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缘

  • 蒲公英叶提取物对龋齿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前,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导致龋齿的主要细菌。它们借助口腔中的唾液蛋白黏附并定植在牙齿表面,从而形成牙菌斑[6]。牙菌斑中的龋齿菌可以催化水解口腔中残存的碳水化合物生成有机酸,导致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HA)溶解,最终形成龋洞[7]。如不及时修补,则会累及牙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龋齿,人们一直在探索治愈的方法,如激光,氟制剂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8-9]。针对这

    中国果菜 2023年12期2024-01-10

  • 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障碍研究
    鸢尾属内不同系间远缘杂交可为有髯鸢尾引入其他鸢尾中适应夏季高温高湿的特性,为提高其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提供更大的潜力。但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存在严重障碍,人工杂交难以得到后代。将有髯鸢尾作父本与鸢尾(Iristectorumf.albaMakino)、黄菖蒲(IrispseudacorusL.)和西伯利亚鸢尾(IrissibiricaL.)杂交均未成功[2]。过去100余年的时间里,以有髯鸢尾作母本与鸢尾系间远缘杂交共获得Loptec[3]、Ariel-te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7期2023-07-15

  • 我国学者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段巧红团队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以“柱头受体调控十字花科种内和种间生殖隔离”为题,于2023年1月25日在《自然》(Nature)周刊发表。远缘杂交育种是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而生殖隔离则严重阻碍远缘杂交,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題。大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远缘杂交生殖隔离与种内的自交不亲和,在形态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不亲和花粉都不能在柱头上萌发和生长;远缘杂交生殖隔离还表现出“单向不亲和”的特点,也就是远缘花粉受到自交不亲和植物雌蕊的抑制,却

    科学 2023年2期2023-05-30

  • 小麦远源杂交种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066)0 引言远缘杂交是指在生物分类中种以上物种间进行的杂交,包括同属生物的种间杂交、不同属生物的属间杂交以及更高分类单位之间的物种杂交,如亚族间杂交、族间杂交等,是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远缘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1-3]。远缘杂交可以打破生物界种属间存在的生殖隔离现象,使不同物种各自具有的优良基因进行聚合,从而形成新的农艺、品质和产量性状,同时具有对病虫害和旱、涝等自然灾害更强的抵抗能力[4]。在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是进行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的前提,而野生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3期2023-05-26

  • 月季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对容易,但是通过远缘杂交,可将蔷薇属其他物种的优良基因资源引入现代月季,改良现代月季的性状[6]。因此,越来越多的育种者开始尝试研究月季与蔷薇属其他植物的远缘杂交育种。1 蔷薇属植物系统演化、亲缘关系和遗传特性现代月季品种群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形成,品种之间历经近200年的反复杂交与回交使月季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异常复杂,这给育种工作特别是远缘杂交育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蔷薇属植物是现代月季品种群的重要亲本,为了减少月季远缘杂交育种的盲目性,育种家们在蔷薇属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4期2023-04-05

  • 萝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形成新种质的研究与探讨
    224012)远缘杂交是创造作物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良物种的有力工具。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可打破种、属间的隔离,拓宽遗传基础并为育种计划创造新的种质,从而有效地进行种间、属间目标遗传物质的转移。目前,远缘杂交在油菜育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改良甘蓝型油菜的熟性;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等黄籽材料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黄色种皮的甘蓝油菜等[1-4]。目前,国内外在甘蓝型油菜与萝卜远缘杂交及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3期2023-03-11

  • 科技
    学:大白菜育种可远缘杂交据悉,由学校段巧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期成功揭示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通过调控柱头活性氧水平以维持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机理,并研发了打破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育种技术。相关科研成果已于1 月25 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取得相关成果的山东农业大学蔬菜生殖机理与育种应用团队表示,在揭示分子机理、研发育种技术的同时,团队已成功获得大白菜的种间、属间远缘杂交胚。环环相扣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对远缘杂交育种思路与途径的更新拓展。东北大学超高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4期2023-03-04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基因组加速演化的研究模型
    的次级减数分裂。远缘杂交被广泛的应用于十字花科作物的种质创新和遗传育种。萝卜属和芸薹属作物分别独立进化出对方稀缺的优良性状和抗性基因。但是,属间基因组的重组困难制约了优良基因的穿梭转育,使得远缘杂交育种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前期创制和引进了大量远缘杂交新种质。该研究首先对一份自交8代以上的萝卜×甘蓝(RRCC)异源四倍体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多倍体基因组的早期演化。发现人工合成的异缘多倍体中基因组的删除速度很快,而基因组重排速度要慢得多

    蔬菜 2023年1期2023-02-22

  • “侠之大者”李振声
    后,大胆提出了“远缘杂交”设想。具体说来,就是用小麦和一种名叫粗山羊草的牧草进行杂交试验,这种草具有超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草与麦素来水火不容,李振声何以想到“以草救麦”?一来,今天的小麦本身就是和杂草多次“远缘杂交”的结果;二来,进入中科院的初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牧草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因而掌握了800多种杂草的特性。“远缘杂交”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振声不信这个“邪”,他坚持攻关不动摇。这个试验一做就是20年,杂交小麦——小偃6号终

    时代邮刊 2022年21期2022-12-21

  • 杏李远缘杂交新品种‘陇缘红’
    技术获得的李、杏远缘杂交F1代杏李新品种,2018年命名并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2020年7月获得授权(品种权号:CNA20184683.2)。1 品种特征特性果实圆形,果顶微凹,两半对称,缝合线中深,果面洁净,有光泽;平均单果重80.0g,最大164.2g;果皮底色绿黄色,果面50%以上着玫瑰红色,覆有稀疏短绒毛。果肉黄色,肉质细,纤维少;初熟时汁液少,经3~5d后熟汁液变多,风味酸甜适口,兼具杏、李风味,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14.5%

    北方果树 2022年1期2022-11-10

  • 牡丹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细胞学与生理机制研究
    453003)远缘杂交是新优种质培育的主要途径,野生种质与栽培种进行远缘杂交在改良栽培品种以及培育新异种质中起着重要作用[1-3],如我国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团队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 (Host) Nevski)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偃6号’等系列远缘杂交小麦品种,成功解决抗“小麦癌症”条锈病的世界育种难题[4],Moshe Feldman和Emest R.Sears也曾提

    林业科学研究 2022年4期2022-08-03

  • 打造餐桌上的优质蛋白
    纳分析得出了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和繁殖规律,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人的餐桌增添了更多味美质优的鱼类品种。团队将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列为进一步的科研攻关目标,继续为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0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5000亿元。“为此,需要突破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等瓶颈,提高水产生态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刘少军在接受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9期2022-06-06

  • 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小偃5号’‘小偃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院士几十年如一日把解决中国人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年3期2022-05-24

  • 打造餐桌上的优质蛋白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
    纳分析得出了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和繁殖规律,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人的餐桌增添了更多味美质优的鱼类品种。团队将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列为进一步的科研攻关目标,继续为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0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5000亿元。“为此,需要突破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等瓶颈,提高水产生态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刘少军在接受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9期2022-05-21

  • 牡丹远缘杂交障碍克服措施探析
    种质基因交流培育远缘杂交品种将成为实现中国牡丹新品种重大突破的首要途径。相反国外培育的牡丹品种多通过亚组间和组间杂交而来,目前亚组间品种已超过1 000 个,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组间杂种注册量已超150 个品种[3]。中国在牡丹远缘杂交育种方面虽有一定成效,但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杂交工作的开展明显滞后,进展缓慢,牡丹远缘杂交品种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推广程度差距甚远,富含优良性状的珍稀牡丹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程度有限,尤其远缘杂交过程中出现

    特产研究 2022年5期2022-02-28

  • “秾”系牡丹再添新品种
    秾苑金科”等系列远缘杂交新品种,经过专家组严格的农艺性状对比及核实,通过实地审定。“秾”系牡丹在观赏、药用、油用和抗性等方面均具优良表现。据悉,针对黄色、橙色牡丹品种稀少,野生牡丹濒危,远缘杂交成功率低等现状,该牡丹课题组团队先后多次赴云南、西藏等地进行资源考察,摸清了野生牡丹地理分布、居群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存状况,收集保存系列野生资源;建立了种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繁育野生牡丹超过万株,部分解决了野生牡丹濒危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野生牡丹为亲本,采用高效远

    西北园艺(综合) 2021年4期2021-12-04

  • 真空渗透法在甜高粱远缘杂交育种中应用初探
    态[4-7]。而远缘杂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种方法,为甜高粱育种带来契机。目前,在水稻和高粱、水稻和玉米、谷子和高粱等育种上[8-9]都已开展相关工作,而且在甜高粱和甘蔗上开展了远缘杂交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10]。该次研究借助真空渗透的技术,把甘蔗的DNA 导入到甜高粱品种中,以期为高含糖量甜高粱育种创新种质资源及远缘杂交育种奠定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试验选用甜高粱抗蚜品种07-27 为受体材料,甘蔗桂果蔗1 号[11]为供体

    园艺与种苗 2021年10期2021-11-28

  • 多种蔷薇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探究
    定的成果[1]。远缘杂交是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意义主要在于研究物种演化,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因其后代变异程度较大,被用为育种中较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但远缘杂交成功率低,获得杂交种杂交苗的难度大,远缘杂种不育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远缘杂种的生活力一般低下,在很多情况下在胚胎期就死亡。所以在远缘杂交育种前有必要对花粉生活力进行一定的测定和评估,这直接影响杂交育种的成功与否。在自然状态下,月季花

    南方农业 2021年21期2021-10-25

  • 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
    (系)迫在眉睫。远缘杂交是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利用这一技术取得了丰硕的育种成果[5],在砧木育种方面,柑橘、樱桃、苹果、桃等树种均利用远缘杂交技术育成了砧木品种(系)并推广应用[6-10]。选择合适的亲本材料配置杂交组合,在大蕾期进行授粉,能够克服远缘杂交不育问题,获得杂种后代[5]。一方面,野生、半野生资源一般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拓宽种质的遗传背景,多被选作远缘杂交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另一方面,遗传背景越丰富的亲本所产生的可育杂交后代适应性越强,

    中国果树 2021年9期2021-09-12

  • 陆地棉与野生斯特提棉远缘杂种性状鉴定及遗传解析
    种有着重要意义。远缘杂交就是不同种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物种间的界限,综合各棉种的优良特性到一个杂种中,从而创造出新的优异种质资源。目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已经成功地将野生棉的部分优良基因导入到栽培棉中,选育出一批优良的陆地棉品种[4]。美国南卡罗莱那州Pee Dee农业试验站将亚洲棉和瑟伯氏棉(G.thurberi)远缘杂交,进行基因重组,培育成纤维品质优异的PD系统品种[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

    生物技术通报 2021年5期2021-06-23

  • 金花葵染色体倍性分析及属间远缘杂交研究
    从不同方面,例如远缘杂交的方法、幼胚拯救、杂交种农艺性状变异、果实成分变化、杂交种纯度和真实性等方面对远缘杂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利用远缘杂交创制新的种质资源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已有大量报道,徐凤等[2]研究了22常绿杜鹃远缘杂交种子萌发特性,证实虽然杜鹃花属种间杂交可以获得种子,但是很多组合产生的种子不具有活力。郑本川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远缘杂交后代单株产量和农艺性状与亲本存在较大差异。刘国彬等[4]板栗和锥栗之间可以进行远缘杂交,并获得了结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9期2021-04-27

  • 翘嘴鳜与斑鳜、花鲈、大口黑鲈杂交试验
    [2]。水产动物远缘杂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精卵结合能力以及胚胎是否能正常发育。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与花鲈(Lateolabraxjaponicas)在分类学上同属于鲈形目鮨科,但分属不同属;翘嘴鳜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是同目不同科;翘嘴鳜与斑鳜(S.scherzeri)属于同一属。本实验室从分子进化的角度,通过构建NPY、UCP2、LPL、HL四株系统进化树比较推断出大口黑鲈与翘嘴鳜亲缘关系很近[3]。因

    淡水渔业 2021年2期2021-04-07

  •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远缘杂交种子无菌播种及后代表型分析
    源的优良基因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导入蝴蝶兰中,丰富蝴蝶兰的基因库和提高蝴蝶兰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钻喙兰属(Rhynchostylis)植物有较高观赏价值,其花色淡雅且多数具芳香,花序饱满,花朵数多达上百朵,形似一条毛茸茸的狐狸尾巴,俗称“狐尾兰”,植株抗性较强[4]。已发现的钻喙兰属约6 种,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有2 种,产于南方热带地区,分别为钻喙兰(R.retusa)和海南钻喙兰(R.gigantea)[5]。蝴蝶兰与钻喙兰远缘杂交组合最早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3-19

  • 益生菌牙膏与抗菌测试
    要以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以及具核梭杆菌为代表,这些有害菌存在我们的口腔并将口腔中残留的食物残渣分解成酸、有害的物质,腐蚀我们的牙齿和牙龈的同时还会释放硫化氢气体,从而带来口臭;有益菌则是对口腔有益处的一类细菌,俗称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则是这一类益生菌的代表,它通过竞争性抑制,来阻碍有害菌的生长,达到口腔菌群平衡,从而解决口臭等口腔问题,而且灭活后的益生菌及其衍生物具有活性益生菌的同等功效。1 实验部分1.1 实验样品益生菌样品来自两家不同的益生菌公司,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21年6期2021-02-23

  • 远缘杂交在现代月季育种中的作用分析
    现代月季的育种,远缘杂交有重要作用。1 远缘杂交技术远缘杂交技术实际就是将原本属于不同种、不同属的物种进行杂交,通过利用这种方式有效突破原有种与属之间的局限,增加遗传变异的可能,从而起到对旧物种改良、创造新物种等多重作用。2 远缘杂交在现代月季育种中的作用远缘杂交的作用,使之双系的优势叠加,品质更优秀,抗性更强。(1)远缘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创造出新的作物。目前,现代月季品种超过2 万个,其中超过80%的都是品种间杂交得到[2],对基因资源地利用不高,通过

    现代园艺 2020年18期2020-12-22

  • 远缘杂交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1]。目前,我国的水稻产业主要以三系和两系为主,稻米产量一直处于稳产、高产水平,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野败”(wild abortive,WA)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使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取得成功,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使两系法利用杂种优势成为可能,每一次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种质材料的利用,都是水稻遗传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前提。由于野生稻和其他种属的物种与栽培稻之间的巨大

    中国稻米 2020年1期2020-03-05

  • 君驾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记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
    领衔的“淡水鱼类远缘杂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国际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知藩篱。这是他第二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研要创新,跟着别人搞没用。鱼类良种创制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刘少军自信地说。家中兄弟姐妹,他是唯一一个名字里不带“鱼”的,却是个十足的“鱼痴”,微信名都取作“fishfamer”。在科研的江湖中,他就像一个“渔夫”,以勤恳创新为风帆,出没在风波里,“捕捞”起一

    科学中国人 2019年18期2019-10-30

  • 科研“渔夫”刘少军
    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他领导的团队,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绩,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获得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游进了无数张餐桌。刘少军手捧着宝贝鱼苗(图/红网)一辈子跟鱼打交道“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少军就已经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了。因为生殖隔离的存在,自然界中,除非极端环境下,一般两种不同

    发明与创新 2019年45期2019-04-14

  • 科研“渔夫”刘少军
    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他领导的团队,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绩,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获得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游进了无数张餐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少军就已经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了。因为生殖隔离的存在,自然界中,除非极端环境下,一般两种不同的鱼类不会自然杂交。因此只能创造特殊环境,让它们交配。在如此低概率的情况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12期2019-03-17

  • 硬粒小麦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评价
    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和通过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差异比较分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的改良效果,为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的育种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利用硬粒小麦2003K-13与普通小麦2008Y3-4471远缘杂交,并结合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的12个小麦新品系,以及本项目组通过云南高原麦区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9期2018-10-19

  • 棉属AD远缘杂种的合成及性状鉴定
    科学意义,对棉属远缘杂交亲本选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自然条件下由于棉属A、D染色体组棉种之间存在较大的生殖隔离,A组和D组棉种较难杂交成功。本研究选用A组亚洲棉、草棉为母本,D组雷蒙德氏和瑟伯氏棉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旨在获得杂种并从形态学初步鉴定杂种的真实性,探讨A、D组棉种间生殖隔离的先后顺序。进一步探究亲本基因组在杂种中的互作模式,为棉属异源四倍体棉种形成和起源进化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为棉花种质创新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本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4-18

  •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评价
    13]。通过这种远缘杂交的方式转移硬粒小麦中的抗病、优质等有益基因,已培育出一大批普通小麦品种,如意大利的普通小麦Marquilio携带硬粒小麦Sr9g/Yr7基因和印度的NP890含有硬粒小麦Giza的叶锈病抗源;国内的湖北省荆州地区农科所荆州66以及由阿夫与新疆大颗子(硬粒小麦)杂交选育的临农系列品种均具有硬粒小麦血缘[14-15]。【本研究的切入点】然而近些年在云贵高原麦区针对利用硬粒小麦资源选育普通小麦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再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2期2018-03-21

  • 芸薹属蔬菜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问题之一。本文从远缘杂交、种间嫁接、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方面综述了芸薹属蔬菜在遗传改良及种质创新研究上的新进展,以期为芸薹属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新途径。1 远缘杂交远缘杂交(distant hybridization)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种属间或物种间的杂交,它可以使优良性状的基因在种、属之间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进行转移。自1917年Kajanus将甘蓝型油菜与芜菁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获得了种间杂种以来,远缘杂交被广泛应用到芸薹属蔬菜育种中(Kaja

    中国蔬菜 2018年3期2018-03-08

  • 远缘杂交造新鱼 ——记“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
    远缘杂交造新鱼 ——记“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鱼,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也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54年前的一个夏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刘筠家喜添小儿。在夫人的坚持下,被誉为“鱼痴”的刘筠没有在老三的名字里再嵌进“鱼”。老三攻读完成了博士学位,在父亲刘筠院士的引领下与鱼交往越来越深——摸清楚鱼类远缘杂交的规律。这个老三,就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他用近30年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应

    发明与创新 2017年25期2017-07-24

  • 远缘杂交造新鱼
    深——摸清楚鱼类远缘杂交的规律。这个老三,就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他用近30年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应用,一点点敲开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获得了第十届“湖南光召科技奖”殊荣。1998年,刘少军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法国学习鱼类分子生物学,当时有留在法国的机会,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让他有些心动。可是父亲每次写信、打电话时都会对他说,在国外学习了知识,一定要回来为祖国服务。刘筠院士甚至拿小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7期2017-07-17

  • 红脂大小蠹基于近交避免行为的雄性配偶选择研究
    验证雄性对近缘和远缘雌性基于化学信息的配偶选择,近缘或远缘雌性存在下雄性的交配动机,以及基于化学信息的亲属识别机制及对雄性交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亲缘关系不同的2雌性选择实验中,雄性更愿意与远缘雌性交配;雄性在近缘雌性粪屑存在下,交配成功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雄性红脂大小蠹对不同亲缘关系的雌性有显著不同的交配期望。雄性对亲缘关系近的同家庭雌性有明显的近交避免行为,由此避免近交衰退。本研究同时显示雄性红脂大小蠹亲属识别的机制是基于雌性个体的化学信息。红脂大小蠹

    四川动物 2017年3期2017-06-19

  • 生殖隔离理论牢不可破吗
    胞发育研究和鱼类远缘杂交育种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研究室的专家对我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原来,物种间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并逐渐形成新的品种在植物中很常见,但在动物中几乎没有先例。不过在1979年10月,湖南省湘阴县东湖渔场有人捕捉到一条“怪鱼”,它的个头特别大,外形既像鲫鱼又像鲤鱼。由于从没见过这种鱼,渔场的人马上联系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经过仔细辨认、研究,专家从这条鲤鱼和鲫鱼偶然杂交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7年1期2017-01-20

  • 生殖隔离理论牢不可破吗
    胞发育研究和鱼类远缘杂交育种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研究室的专家对我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原来,物种间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并逐渐形成新的品种在植物中很常见,但在动物中几乎没有先例。不过在1979年10月,湖南省湘阴县东湖渔场有人捕捉到一条“怪鱼”,它的个头特别大,外形既像鲫鱼又像鲤鱼。由于从没见过这种鱼,渔场的人马上联系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经过仔细辨认、研究,专家从这条鲤鱼和鲫鱼偶然杂交

    发明与创新 2017年2期2017-01-18

  • 芸薹属作物远缘杂种优势研究
    8)芸薹属作物远缘杂种优势研究杨学乐,陶芬芳,彭 烨,何思敏(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以芸薹属作物甘蓝型油菜、红菜薹和小白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三者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远缘杂种优势。杂交亲和性的调查结果表明,3种作物之间远缘杂交均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各组合的母本结实率在52.34%~92.46%之间,杂交亲和指数在3.41~7.85之间,且母本结实率与杂交亲和指数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比较不同作物间的杂交亲和性,

    作物研究 2016年5期2016-12-20

  • Kr1基因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中的表达及甲基化变异
    基因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中的表达及甲基化变异蔡 华,赵维萍,葛 奇,阮在浩(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Kr1基因是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主效基因,为了解其表达及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小麦自花授粉和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两个过程中 Kr1基因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了这两个过程中 Kr1基因部分序列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 Kr1基因在小麦自花授粉过程中始终处于低量表达或不表达状态,而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过程中的表达呈动态变化,具体表

    麦类作物学报 2016年7期2016-12-15

  • 春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同春小麦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分别采用两种授粉方式和两种激素处理方式获得单倍体胚。【结果】三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与不同春小麦品种均可以获得单倍体胚,爆裂玉米得胚率最高(9.59%),重复授粉以及重复喷施激素均能够有效增加春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结论】采用爆裂玉米为父本与春小麦进行远缘杂交,间隔24 h重复授粉及重复喷施激素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春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小麦×玉米;单倍体胚;基因型0 引 言【研究意义】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获得单倍体胚,经过组织培养得到单

    新疆农业科学 2016年8期2016-11-26

  • 远缘杂交蚕性状快速纯合选拔方法
    242500)远缘杂交蚕性状快速纯合选拔方法陈复生1王贞华2李冰1叶崇军1万瑞红2谢俊峰2(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2.安徽省泾县农业委员会蚕桑站,安徽泾县242500)摘要根据远缘杂交蚕的同一世代不同发育时期的卵色、幼虫斑纹、幼虫血色、茧丝颜色、蛾体色等性状表现多次纯化选拔,提高表型性状纯合效率。利用蚕形态性状与实用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间接促进远缘杂交蚕经济性状纯合,为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借鉴。关键词家蚕远缘杂交性状快速纯合生

    北方蚕业 2016年1期2016-08-05

  • 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植物学性状
    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植物学性状韩世玉,周光萍,王晓红,张 芳(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为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应用提供参考,对其正反交共10个远缘杂交组合(华桑种为贵88号,栽培桑品种为云桑1号、转阁楼、桐乡青、盛南和澧桑24号)F1代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遗传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亲本为全叶的杂交组合中,华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华桑的F1代有裂叶的比例平均为16.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2016-04-18

  • 不同授粉方法在草莓远缘杂交上的应用
    同授粉方法在草莓远缘杂交上的应用杨仕品,钟霈霖*,乔 荣(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为了更好地开展草莓远缘杂交育种,以栽培品种红颊、章姬和野生种黄毛草莓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授粉方法,研究克服草莓种间杂交不亲和的育种措施。结果表明:花粉萌发液涂抹柱头,草莓种间杂交有效授粉率提高80.0%~83.3%,杂种后代发芽率提高26.1%~32.6%,与其他几种处理方法的效果达极显著差异。其次,2,4-D涂抹柱头的效果较佳,有效授粉率和发芽率分别达73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2期2016-04-17

  • 从染色体数目和配对联会角度分析动物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30112)远缘杂交是指种间、属间以及亲缘关系更远的生物类型间的杂交[1]。远缘杂交可以促进不同生物类型间的基因交流,改变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基因型层面上,远缘杂交可以导致后代染色体和DNA变异;在表现型层面上,远缘杂交可以整合亲本的优点,使后代表现出杂种优势[2]。远缘杂交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3~5],但是由于远缘杂交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后代多表现为雄性不育[6,7]。本文将从减数分裂角度对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几种动物远缘杂交雄性不育文献进行归

    特产研究 2016年1期2016-02-09

  • 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现状与展望
    2206)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现状与展望张美玲1, 陈洪伟2, 王红利1, 石爱平1, 洪培培2,刘克锋2*(1.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北京 102206;2.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远缘杂交能有效地打破种、属间的隔离,获得远缘杂交新种质资源,进一步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其生产潜力,培育出特异性强的植物新类型。但是,远缘杂交中经常存在各种障碍,影响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为此,对远缘杂交的重要性和应用、远缘杂交障碍方式以及克服杂交障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期2015-12-18

  • 豇豆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种质资源及豇豆属远缘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为豇豆属作物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1 豇豆属遗传资源豇豆属包括Ceratotropis,Haydonia,Lasiospron,Macrorhyncha,Plectotropis,Sigmoidotropis和Vigna7个亚属[6],其中只有Vigna,Ceratotropis和Plectotropis3个亚属有栽培种[7]。Vigna亚属有毛豇豆、长叶豇豆、狭叶豇豆、卷毛豇豆、滨豇豆、野豇豆、乌头叶豇豆、细茎豇豆、

    长江蔬菜 2015年16期2015-03-17

  • 月季远缘和品种间杂交亲本的选择1)
    林业大学))月季远缘和品种间杂交亲本的选择1)张非亚 杜运鹏(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袁晓娜 刘瑞峰 贾桂霞(北京林业大学) (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为了培育新奇花色、抗黑斑病的新优品种,对抗逆性强的蔷薇属其他植物与观赏性状优良的月季品种进行了远缘杂交及月季品种间杂交,同时结合花粉生活力、母本自然授粉结实情况,探究蔷薇属其他种或品种与月季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筛选合适的杂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年4期2015-03-10

  • 远缘杂交:一场物种间的“跨界”
    远缘杂交:一场物种间的“跨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远缘杂交品种,恐怕多数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怎样的融合,让看似不搭边儿的两个物种突破种属界限创造出了新物种?远缘杂交技术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多少奇迹?一、远缘杂交,选育最优秀后代远缘杂交,其实就是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突破种属界限,扩大遗传变异,从而实现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利用杂种优势的育种意义。“让两个不同种、不同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育出抗逆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20期2014-04-16

  • 克服胡杨与小叶杨远缘杂交障碍的研究
    果与分析2.1 远缘杂交障碍的克服授粉后各种处理的培养管理与采种方式同常规杂交方法。表1为杂种种子的采收结果。从表1可看到,以母本花粉提取液、柱头提取液和雌花提取液处理柱头,都可得到较多的F1种子,其中尤以母本花粉提取液最为有效,此方法不仅克服了远缘杂交不可交配性,而且还获得了杂交种子很高的发芽率,出土后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成苗率。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花粉提取液中,克服远缘杂交不可交配性的活性物质相对最多,柱头中活性物质大于全花中的活性物质,提取物中的活性物

    防护林科技 2013年1期2013-08-08

  • 萝卜与苤蓝属间杂种胚离体培养
    为止,还没有两者远缘杂交研究方面的报道。为此,本试验对两者进行属间杂交,初步研究杂交亲和性的表现,以及对杂种胚抢救培养方法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以7株萝卜DH303A雄性不育系(2n=18)植株为母本, 分别挂牌标记为 A、B、C、D、E、F、G 株,以苤蓝为父本。试验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技研究中心基地完成。1.2 试验方法①杂交方法 在母本抽薹后开花前进行单株隔离,防止与其他十字花科植株串粉;开花后取父本有粉花朵对母本进行重复授粉,

    长江蔬菜 2012年14期2012-12-08

  • Application of the Outbreeding Elitist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in High Meteorological Detection*
    511-514.远缘选优策略遗传算法在高空气象探测中的应用孙宝京(沈阳炮兵学院电子侦察指挥系,辽宁沈阳 110867)在分析远缘优质个体的特点和对从属种群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缘选优策略遗传算法(OEAGA),并且针对高空气象探测数据数量大、变化复杂和可预测性差等特点,使用OEAGA来计算B样条节点,在满足准确度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更少的控制顶点拟合高空气象探测数据的最佳B样条曲线.将B样条曲线的结果与标准演变算法计算节点的结果作比较,发现经由OEAGA得出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9-09

  • 中国著名蔬菜育种学家、园艺教育家谭其猛
    。因此,他始终把远缘杂交作为重要的育种途径来进行研究。50~80年代,他主持进行了多种蔬菜种间、属间的远缘杂交研究,并获得杂交种子或远缘杂种。如进行了萝卜×芜菁的远缘杂交,获得了一大批性状明显分离的远缘杂交后代,选育出了耐贮藏、不糠心的萝卜型新型品种。通过芸薹属和萝卜属的属间和种间杂交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远缘杂种,育成了油六和阿白两个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在大量的远缘杂交试验中,他明确了细胞质遗传在远缘杂交中的显著作用,明确了利用桥梁“种”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

    中国蔬菜 2011年19期2011-08-07

  • 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棉品[2-3]。远缘杂交有可能把不同种所特有的有益性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近缘杂交所无法得到的优异特性,为选育突破性品种开创新途径[4-5],因而,正确挖掘利用棉花的抗蚜性对控制棉蚜为害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中,采用棉属种间杂交育种技术,获得陆地棉×异常棉的远缘杂种后代,在回交转育、筛选鉴定的过程中分离出部分全株密布茸毛的抗蚜株,这些抗蚜株系纤维较长,早熟性较好。运用棉花半配合生殖技术对分离出的抗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9期2011-05-01

  • 萝卜与大头菜属间杂种胚的离体培养
    菜为父本进行属间远缘杂交,杂交后代的初期结荚率为64%~88%,横径第7天停止增加,荚长第8天停止生长,授粉以后第7天开始败育,而且越往后败育得越快。在杂种胚发育后5~8 d进行胚抢救,用生芽培养基(1/2 MS+1.0 mg/L 6-BA+0.2 mg/L NAA+0.5%活性炭)和生根培养基(1/2 MS+ 0.2 mg/L 6-BA+1.0 mg/L NAA+0.5%活性炭)进行离体培养,能成功获得幼苗。萝卜;大头菜;远缘杂交;胚抢救;离体培养萝卜(

    长江蔬菜 2011年8期2011-03-22

  • 头颈肿瘤放疗后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检测
    型c、e、f)和远缘链球菌(血清型 d、g)[1,2],尤其是血清型 c 变链菌检出率最高,可达80%。本研究拟从正常人群和头颈肿瘤放疗后患者中分离、鉴定变形链球菌,尤其是血清型c变链菌,分析血清型c变链菌与头颈肿瘤放疗后患者龋病发生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MSA培养基,MSBA培养基 ,TPY培养基,50%甘油TPY培养基,微量生化反应试剂,生化鉴定管,兔抗变链菌血清型c全菌血清。1.2 病例选择 年龄40~60岁受试者共20人,分为无龋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8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