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从文化象征的“大一统”到政治制度的“大统一”
    有种声音,认为郡县制的“大一统”体制是中国最好的治理体制,而所谓“政治科学回到历史”的说法,大多数学者也主要是追溯秦统一中国的历史(1)关于“大一统”的讨论,近代始于梁启超对“大一统”的评价,即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这里所指的就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历史,这也是第一次把中国政治置于“专制-民主“的框架之中来分析。随后,钱穆也是从秦开始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问题的。他在”大一统“的问题上却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民主”。钱穆最先把“大一统”区分为封建的“

    党政研究 2023年4期2024-01-08

  • 重温明清之际的地方自治学说*
    古代在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框架下所提的地方自治学说,特别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仍影响着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地方统治者世袭,至少要由本地人治理地方社会,而后者的实施则依赖流动性较高的普通官僚。支持封建制的理由包括:其可防范和化解中央政权的危机,减轻人民负担,本地统治者更加亲民等。支持郡县制的理由则包括:封建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外侮,使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等。民初以来,学界一般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地方自治设计意在限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9期2023-01-09

  • “分封”与“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自秦汉以来,是否分封诸侯,如何分封诸侯,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皇权的长治久安、君臣关系、公与私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等等,一直是困扰最高统治者的难题。一、血亲屏藩之悖谬先秦时期的社会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并以周代最为成熟和完善。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宗亲尽享封地之优渥和贵族特权,体现了“亲亲”之道;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31

  • 封建之义的解构与重构 ——以柳宗元和张载为中心
    度价值上论证了郡县制优于封建制,全面否定了封建制作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制度载体的意义,解构了封建之义。面对这一挑战,张载调整封建制的具体设计并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构了封建之义,有力地为封建制作了辩护。然而,目前学界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柳宗元的解构,对于张载之重建的研究远未充分,更未展开对这一解构和重构过程的考察。因此本文尝试侧重从张载的角度考察封建之义的解构与重构:首先,我们探讨柳宗元对经典中的封建之义的解构及其影响;其次,我们讨论张载如何回应柳氏的挑战以为封建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3

  • “变古”与“革俗”
    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最终,秦国通过“变古”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但秦始皇未能处理好“循俗”和“革俗”的矛盾,导致秦朝土崩瓦解。刘邦鉴于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即秦的郡县制和周的王国制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初的分封制逐渐威胁到中央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汉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土地给子弟,促成诸侯国封地不断裂变,汉朝完成了对分封制的彻底改革。据此可知,

    中外文摘 2022年11期2022-08-02

  •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制度之维
    制度 封建制 郡县制前辈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础,指出了儒家政治哲学鲜明的伦理政治特征,但也往往认为儒家政治哲学在制度性思考上存在缺憾,内圣有余,外王不足。①事实上,造成此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在于论者往往忽略体现儒家政治哲学制度性特征的封建郡县之辨。② 封建郡县之辨是关乎政治制度选择的关键论题,不仅柳宗元、张载、顧炎武等人直接讨论了这一议题,事实上荀子、程颐、王国维等人的制度论也间接讨论了封建郡县之辩。哲学家们之所以积极穷究封建郡县之辨,是因为其

    人文杂志 2022年4期2022-05-19

  •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制度之维 ——以封建郡县之辨为中心
    的相似性而批评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焕发了封建郡县之辨的现代政治价值。但晚清民初思想家无论新旧,大都因应政治形势,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审视封建郡县之辨,得其外而遗其内。或许受康德政治哲学的影响,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则深入其内,从道德共同体的角度为封建作辩护,进一步打开了封建郡县之辨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向度。民国以降对封建郡县之辨的诠释和重构在接续康梁和王国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总而言之,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其一,社会史乃至社会哲学研究进路。其中以继承费孝通双

    人文杂志 2022年4期2022-05-19

  • 秦并蜀初期蜀地建置探究
    在何时开始推行郡县制。但由于可供参考的史料并不丰富且存在史书记载混乱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出现多种看法。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认为:“惟灭蜀后守相并置则可定。”[2](P130)罗开玉先生在《四川通史》中指出:“这三十年是郡国并行还是只行封国而未置郡县?我认为还缺乏郡国并行的史料,‘国’有证,而‘郡’无据。”[3](P8)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中提到蜀郡“原为蜀国地。公元前285年秦在此设郡”。[4](P105)蒲孝荣先生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唐代文儒柳宗元
    是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的优劣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他看来,天子分封制度的产生,“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制有着种种严重弊端,而郡县制恰能克服分封制的弊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乃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种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的见解丰富而深刻,其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他首先明确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认为“天”并没有人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10期2022-03-15

  • 以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为例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审题可知,该题分为3个小题,第(1)题和第(2)题又都含两个问题。第(1)题要求同学们不仅指出“变”与“不变”,而且要分析原因。第(2)题要求同学们指出“其专在下”“其专在上”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主张。第(3)题要求同学们说明郡县制为什么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仔细阅读材料,把握解题的关键解题时,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很关键。要想找到解题思路,需要认真阅读材料。还以上面例题为例,解答第(1)题时,应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6期2021-11-28

  • 秦汉时期历史重难点突破
    秦朝大规模推广郡县制的原因1.政治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郡县制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政治基础。2.思想方面的原因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制本身就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疆域方面的原因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秦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4.文化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三、两汉特殊的世族庄园经济(1)由战国到秦,再由秦入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

    中学政史地 2021年32期2021-11-24

  •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理有关分封制、郡县制的知识为例,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分析两种制度,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种制度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分封制萌芽于夏朝(有历史学者认为,分封制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盛行于西周时期;郡县制则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推行于秦朝;基础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分封制的实行还是郡县制的推行,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8期2021-11-12

  • 以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为例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审题可知,该题分为3个小题,第(1)题和第(2)题又都含两个问题。第(1)题要求同学们不仅指出“变”与“不变”,而且要分析原因。第(2)题要求同学们指出“其专在下”“其专在上”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主张。第(3)题要求同学们说明郡县制为什么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仔细阅读材料,把握解题的关键解题时,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很关键。要想找到解题思路,需要认真阅读材料。还以上面例题为例,解答第(1)题时,应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年9期2021-10-27

  • 楚国封君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楚国;封君制;郡县制 楚国封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前后经历了近两百多年。史料记载楚国封君制最早发端于鲁哀公十八年,至楚灭亡之时。通过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对楚国封君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进行探究。一、楚国封君制度形成的背景 结合文献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楚国封君制的形成有三大原因:一是周朝分封制的影响;二是兼并战争的需要;三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一)周朝分封制度的影响 对于楚国封君制的形成,刘泽华学者论说了封君制与以往分封制的关系,认为“封君制

    客联 2021年3期2021-09-10

  • 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精神文明  郡县制  器物文明【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中华文明包容、开放与重视有机性的思想倾向中华文明經典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精神内涵的一体多元,有体有用、有道有器有技的严密系统性与可容受性(即开放性)。“六经”系统里,《诗》《乐》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审美情感的重视,《书》则表现为对人类政治史上得失成败的大事及其原因的关注,体现了政治理性与历史理性的高度结合。《春秋》及后来的“三传”,主要是在尊重政治上王道原则的前提下讨论各种实际政治

    人民论坛 2021年11期2021-05-17

  • 秦汉时期历史重难点突破
    秦朝大规模推广郡县制的原因1.政治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郡县制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政治基础。2.思想方面的原因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制本身就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疆域方面的原因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秦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4.文化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三、两汉特殊的世族庄园经济(1)由战国到秦,再由秦人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年11期2021-01-16

  •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传统及其转型
    成的复合体系:郡县制的传统、公共政府的传统和党的组织传统。党的组织传统对于郡县制传统的旧弊病和全球竞争带来的新任务给予了最有效的回应,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从而为乡村的治理振兴带来了希望。当前,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结构正在发生从郡县制传统为“体”向党的组织传统为“体”的体系之变。乡村的治理振兴必须进一步发扬党的组织传统,更好地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治理优势。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传统;党的组织传统;郡县制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

    社会科学 2020年9期2020-09-22

  • 关于郡国并行制的浅谈
    摘要:封国制和郡县制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秦汉时期为甚,本文从封国制与郡县制实行的争议入手,以及秦汉时期所实行的两种制度互相存在的背景、兴起的深层次原因,其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封国制;郡县制;并行;影响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057-021封国制与郡县制实行的争议关于封国制度起于西周,西周为强化与诸侯之间的联系和控制以宗法制为基准进行了分封,因此在血缘疏离的情况下,此制度便会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8期2020-02-22

  • 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
    、监”,确立了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和地方国家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政体。郡县制全面推行之后,与之相对的分封制却并没有因秦始皇统一六国而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坚持分封制的思想和舆论依然广泛存在,分封制甚而在秦汉之际和西汉初年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复辟。在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对统一的中央集权皇帝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纠葛作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制,分封制和郡县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都广泛存在

    阴山学刊 2020年2期2020-02-20

  • 柳宗元政治思想之郡县制优越性
    优越性,论证了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反驳了废除郡县的言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影响深远。关键词:柳宗元;封建论;郡县制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一生著作颇丰,大众最熟悉的莫过于脍炙人口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发人深省的“苛政猛于虎也”。其实,柳宗元的《封建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与分封制进行对比,分析分封制被替代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郡县制的优越性。1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2020-02-14

  • 古代散文写作艺术赏析举隅
    鼓吹分封制优于郡县制。热心政治、才华横溢的柳宗元,挥动如椽大笔,写下《封建论》一文,纵论古今,针砭时弊,拨乱反正。1.开门见山,高屋建瓴。文章开篇目光高远,并不拘泥于作者所处的朝代,而是放眼到天地之初的上古时代,提出论点:“封建,非圣人意”(实行分封制,不是圣人的本意)。这样的开端,立意深刻,富于雄辩,是优秀议论文开头的典型代表。它让读者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跟随作者一起进行深度思考。2.论据典型,真实可靠。作者在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时候,较为谨慎,他舍弃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7期2020-01-01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3.思想文化方面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实力膨胀,威胁稳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在思想文化方面,从“百家争鸣”局面变为“思想专制”局面。二、重难点解析比较异同是历史试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意运用比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9年10期2019-11-29

  • 《国史大纲》中的中国封建论
    、封建本质以及郡县制的推行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国史大纲》中的中国封建论。关键词:封建制度;封建本质;井田制;郡县制中文古义的“封建”是周朝时期“封邦建国”之义。《国史大纲》中的封建制从西周创兴至秦大一统政府建立而瓦解。书中分别从政治需要,政治组织,军事占领,土地占有等方面介绍封建制度的兴衰。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诠释《国史大纲》中的封建论。一、封建年限断代:西周-秦《国史大纲》中封建制度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落,继而在秦大一统后瓦解。按照封建年限的断代划

    兰台内外 2019年5期2019-09-10

  • 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
    ,比如秦王朝的郡县制、汉武帝的推恩令、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内容,越是令学生费解的概念,老师放置的精力就越大。于是,重大历史现象能够解释到位,而不少零碎的历史概念一带而过,要么是不予解释。这样的处理自然可以理解,毕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把所有历史现象解释得头头是道。但问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铺垫,使得重大历史概念之间产生了断裂感;与其说历史课叙述的是历史,不如说是解释得当但已片段化的若干历史现象。即便老师精心地过渡,用人物线索或其他方式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4期2019-09-10

  • 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  郡县制传统中国国家能力之强弱,是影响中华文明存续的重要因素。凡言历史上的强盛期,常以秦汉相举。倘若从制度层面探索其国家能力,编户齐民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在施行郡县制的地区,无论是赋税征收,还是兵员征发,均是以编户齐民制为前提。国家能否掌握相当数量的编户齐民,将影响国家力量的强弱,因而国家施政以维系小农的再生产为基本目标。中唐以后,历代虽有诸多制度改创,但制度精神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国家-编户齐民”关系是传统中国国家构造中最基本

    文化纵横 2019年2期2019-05-13

  • 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
    度的新变革,“郡县制”由此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一直沿用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郡县制作为国家的一种治理制度,其内容非常丰富,决不是在地方上设置一些郡和县那么简单。在郡县制下,国家从行政上管理郡,郡管理县,郡县的长官由国家任命。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官员不能世袭,而由国家“择优选拔”,从而形成了一个技术型官僚系统,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力量,较之以往的世袭贵族具有很大的先进性。由于农业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并不复杂,所以中央层面设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

    中国发展观察 2019年22期2019-01-26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秦汉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3.思想文化方面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实力膨胀,威胁稳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在思想文化方面,从“百家争鸣”局面变为“思想专制”局面。二、重难点解析比较异同是历史试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意运用比

    中学政史地 2019年29期2019-01-11

  • 秦帝国——短命王朝的历史功绩
    响。【关键词】郡县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统治一、王朝起源说起秦朝,不得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秦始皇嬴政。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裂土封王。秦国作为七国之中唯一一个起源西北,远离中原的诸侯国,在经历了三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及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一跃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在大力推行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治军事政策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2018-05-14

  • 阅读古代论述类散文的五个步骤
    二段剖析了采用郡县制的秦朝灭亡的原因,强调秦朝是第一个采用郡县制的朝代,郡县制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C.第三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封建制(即分封制)和郡邑制(即郡县制)相比,进一步论证郡县制的进步性。D.第四段,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封建制的严重弊端,表明自己坚决拥护唐代实行秦以来的郡县制,即中央集权制。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2)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责任编校/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18年3期2018-04-14

  • 封建论
    定封建制,肯定郡县制。《封建论》首先指出封建制度的设立“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后指出封建制的弊端;接着又从正面维护了郡县制设置的正确性,如实行郡县制的秦朝“不数载而天下大坏”的原因是“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朝“郡国居半”“有叛国而无叛郡”,唐设州邑而桀猾时起,“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随后柳宗元依次抨击了三种维护封建制的世俗观点:封建者比守宰者在治理方面更用心,“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最后,柳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7年6期2018-02-05

  • 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历史必然性探讨
    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1]秦并天下尽废封建而行郡县,把中央集权制的功能发挥到空前程度,强大无比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未能千代万世地传下来,反而十多年便土崩瓦解。两千年来,秦亡于制还是亡于政的论争历久不衰,但几乎都以为秦亡于政,与当时推进的进步的郡县制是无关的。笔者以为秦之速亡在于政与制二者并失,人为地强硬地不顾当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2-01

  • 谁说刘项不读书
    则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要言之,项羽所期待的新型国家,乃是封建制与郡县制的结合体——这一政治创意,为刘邦建汉之时,直接抄袭。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针对长达千年的封建与郡县之争,试图折中、兼容,取二者之所长,以郡县制为主体,封建制为补充,名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项羽的思路,以及此后刘邦的思路,则以封建制为主体,郡县制为补充,这可叫“寓郡县之意于封建之中”。姑且不论其成败,能有这般创见,足以证明项羽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再说刘邦。他的读书经历,《史

    特别文摘 2017年23期2018-01-23

  • 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置上的规范化。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集中以及国家权力对地方的强有力控制。现代民主政治背景下,国家权力进一步深入社会基层,现代意义上的政党通过严密的政党组织网络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治理。在此过程中,国家权力在纵向上的配置更加严密,社会治理也更加有效。一、引言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追求的状态。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状况之下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国家宏观的制度层面来看,不同的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求知导刊 2017年24期2018-01-03

  •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郡县制
    国政治传统中的郡县制》。郡县制是历史研究中的老话题,但李磊的文章,从治理的视角,另辟蹊径地将郡县制的缘起置于商周政治发展实践的考量之中,论述了作为治理方式与政治制度的郡县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沿革。这种独特的历史政治学的研究,为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郡县制提供了启发,也丰富了中国政治研究的内容。商周政治传统中郡县制的起源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焚书坑儒”。焚书之举的缘由,则是因一场有关地方行政制度的辩论而引发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

    文化纵横 2017年5期2017-11-06

  • 运用史料教学核心概念的价值与策略
    学习能力。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我们以郡县制为例谈谈史料教学的策略:第一,充满历史情境性,彰显历史味。传统课堂教学偏重非情境化、普适性与抽象性,注重传授概括性的知识,历史的去情境化,去事实性,导致历史教学索然寡味,以致出现学生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怪病。历史教学应注重设置历史情境,因为“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⑤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2期2017-04-25

  •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 ——以特殊政区为中心
    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即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以及地方行台等。北朝后期(大致始于北魏孝文帝朝),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化,统一进程的加速,反映在政区上则是特殊政区的普遍退出,郡县制政区的全面回归,这正是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大势所趋。十六国北朝; 政区演变; 特殊政区一、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总体趋势自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巴賨李雄在四川、匈奴刘渊在山西相继建立政权,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7

  • 郡县中国与当代国家治理
    曹锦清笔谈:郡县制传统与当代中国治理郡县中国与当代国家治理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郡县制传统与当代中国治理”这个主题,我简要谈以下几点思考:第一,郡县制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治理。第一个核心词我认为是“传统”。何为“传统”?历史上发生过,且经过近代百年革命政党的批判否定仍然传到当代的,即为“传统”。这些制度只是“名”发生了变化而“实”没有变,是为“传统”。凡历史上发生又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消逝的制度、习俗、观点还有其他等等,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5

  • 郡县制国家的强大与脆弱 ——中国古代学者的观点
    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强大与脆弱 ——中国古代学者的观点曹正汉(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有一个特点: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和天下大乱。所以,中国历史既有王朝循环,同时,也有治乱循环(Yang,1954;Usher,1989)。不过,受“天命观”的影响,古代学者似乎对王朝循环不太在意,因为“天命无常,唯德是依”,天命转移终将带来政权转移和王朝更替。但是,为什么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一问题更能引起古代学者的深思,因为这一问题是对“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5

  • 研究郡县制需要重视的三大制度性背景和原则
    唐亚林研究郡县制需要重视的三大制度性背景和原则唐亚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研究郡县制问题,我认为要重视相互关联的三大制度性背景和原则。一是央地关系背景与坚持利害相一致原则。宋亚平(2017)强调要释放“县”的功能,就是要给“县”松绑,要把“县”做大做强。有人曾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归功于“县”成为“厂商”的角色,其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话:郡县治,天下安。“县治”,自古以来就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居承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5

  • 郡县制传统的当代意义再阐释*
    李 宽郡县制传统的当代意义再阐释*李 宽(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博士)郡县制自秦朝实行以来,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郡县制的核心要素在于中央集权、文官制度、乡土自治和行政区划。两千多年来,郡县制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所具有的内涵却被传承了下来,成为了稳定性的制度。形成于传统农业社会、主要适用于中原地区的郡县制,对静态社会的治理卓有成效,对它的理解主要是在保持稳定方面。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社会流动性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5

  • 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源这项政策就是郡县制,在秦朝统一前就有一定的历史了。郡和县都是古代的行政单位,郡在县之上、县受郡管理是一般常识,但最早却不是这样的。《说文解字》记载:“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这段话说明了两点:一是至少在周朝的时候设立郡和县就已经成为制度;二是县在郡之上,郡受县的管理。但考察先秦史料,在春秋之前并没有关于县、郡作为行政单位的任何记载。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在位时灭掉了商朝国王武丁后裔所建立的权国,将其改为县,史

    中国发展观察 2017年1期2017-01-11

  • Uncoupling protein 2 in the glial response to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neuroprotection
    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is Highly RegulatedIn order to exploit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UCP2 in glia or any other cell type, we must understand t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6年8期2016-12-01

  •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键词:分封制;郡县制;股权结构;反向收购;事业合伙人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02大型企业从管理控制角度讲,与国家治理类似,都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间谋求动态平衡,“分封制”对应于企业就是集团化结构,“郡县制”对应于企业就是部门制管理。从历史上看,以周代为例,采用“分封制”的王朝,持续时间往往较长,但中央权威相对较弱,其原因在于“分封制”条件下,“诸侯”在承认“天子”为共主并定期缴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期2016-10-27

  • 秦汉郡县制浅析
    ◇本刊述评秦汉郡县制浅析●张 锐秦汉是我国郡县制国家全面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区域内建立起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大一统国家,源于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全面分析其形成和确立过程,对于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和行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郡县制的形成春秋时期,秦、齐、晋、楚等国依靠军事实力兼并周边小国,逐步壮大。对于新占领地区,列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沿用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将之分封给贵族卿士或有功之臣;另一种是设置国君直辖的郡县,国君派随时可以撤换的官吏

    中国机构编制 2016年7期2016-08-30

  •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键词:分封制;郡县制;股权结构;反向收购;事业合伙人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大型企业从管理控制角度讲,与国家治理类似,都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间谋求动态平衡,“分封制”对应于企业就是集团化结构,“郡县制”对应于企业就是部门制管理。从历史上看,以周代为例,采用“分封制”的王朝,持续时间往往较长,但中央权威相对较弱,其原因在于“分封制”条件下,“诸侯”在承认“天子”为共主并定期缴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9期2016-05-24

  • 郡县制与现行县制
    同学们对秦朝的郡县制及其发展,以及它与中国现行县制的关系疑问很多,教材中也没有相关的解释,现简单介绍如下。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终于导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四起,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而这些都是分封制的弊端带来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2016-05-14

  • 政治制度史教学应关注其演进历程——以“郡县制的建立”为例
    历程 ——以“郡县制的建立”为例沈克学(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 215300)政治制度史的教学重点在于制度的演进.对于郡县制而言,县初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设于新兼并的地区,后为他国效仿.而郡的出现较晚,且初时二者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但同样多具军事功能.秦统一后,决定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在于:一是进行有效治理,巩固国家统一;二是促进文化认同,遏制分裂势力;三是借助官僚体制,完善地方管理.郡县制的建立,既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更是当时的现实要求.政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4期2016-03-05

  • 浅析两汉社会与后土祭祀
    键地位。汉朝时郡县制的成熟、社会生产的恢复、儒教思想地位的确立影响着两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后土祭祀作为国家进行文化控制的手段,也随着两汉社会的发展而变迁。关键词:两汉社会;郡县制;儒家;祭祀改革;后土祭祀本文主要讨论两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对后土祭祀的影响。汉朝开始于公元前202年,在汉朝建国的时候,因为打了多年的仗,天下残破,民不聊生,急需恢复生产,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以黄老之道治理国家,推行无为而治。刘邦继承了秦朝的祭祀传统,秦朝的祭祀最主

    卷宗 2015年5期2015-06-10

  • 郡县制城镇体系形成及国家控制的强化
    秦汉以来实行的郡县制对后世城镇体系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城镇体系的形成也反过来影响着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一、权力再分配:从“建诸侯”到“置守宰”中国特定的社会结构造就了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成了周秦之际的国家行政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恰是这一冲突促使统治集团内部不断进行着权力的再分配,以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来维护王朝的统治。周秦之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拐点,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国家政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内部权力分配也发生着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2014-12-02

  • 浅论吐鲁番郡王统治下维吾尔族的经济情况
    在新疆建省后,郡县制度逐步扩大到吐鲁番盆地。结果,吐鲁番地区成为扎萨克制度消失最早的地区。[关键词]吐鲁番;扎萨克制度;郡县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清朝统一天山南北战争的结束,清朝政府统治西域的地位最终确立。清朝开始了对吐鲁番地区的全面治理。其主要设施集中表现在设官、驻军、建城、征税等方面。在吐鲁番地区,清朝实行了两种治理方式:一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员,对所属军民进行治理的郡县制,二是由额敏和卓及其家族对所属维吾尔族的治理,史称为“扎萨克制度”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2014-11-11

  • 郡县制与现代城市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市。藉此回顾了郡县制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留下的深刻痕迹,并剖析现行的城市设置标准与体系,从而就行政体制的改革方向进行讨论,并提出可能的改革途径。关键词: 郡县制城市体系结构 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一、郡县制的概念与历史源流1.1郡县制的概念郡县制是以郡统治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成于战国,盛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体系上的体现,是分封制瓦解后,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1.2郡县制的历史沿革春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2014-09-24

  • “等级森严”是误读古代中国
    度的形成,以及郡县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化导致人员流动和土地流转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前后开始,中国社会由于内部频繁的战争而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土地私有化为基础的平民运动,这场平民运动最终导致井田制和传统血缘等级制的崩溃。从社会结构上看,井田制是西周封建制的基础,每一级分封的诸侯都以授封的土地为爵位和经济收益的基础。要维系这种层层分封的等级制度,土地一定不能够进入市场买卖,因为一旦土地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各级拥有采邑的诸侯必定在市场中分化,最后一些贵族将会失去

    公务员文萃 2014年4期2014-05-24

  • 秦汉以来儒家地方行政思想的考察
    观点者主张实行郡县制与乡里制,儒家人物内部围绕此问题也产生了争论,见仁见智,但基本上是主张实行封建制或半封建制的。以往,在极左的社会与思想背景之下该问题一直是一史学禁区,没有人敢去进行系统探讨。实际上,该问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而且,其中所暗含的地方自治因素,以及地方自治权利主体的讲究,等等,如果进行创造性的扬弃与转换的话,对于我们当今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还具有极为有益的启示意义。下面,我们就主要分为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三个部分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经典论断的评析与认同——柳宗元《封建论》的接受与再接受
    题,即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得失优劣,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堪称时评。首先,柳文针对“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1](P447)的论点,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盖非不欲去也,势不可也”。然后,从社会下层到上层社会,又从社会上层再到社会下层,从不同的层面,多方论证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柳文列举周王朝分封王侯,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后来造成战国七雄混战争霸的局面,最终导致周朝的衰落,乃至灭亡。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4期2011-08-15

  • 李斯“回忆”秦始皇
    封制的,有赞成郡县制的。最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除了坚持郡县制外,还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焚书活动,除了医药、卜筮、农林方面的书,其余的一概烧光了,保证了思想统一,政令畅通。李斯写道:“天下的父母没有不为儿子着想的,秦始皇是尊贵的皇帝,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有作为一个父亲的情感。从父子情出发,他自然希望将儿子们一个个封为王。但为了国家能长治久安,为了社会能和谐发展,为了人民能安居乐业,他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放弃了分封制,实现郡县制。”李斯还说,“现在回想

    杂文选刊 2011年2期2011-05-14

  • 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一、分封制和郡县制在中国古代的演进概况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从根本上来说只实行了两种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和郡县制。所谓分封制就是君主分封国土给王室和功臣,而且可以世袭,受封者在封地内享有统治权。据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①朝廷派内史对其监控,这是实封。另外一种是不给封土,只封给贵族封号、俸禄和特权,这是虚封。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始创,②由中央把国土分成郡和县,任命郡守和县令去治理,而且有任期不世袭,当然郡县只是一种通称,在发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2011-03-20

  • 告别郡县制
    的一个概念,“郡县制”。近年来,我越来越强烈地觉得,用古典中国的概念,其实可以恰当地描述我们在中国所看到的政治现象。当我们要概括当代中国的政体结构是什么时,也许,“郡县制”仍然是最合适的术语。郡县制的核心特征就是自上而下的授权和控制,整个权力系统的运作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括中央政府在内,县以上各级政府都不直接执行法律,它们都是监督性政府,所谓“管官之官”。只有到县一级政府才是真正管理民众或者说服务民众的政府,古人所谓“亲民之官”,县

    文化纵横 2009年6期2009-08-27

  • 贵州的第一条官修之路
    地区纳入了推行郡县制的范围,二是他决定并修建了由今川南经黔西北至滇西的“五尺道”。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是秦始皇完成统一事业后的重大举措。而他在推行郡县制时,并没有让贵州成为例外,这一_点是有许多史事可以佐证的。《史记·西南夷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秦时,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先通路,然后设置郡县,再任命官吏进行统治。这便是秦始皇的安排。在崇山峻岭的云贵高原修建官道,是秦始皇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贵州历史上的封闭是由区位和自然地貌导致的,由不得自己选择

    当代贵州 2009年9期2009-07-17

  •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代替分权体制,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分封制;郡县制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104-03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2009-06-29

  • 浅析楚亡汉兴的行政区划原因
    区划,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制[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77—04只有研究的多角度、全方位才能更好地揭示楚亡汉兴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分析探讨楚亡汉兴的原因。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行政区划是一个动态的国家管理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将领土划分成不同层次结构的区域,这一划分的过程即是行政区划。秦朝以前的行政区划制度主要是分封制。所谓分封制是在地方上采用“封邦建国”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9期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