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24-04-27 11:12詹婕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了性别视角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为探究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性别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不同性别译者的《简·爱》中译本后发现,女性译者相较于男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女性角色,并且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去消除对女性的负面描写,刻画出积极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简·爱》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4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应该作为“隐形人”存在,不能喧宾夺主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带入翻译活动中。一直以来,翻译都被冠以从属、依附、派生的标签,使得翻译活动地位一直低于原作创造。“隐身说”“透明说”都在力证译者只为服务作者与读者而生,译者只需做好自己“仆人”的工作,忠实传达原文意义即可,不需要过多发挥自身主体性与创造性。

性别与翻译在各种层面都有诸多相似点,长期以来,社会处在一种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将女性放在从属地位,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也总是塑造出男强女弱的形象,而且深受男权至上主义的影响,总是以男性角度去认识和评价世界。而译作在原作巨大光辉下,也只是被视为从属物,永远也无法拥有与原作一样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也逐渐得到重视。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下,女性意识不断崛起,而女性主义翻译恰恰是“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也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向传统译论发起挑战,主张消除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也力争提高女性话语权,让女性的声音被放大、被听见。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观积极因素,其翻译动机与目的和选择的立场、方法促成了这一结果[2]。这与译者本身的人文品格、文化意识、文化审美、创造性都有着密切联系,而“性别视角”作为译者独有的影响因素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女性意识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她们有意识地将翻译当作女性争取平等的有利良机。传统翻译理论都带有明显的性别与等级化色彩,而作为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改变这样的不平等,充分发挥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最真实的女性角度展现给各性别读者,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改变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定。

女性主义作者及译者的思考与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被父权制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习惯束缚,承认并接受译者主体性也相当于允许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译文做出相应调整,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保持动态[3]。

路易斯·冯·弗洛图(1997)在其《翻译与性别——女权时代的翻译》(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一书中提到[4],女性主义翻译主要由三大策略组成:

1.增补(supplementing)

在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存在差异性时进行一定的信息修改,在文中出现或体现男性中心主义和男权思想的地方补充“女性性别意识”,对原著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干预,增加女性形象与心理刻画。

2.序言和脚注(preface and footnotes)

一般序言与脚注都是由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对原著内容、背景、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与补充说明的方法。序言与脚注可以用来对原著人物性格进行细致介绍,对于不熟悉的传说、典故或历史进行背景补充和阐述,也可以对女性角色进行额外说明,更有利于其形象刻画。特别是在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译者视角下,更容易让女性角色得到照顾,凸显角色的女性特色。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将一些不符合女性主义思想或带有歧视性、蔑视性的表述进行重写或换用更具有女性化的表达,例如将可能在男性译者视角下贬义的词语翻译为中性,甚至褒义。

二、《简·爱》中译本对比分析

《简·爱》是维多利亚时期经典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在男性作家统领文学领域的大背景下,夏洛蒂·勃朗特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人物,在女性被急剧压迫的时代,体现出了女性渴望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进步思想。不同性别译者所发挥的译者主体性会有不同侧重,下文将从改写和增补两个方面对女性译者祝庆英[5]与男性译者黄源深[6]的《简·爱》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改写

“劫持”是具有女性视角的译者最常用的翻译策略,但由于文化背景与历史的不同,中国译者通常较为“中庸”,不会过于激进,故用“改写”代替“劫持”。译者通过“改写”发挥其主体性,对于译本进行适当改写以此消除包含性别成见或性别歧视的内容,渲染出女性角色的性格与形象[7],在尊重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中立或褒义的译法来中和女性角色的负面形象。

1.渲染女性性格与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对于人物的描写,译者可根据语境和具体情境选取最为贴切的词语。具有女性视角的译者通常会从有利于提升女性地位方面考量用词,从而刻画出一个生动、積极的女性形象。

例1原文:I sometimes wished to have rosy checks,a straight nose and small cherry mouth;I desired to be tall,stately,and finely developed in figure.

譯文:黄源深:有时巴不得自己有红润的双颊、挺直的鼻梁和樱桃般的小口。我希望自己修长、端庄、身材匀称。

祝庆英:有时候希望有红喷喷的脸蛋,挺直的鼻子和樱桃般的小嘴;希望自己长得高,庄严,身材丰满。

这一句是简·爱的内心独白,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了女性对于自身的审美标准。“wish”黄源深翻译为了“巴不得”,体现出了简·爱对于自己心中这样完美外貌的极度向往,而祝庆英则用的是“希望”这样语气强度稍弱的词语来叙述简的愿望。女性主义主张摒弃容貌焦虑,特别是在大众普遍审美定化的情况下,更是要鼓励女性跳出大众固有审美,足够自信去欣赏自己的容貌。现代社会“整容热”也可以反映出部分女性过度追求“完美长相”,通过极端方式减肥想要达到“魔鬼身材”,虽然女性主义鼓励女性自由追求美和实现自我价值,但以取悦他人为目的是极为不可取的。美的标准很难界定,每个人出发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审美标准”本身就不成立,没有人能够替大众定义如何才算“美”。在这里,祝庆英弱化了渴望的语气,在某种层面上也在鼓励女性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更不要将自己框在“大众审美”的枷锁里。

例2原文:Mrs.Fairfax!I saw her in a black gown and widows cap;frigid,perhaps,but not uncivil:a model of elderly English respectability.

译文:黄源深:费尔法克斯太太!我想象她穿着黑色的长袍,戴着寡妇帽,也许索然无味,但并不粗鲁,不失为一位典型的英国老派体面人物。

祝庆英:菲尔费克斯太太!我看见她穿着黑色长衣,戴着寡妇帽子,冷淡,但是并不无礼,是英国年老可敬的典型。

本句出自简·爱刊登报纸寻找工作收到的回信,她根据回信的字体以及名字想象出了这位回信者的形象和性格。“frigid”原意为“adj.寒冷的,严寒的;冷淡的”,黄译本将此处处理为了“索然无味”,是个较贬义的形容词,描绘出的是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女性形象。而祝译本将其处理为“冷淡”,沿用了词语的本意,并没有带上任何主观色彩。另一处的“elderly”黄译本处理为了“老派”,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陈旧、过时,好似这位费尔法克斯太太只是一个与她本身年龄非常契合的老妇人,没有任何的特点。祝译本则用了完全褒义的“年老可敬”来形容,可见此句的翻译,女性译者祝庆英将女性形象描绘得非常正向,而男性译者黄源深则两处使用的都是较为贬义的词语。从上下文本身出发,在作者没有明显刻画女性角色为负面形象时,可以尽量使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要结合和考虑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简·爱》创作的年代女性地位低下,在字里行间更是要较为主动地消除对于女性的负面描写,从而提高女性地位。

2.改写具有女性歧视或性别成见的内容

在原文中有明显对于女性的歧视或者不经意传达出的性别成见,都可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做出调整。

例3原文:“It is your place to be humble,and to try to make yourself agreeable to them…You should try to be useful and pleasant,then,perhaps,you would have a home here.”

译文:黄源深:“你得学谦恭些,尽量顺着他们,这才是你的本分……你做事要巴结些,学得乖一点,那样也许可以把这儿当个家一直住下去。”

祝庆英:“你就得低声下气,顺着他们……你该学得有用一些,学得乖巧一些,那样的话,你也许还能把这儿作为家住下去。”

本例原文为侍女训斥简·爱的话,上文写到,因为在简·爱的表哥约翰(John)像往常一样殴打、戏弄她后,她没有像往日一样卑躬屈膝,反而是动手打了回去,约翰的母亲里德(Reed)太太惩罚了她,将她关到了房间里。在此处,祝庆英作为女性译者充分体现出了女性意识,对于女性偏见的描述较为敏感,将某些不利于表现女性独立的说法做了弱化处理,比如将“pleasant”处理为“学得乖巧一些”,与黄译本的“做事要巴结些”形成了强烈对比。那个时代,传统观念中认为女性依附于男性,属于从属地位,原因是在社会潜意识里要求女性服从男性,不应该做出抵抗,加上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应该想尽办法讨好男性才能将生活过下去。黄译本还将“It is your place”翻译为了“这才是你的本分”,更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描绘出了当时男权的至高无上,暗指简·爱若是想要有个栖身之地,就必须低声下气博得喜欢,表现出对于弱势女性的成见,也刻画出女性极其被动的处境。

(二)增补

中英文两种语言有本质的区别,在处理译文时需考虑客观存在的语言差异。因此,在处理描写女性心理活动和表现人物形象时,若只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很难使中文读者捕捉到原文细节和作者想传达出的真实情感。译者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可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译文进行增补,不仅可从内容本身着手,同时也可斟酌字词,选择强化或弱化词语意义,以达到补充女性性别意识的目的。

例4原文:I laughed at him as he said this.“I am not an angel,”I asserted;“and I will not be one till I die:I will be myself…”

译文:黄源深:我笑他这么说话。“我不是天使,”我断言,“就是到死也不会是。我是我自己……”

祝庆英: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朝着他笑。“我可不是天使,”我说;“在我死以前我不会成为天使。我将是我自己……”

那时罗切斯特和简·爱在不久后即将结婚,罗切斯特对此极其憧憬,对婚后的生活进行了畅想,说了许多称赞简·爱的话。简·爱认为罗切斯特先生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她觉得他只是在兴奋时才说这些好听的话,而且她很重视自我独立人格,所以,在被称为“天使”的时候,她进行了反驳。在此处,祝译本整体语气都较为平淡,基本上都只是沿用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在阅读时并没有感受到简·爱的坚定。但黄译本对划线处的几个部分进行了增补,将简·爱强烈的语气完整地体现了出来。比如“I laughed at him as he said this”,祝译本翻译为“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朝着他笑”,这种“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笑,单从句子本身看,并未感觉出简·爱有明显的情绪。但将这里处理为“我笑他这么说话”,就清楚地将简·爱对罗切斯特所说内容的无奈与不满表现了出来。原文中“I will not be one till I die”,字面意思就是祝译本中的“在我死之前我不会成为天使”,言外之意为“我死的时候才会变为天使”。但黄译本扩充了时态,不止包含了未来,而是说“就是到死也不会是”,将现在和未来的情况都进行了否定,意为“我现在不是,未来也不会是”。这样的译文读起来语气更加绝对,也将简·爱坚韧的内心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表现了出来。此例中,男性译者对于主角简·爱语气的把握更加出彩,各处增补的部分恰到好处,生动刻画出了简·爱的坚定与不满。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并以《简·爱》中译本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性别视角的影响,充分发挥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最真实的女性角度展现给各性别读者,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改变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定。

在对比分析《简·爱》两个译本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女性角色,其频率远大于男性译者,并且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帮助消除对女性的负面描写,提高女性角色的正面形象。男性译者也会在译文中体现出女性意识,及时捕捉到因中英语言本身的差异性导致的文本效果差距,通过适当调整,显化出女性角色形象。

无论什么性别的译者,都并非两个相互争斗的对立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培养译者的性别意识,由此进一步完善翻译效果,提升翻译质量。对于不同性別所持有的不同观点要做到求同存异、批判吸收,避免由于单一性别意识造成的过于偏激主观思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使用适当的策略使译文能更好地向原文性别视角靠拢,以此来突出女性形象,提高女性地位。

参考文献:

[1]BRONTE C.Jane Eyre[M].Nashville:Thomas Nelson,2020.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25(4):4.

[4]FLOTOW V L.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London:Routledge,2016.

[5]勃朗特·夏洛蒂.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6]勃朗特·夏洛蒂.简·爱[M].黄源深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7]隋晓冰,宋馨培.汉英翻译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索[J].上海翻译,2019,(4).

作者简介:

詹婕,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