年刘庄担任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继续创作和培养新人。刘庄才华横溢,创作领域涵盖钢琴曲、弦乐、管乐等,同时培养出了诸多知名作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杰出女性作曲家的代表。

《浪漫曲》是刘庄早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954 年,当时刘庄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作品的原始素材是一首名为《页里麦》的哈萨克民歌:“骑着瘦马离故乡,失去了牛和羊,人们不再欢笑,两眼泪汪汪……”该曲鲜明的情感色彩深深打动了刘庄,使其产生了将这一民歌改编为大提琴作品的想法。作品在理念、技法、风格等方面均十分成熟,特别是在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为后来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这首曲目还广泛奏响于各类舞台上,堪称中国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

三、大提琴作品《浪漫曲》的创作分析

大提琴作品《浪漫曲》的原型是一首哈萨克族的民歌,因民歌本身篇幅较为短小,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刘庄在创作中使用了变奏的形式,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同时带有五次变奏,这五次变奏对原曲起到了丰富和补充的重要作用,堪称是全曲的关键所在。乐曲从钢琴声部开始,由e 小调主和弦分解进入,缓慢而深情,给人以凝重的感觉。

(一)第一部分(A 部分)

这部分共有41 个小节,e 小调,四四拍,其中核心主题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呈上行趋势,节奏变化频繁,时紧时松,好像是人们在路上的走走停停。第二乐句则呈下行趋势,仿佛是人们对故土的不舍,不时地回头凝望,将离别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乐曲出现了第一变奏。先是由钢琴将主题完整地奏出,大提琴则在高八度的音区奏出由主题派生出来的旋律,两者之间不仅形成了复调,而且相得益彰。这种两个声部相配合的形式,也让乐曲的和声更加饱满,突出了乐曲的立体化音响效果。第14小节处,作曲家通过节奏变化让乐曲呈现出了一個小高潮,不断上行的旋律也使意境得到了深化。紧接着则是第二变奏。或许是感到第一变奏意犹未尽,作曲家继续将音乐不断深入推进,先是使用三连音,为乐曲注入了向前发展的动力,随后切分节奏的伴奏织体则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加之钢琴低音的隐伏旋律线条和切分节奏的结合,更充分表现出了一种不安的心情。第三变奏则继续推动乐曲发展,节奏变化频繁,并配以移调模进的手法,让主题色彩得到了充分彰显。主题动机先是在d 小调上模进,随后转移到降e小调上,通过移调让音乐色彩变化更加丰富。

(二)第二部分(B 部分)

这部分共28 个小节,小快板,四三拍,g 小调。变奏四在情感色彩上与A 部分有着明显区别,通过附点节奏的运用为乐曲注入了舞蹈色彩,同时速度的加快也让乐曲充满了活力,整体情绪是热情洋溢的,与第一段的深沉忧郁有着明显的不同,也由此表现出了哈萨克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变奏五则是变奏四的进一步展开,先是通过移调模进的手法,将原本的分解和弦变化为柱式和弦,使乐曲的力度得到了强化,随后则逐步发展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八分音符保持音表示人们对回到故土无比坚定的信心,并逐步冲到了全曲的最高音e 2,钢琴在E 大调上奏出了辉煌明亮的旋律,与大提琴在高潮上的长音相配合,两个声部共同就作品主题予以全面而深刻的展示。随后的速度和力度则逐渐减弱,为进入下一个乐段做好了铺垫。

(三)第三部分(A1 部分)

这部分共有16 小节,在调性、速度、节奏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再现性质,大提琴在高八度的音区奏出深情的旋律,再一次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尾声部分则采用动机为主要素材,旨在和引子形成呼应,最后则停留在延长的属音上,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通过音乐分析可以看出,该曲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风格和到内容,都是匠心独运,近乎完美的。从整体而言,三段体的结构加五次变奏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对原本民歌的扩展和丰富;从局部而言,乐曲中的旋律发展、节奏变化、声部配合等,均自然细致,带有学院派色彩;从风格而言,作品以哈萨克族民歌为主体,让作品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和生活气息。所以,这首《浪漫曲》是当之无愧的早期中国大提琴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四、大提琴作品《浪漫曲》的演奏分析

(一)分析和体验作品

大提琴演奏是一项二度创作活动,其创作的母体便是作品本身。所以,在面对一首作品时,不能直接演奏,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体验,在此基础上的演奏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真谛。具体到这首《浪漫曲》而言,分析和体验环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主要是演奏者对作品内容、作曲家个人信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了解。这首作品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正值中国音乐繁荣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年轻的刘庄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推出的这首《浪漫曲》,可谓恰逢其时。加之作品有着较为深刻的民族和家园主题,具有典型的“大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信仰。可见,通过文本分析,可以让演奏者从更加广阔的视角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个性化体验,这对高质量的演奏和个人演奏风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 音乐分析

音乐分析是指按照乐章—乐段—乐句—乐节的顺序对作品进行解析。既要了解整体的音乐架构,也要明确每一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这首作品中,多达五次的变奏就是音乐分析的重点,其与三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等,都需要演奏者进行详尽的分析。

3. 尝试演奏

在完成了文本分析与音乐分析后,则可以对作品进行试奏。所谓试奏,是指将分析的成果和感受运用于演奏中,就成果进行检验,判断演奏效果是否与内心感觉一致,如果有很大差距,则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所以试奏尚不在质量、连贯性等方面有所要求,重点是一种思考和感悟。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方能正式演奏作品。

(二)把握技术要点

大提琴作品《浪漫曲》虽然整体演奏难度不大,但是若想呈现出真挚细腻的演奏效果,还需要演奏者把握以下诸多演奏要点。

第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歌唱性色彩,钢琴和大提琴两个声部像是一对老朋友,将一个悲伤的故事娓娓道来。演奏时要注意右手运弓的速度、力度和平稳度,换弦时要避免出现杂音,换把时要注意按紧弦,避免出现滑音。同时要密切关注谱面的力度标记,不断适时调整触弦力度和揉弦的速度。引子部分结束后,则是大提琴担任主角,ff 的力度标记和连续出现的三连音,需要演奏者在全情投入的同时做好力量准备,把握好三连音的节奏,做到力度均匀,时值精准。

第二部分具有鲜明的舞蹈色彩,演奏速度加快,附点节奏运用频繁,要求演奏者把握好該段的整体风格,同时将附点音符特有的节奏感充分展示出来,表现出音乐的内在感染力。在乐曲的65 ~ 70 小节处,根据谱面要求,钢琴和大提琴要逐步加大力度,将音乐推向高潮。而从71 小节开始,又出现了音域加宽的要求,需要右手拉弓逐渐拉长和加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小节的高音部分,让演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同时,针对该段节奏较快的部分,可以先从慢练或分弓练习开始,熟悉之后再慢慢提升速度,尽可能做到准确和完美。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音乐感觉、揉弦弓速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但是有三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该部分出现了很多临时变化音,需要演奏者做好提前准备;二是该部分虽然演奏速度较慢,但是慢速并不等同于拖泥带水,仍然要做到强弱突出;三是要适当将之前欢快明亮的情绪收回来,再次表现出忧郁悲伤之情,实现情感变化的首尾相接。

(三)展现音乐情感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二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作品情感得到全面和深刻的展示。具体到这首作品上,主要包含作品情感和作曲家情感两大部分。

1. 作品情感

从《页里麦》原曲的歌词描述看,歌曲表现的是哈萨克族人思念家乡的场景。其中,第一部分表现的是对生活的悲叹,第二部分表现的是对未来的期望,第三部分则是对当下境遇的冷静思考。

2. 作曲家情感

从作品创作背景看,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的音乐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包含刘庄在内的作曲家都表现出了高涨的创作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曲家当时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所以该曲的演奏既含有忧伤之情,也有潇洒奔放之风,而且两者之间既要有统一,又要有对比,通过统一与对比的有机融合,呈现出深刻的音乐感染力。

(四)声部相互配合

该曲是大提琴和钢琴的协奏曲,因此声部之间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演奏者充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认识

既然是一部作品中的两个声部,那么大提琴和钢琴之间便是平等合作的机会,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如果钢琴演奏者认为钢琴是乐器之王,音色丰富,音响洪亮,便认为本声部是主角,其他声部只能无条件配合,这便是片面和错误的观点。每一个声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达成一致共识

不同声部的演奏者均要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体验,特别是要对整体演奏风格、自身和其他声部作用的发挥等问题有着明确认识。在排练之前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如果暂时有分歧,则需要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直至形成双方均认可的演奏方案。

3. 形成密切配合

无论是在排练还是正式演出中,声部之间都要形成密切配合,在保证自身演奏无误的同时,给对方以帮助和支持。通过两个声部的密切合作,获得水乳交融的演奏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由中国音乐工作者进行的民族化改造进程中,音乐创作无疑是源头和关键所在。用大提琴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对此诸多作曲家都是有着深刻认识的,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通过改编推出了一系列佳作。这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长远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事实也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大提琴作品《浪漫曲》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对于当代大提琴演奏者和欣赏者而言,要对包含这部作品在内的中国大提琴作品有充分的重视,并不断在创作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为提高大提琴演奏水平、促进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刘庄大提琴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钢铁战士刘庄
山水难相忘,归云去无踪
山水难相忘,归云去无踪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