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 浅析《赵氏孤儿》中的戏剧冲突
    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更是以精彩绝伦的叙事艺术、跌宕起伏的剧情及激烈的戏剧冲突而闻名中外。著名戏剧理论家约翰·霍华德·劳逊(John Howard Lawson)曾在其著作《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提出“冲突律”的概念,即“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次戏剧性冲突必需是一次社会性冲突。”“戏剧性冲突也是以自觉意志的运用为根据的。[1]”在《赵氏孤儿》中,作者纪君祥便运用巧妙的戏剧冲突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整部剧增添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悲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5期2023-10-23

  • 中国原创歌剧《赵氏孤儿》的音乐创作特点
    34000《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经典悲剧故事为背景的大型原创歌剧。该剧撷取中西音乐元素之精华,采用合唱、重唱、独唱、对唱等多元艺术形式,将西方交响乐、中国民间音乐、西方歌剧、中国戏曲等融为一炉,演绎成一部誉满中外的“黄钟大吕”。该剧是一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经典原创歌剧,其成功之处应奉为圭臬,深入探索,以为借鉴,由此深化对歌剧《赵氏孤儿》的认识,为之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1 音乐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完美融合,升华了歌剧效果《赵氏孤儿》作曲家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8期2023-10-08

  • 芬顿救了“赵氏孤儿” ——论詹姆斯·芬顿版《赵氏孤儿》中个人意志的回归
    ■王文祥《赵氏孤儿》是我国元杂剧中被改编次数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早在1731 年年底它便被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并且于1735年被收录到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中,其在海外的改编量、传播度以及影响力也是中国其他戏曲剧本所难以比拟的。但在众多西方改编本当中,詹姆斯·芬顿创作的版本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赵氏孤儿》这一传唱数千年的故事作出了全新的诠释,那就是他回归到了个人意志或者说是人性本身的母题当中。在芬顿版《赵氏孤儿》两个部分的开头,作者先后加了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2023-09-19

  • 悲剧主题的变异
    【摘要】以“赵氏孤儿”为母题改编的艺术作品及形式不胜枚举。其中京剧、话剧、电影这三种分属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艺术形式都重新演绎了此故事,且主题与价值观念也因时代及创作的变化各有差异。本文选取京剧、话剧、电影三个版本改编的“赵氏孤儿”故事,从改编后的人物设定、剧情安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掘其主题和价值观的变异。京剧版改编时间较早,呈现出的“忠义”精神符合传统伦理价值观;话剧版改编于21世纪之初,在政治权谋主题之下体现了对人的关照;电影版改编时间最晚,人物与剧情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2023-09-19

  • 不同主题下程婴人物形象的演变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在各个艺术领域进行不断的改编,一直都保有鲜活的生命力。王雁改编的京剧版《赵氏孤儿》受秦腔和时代的影响,在故事中建构出新的意识形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渊源,“爱民”思想超越了“忠君”思想,程婴成为突出的正面人物的代表,具有脸谱化的艺术特征。电影则对传统的忠义价值进行解构,将程婴塑造成处心积虑的个人复仇者,迎合了新世纪滥觞的利己主义。音乐剧的主题则抛开复仇,转向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征,程婴只是一个爱子的父亲,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2023-08-24

  • “中国孤儿”故事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传播 ——以《赵氏孤儿》的改编为核心
    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占有重要地位。该剧以歌颂“忠义”精神为核心,讲述春秋时晋国大将军屠岸贾陷害驸马赵盾,将其满门杀害,只有公主刚刚生下的男婴被草泽医生程婴救走。面对奸臣的追捕,程婴不惜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下赵氏孤儿,并眼睁睁看着屠岸贾将其杀害,而武士韩厥、义士公孙杵臼也先后献出了生命。20年后,长大的孤儿终于平反冤狱,杀死奸臣,为全家报了仇。1735年,耶稣会在巴黎出版了四卷本巨著《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géographique,hi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8-08

  • 论《八义记》文本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赵氏孤儿;《八义记》;陌生化【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21—03相对于一些经典的传奇,《八义记》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版本考证、比较研究、作品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在探讨《八义记》艺术价值时,多是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比较传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有结合西方文艺理论对《八义记》进行审视的成果。隨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文艺理论逐渐被国内学者认识,如陌生化理论。古代戏曲作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2023-07-12

  • 《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复仇母题比较
    山伯爵》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文学中复仇母题的代表作品。本文在梳理中西方复仇情结的基础之上,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探究中西复仇母题书写中存在的差异。关键词:《基督山伯爵》 《赵氏孤儿》 复仇母题 比较研究“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根源于原始人类以暴抗暴的正义性,同时复仇又是以超常态的、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①人类的复仇情感根植于种族集体无意识之中,起源于人类初民时期的部落恩怨,由于部落时代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制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7-10

  • 从剧本创作的悲剧美学之源看越剧《赵氏孤儿》的“壮烈与崇高”
    作品,越剧《赵氏孤儿》以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为蓝本创作,以悲剧为本(剧本)、越剧为体(载体)、美学为形(形态),讲述一个至情至性、大仁大义的悲壮故事,引领我们走进壮烈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关键词:《赵氏孤儿》 悲剧美学崇高悲剧作品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体裁;广义的,是指所有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在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作品中,其中元杂剧就占了四部,在我国悲剧文学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越剧作为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具有较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2023-06-30

  • 三版《赵氏孤儿》悲剧形式比较研究
    主演的京剧《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的同名电影,以及林兆华导演的同名话剧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版《赵氏孤儿》的不同悲剧形式。从人物角色价值观念、屠赵斗争逻辑基础、传者与受者差异三个方面,深度思考三个版本思想立意的差别,从而解剖出三个版本结尾悲剧形式不同的原因。关键词:悲剧形式  价值观念  传者  受者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157-04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我国悲剧作品典型,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元素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2023-06-21

  • 从马若瑟《赵氏孤儿》译本看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
    年,元杂剧《赵氏孤儿》却被法国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Henri-Marie de Prémare,1666 —1736)以“删曲留白”的方式介绍给西方,其后几十年间在法、英、意、德、俄等多国引发了评介、转译、改写、搬演的热潮,谱写了一曲“中学西传”的华彩乐章。目前翻译界关于马若瑟译本主要有两种评价:语言学派指责马若瑟“删曲留白”背离了翻译原则,严重扭曲了原作主题和美学风格;文化学派则认为删节原文是适应目标文化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的必然选择,作出这种调整

    国际汉学 2023年3期2023-06-07

  • 传统·现代·世俗 ——三版《赵氏孤儿》的比较研究
    作出历史剧《赵氏孤儿》,该版本情节更加完整,所以基本确定“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为: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陷害,惨遭灭门,孤儿长大后为家族报仇雪恨。满足这一条件的还有京剧、话剧、电影、音乐剧、舞台剧版本,皆以“复仇”展开故事叙述,但在复仇面前做何种选择成为研究不同版本主题意蕴的关键。本文选取京剧、话剧、电影三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每个时期作品改编的内容与特点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笔者将三个版本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2023-05-18

  • 赵氏孤儿》的故事,到底是谁在“肇事”?
    戏剧里的“赵氏孤儿”元杂剧里有一出著名的戏曲《赵氏孤儿大报仇》,剧名里的“孤儿”“大报仇”,就点明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一波三折。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反派人物叫屠岸贾。一开场,他就当起了旁白:现在的晋国,除了领导晋灵公,还有文武两个主角,文的叫赵盾,武的就是他屠岸贾。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哪怕一文一武。他俩很不对付,而作为反派的屠岸贾很想先下手为强,消灭敌对的赵家人。经过长期精密的谋划,某天,这个心愿终于达成了。赵氏全员悲剧,300多口人都被屠岸贾等恶势力集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3期2023-05-10

  • 从《赵氏孤儿》和《伊利亚特》看中西方悲剧观的不同
    代传统杂剧《赵氏孤儿》以及西方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中西方悲剧的异同。《赵氏孤儿》是元代杂剧家纪君祥创作的五折杂剧。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赵家门客程婴为了救出刚刚出生的赵氏婴儿赵武,不惜用自己的孩子生命交换,并且将赵武抚养长大。长大后的赵武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亲手杀死屠岸贾为全家报仇的故事。《伊利亚特》则相传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期间,由盲诗人荷马所著。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

    环球首映 2022年3期2023-01-05

  • 以史为鉴:《赵氏孤儿》有效“走”进欧洲原因探析
    期间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成功译介,更是将此股“中国热”逐步推向了高潮,欧洲人由此认识了一个“幅员辽阔、治理良好、历久弥新”[1]的中国。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当前,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攻坚期,分析18 世纪《赵氏孤儿》在欧洲成功传播的深层动因确有必要,既可回答有关学者对该剧域外传播的系列追问[2],也可为突破当前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瓶颈提供一些参考。一 《赵氏孤儿》“走”出国门路线图《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3

  • 论《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跨文化传播
    剧之一的 《赵氏孤儿》,以春秋时晋国的一段历史为背景。 元人纪君祥从 《左传》《史记》等史籍取材,对历代流传的程婴保存赵孤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创作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 18 世纪 30 年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传教士马约瑟翻译为法文后迅速在欧洲传播,众多批评家对其进行研究, 戏剧作家对其进行再创作。 英国人威廉·哈切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及英国剧作家默菲都曾改编《赵氏孤儿》,此外还有歌剧、小说等多种形式的改编作品。《赵氏孤儿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1

  • 赵氏故事之表异 ——浅析田沁鑫和林兆华两版《赵氏孤儿》艺术差异
    0387)《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少见的悲剧杰作,王国维将其与《窦娥冤》并称为“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赵氏,自《史记》记载以来便时常被人们所提及,其故事广为流传,广加修造。元杂剧为先,以贴合历史为主旨,构建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的五折一楔子完整剧目,后世又加以补充使其更富文学化,纷纷改编出各类风格不一的话剧。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林兆华先生和田沁鑫女士的同名话剧,《赵氏孤儿》。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大放异彩之处。两话剧虽框架皆由同一故事而来,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2022-11-13

  • 论音乐剧《赵氏孤儿》的现代化改编与呈现
    5)音乐剧《赵氏孤儿》于2021 年5 月27 日在上海首演,而后历经了十几个城市的巡演,均收获了亮眼的票房成绩和如潮的好评。本剧是由上海著名戏剧导演徐俊指导,改编自詹姆斯·芬顿的话剧剧本,以音乐剧的形式诠释“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这一主题,展现了东方故事中的西方哲学思辨,同时也实现了在经典悲剧中再造经典的目的。可以说音乐剧版的《赵氏孤儿》是在现代思维的影响下而呈现的现代化故事,不论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设计还是剧情的设置都与其他《赵氏孤儿》版本不尽相同,

    戏剧之家 2022年15期2022-11-12

  • 18世纪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跨文化视野下的陈受颐《赵氏孤儿》西译考证研究
    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1929年12月,陈受颐在《岭南学报》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主要内容是研究18世纪中国著名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在欧洲的译介情况及其批评与仿作情况。文章内容涉及18世纪欧洲汉学研究概况,在这些确凿的史实背后,我们可以从西方学者的中国题材作品之中,一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一)18世纪的欧洲汉学概况在《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一文的引言中,陈受颐对《赵氏孤儿》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了分析,主

    今古文创 2022年25期2022-11-01

  • 明代的“赵氏孤儿”* ——方孝孺后人在常州
    如同春秋时“赵氏孤儿”一样感天动地。一、方孝孺是何许人也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世居宁海缑城里,台州府宁海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乡间度过了童年。明朝卢演在《方正学先生年谱》中写道:“六岁能写诗,九岁能记五经,十岁日读书盈寸,十一岁读书专心致志,日座一室不出门庭……十三岁善属诗。”乡人称之为“小韩愈”。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年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奉公守法,被写入《明史·循吏传》。方孝孺在《明史》中有传。父子俩都能够进入正史也是不容易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2022-08-05

  • 伏尔泰改写《赵氏孤儿
    来自中国的《赵氏孤儿》自然进入了他的视野并引起了他的注意。伏尔泰并没有拘泥于《赵氏孤儿》的马若瑟译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除了“搜孤”“救孤”这一基本故事框架模仿《赵氏孤儿》,其他如时间、情节、人物等设定,都根据法国自身情况作了改动,从而对这样一部原本以歌颂英雄人物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主旨的中国元杂剧进行了全面改写。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思想内容上肯定了儒家的思想,强调人类文明的力量,强调人的理性,并运用这些思想开启民众,为法国的社会变革作了思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38期2022-07-04

  • 中西方文学之悲剧精神比较研究
    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发现,中西方文学在悲剧精神方面呈现出四大要素:永恒正义、抗争行动、崇高人格、超越精神。然而,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在悲剧精神各要素的具体展开以及最终指向上却截然不同: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悲剧精神凸显出对中国传统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的自觉认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突出人的独立价值、理性立法以及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中西文学悲剧精神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二者分属于中西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西方戏剧理论视域下《赵氏孤儿》悲剧解读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0007〕“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与《国语》,而赵孤与公孙杵臼、程婴之间的故事实际出自《史记·赵世家》,[1]随后这一故事经过多次演绎发展,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是“赵氏孤儿”故事发展流变的重要一环。受近代西方学术思潮影响,学界谈及纪君祥《赵氏孤儿》,便认作是悲剧。然而,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悲剧”一词是舶来品,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悲剧”的明确定义。最早在清末民初,关于《赵氏孤儿》是否为悲剧的讨论才正式开始。在用“悲剧”理论审视《赵氏孤儿》这一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01

  • 浅析《〈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的 价值论
    摘要】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影响研究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梳理这篇论文的内容,讨论其论证方法、重要论点及行文特征等,阐述这篇论文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关键词】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影响研究;学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22-03范存忠(1903—1987)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早的比较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2022-02-26

  • 赵氏孤儿
    导演:陈凯歌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海清、鲍国安、张丰毅、赵文卓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广传媒影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北京二十一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10 年出品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前来

    电影故事 2021年4期2022-01-12

  • 从京剧到电影
    剧到电影;《赵氏孤儿》;当下接受《赵氏孤儿》是古典悲剧的典范。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讲述程婴舍子替换赵孤,赵孤长大后复仇成功,故事围绕孤儿为中心。联系纪君祥所处元代社会,“赵氏孤儿”其实是元朝统治之下汉民族情绪的绝好载体,孤儿不孤,是悲惨中怀抱希望,舍生取义,是酣畅淋漓的民族血性,由此成为传达我们民族精神的杰出古典悲剧。一、京剧:传承悲剧精神,宣扬忠义价值京剧中《八义图》《搜孤救孤》都搬演赵氏孤儿故事,不过最经典的还属建国后新编的《赵氏孤儿》。京剧《赵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2021-12-16

  • 浅析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认同感
    0093)《赵氏孤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口”的剧作之一,2010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许多学者对于文本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故事正义性的探讨以及“民族思想”“怀念宋室”等方面,本文尝试着以一种“视悲剧为力量”的同情眼光梳理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以一种微观的研究视角,考察还原故事的悲剧意蕴,借此以观察主人公形象变迁的历程,通过阐释人物背后的行动元,挖掘作品背后的悲剧意蕴。一、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陶冶情感悲剧是戏剧的重要风格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2021-12-15

  • 从“赵氏孤儿”谈历史规约性在戏剧中的折射
    [1]——“赵氏孤儿”及其相关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文献当中出现了明显的互斥,历史的真实在不同文化语境之中被构建。赵家被屠杀的原因在《左传》当中乃是“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2],而在《史记》当中却是“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3]。程婴救孤并将赵氏孤儿养大令其报仇的故事原型在《左传》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纯然否定了“赵氏孤儿”的真实性,到了《史记》当中却出现了程婴冒死救孤、公孙杵臼赴义、赵氏孤儿最终复仇的故事原型。“历史事实”在不同的文献

    民族艺林 2021年2期2021-12-06

  • 赵氏孤儿》忠义主题的演变
    津萌摘 要:赵氏孤儿的故事由真实的历史事件不断改编为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当代仍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元代纪君祥受反元复宋思想影响,在《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中建构起忠义的主题;电影《赵氏孤儿》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对传统的忠义价值观进行了解构,迎合了现代的“利己”思想;电视剧《赵氏孤儿案》面对时代精神和信仰的需要,从正面解读传统文化,重构了信义与仁善的价值,是古代戏剧在当下的一次有益探索。关键词:《赵氏孤儿》 忠义主题 戏曲 影视“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1期2021-11-30

  • 从《赵氏孤儿》演变来看它对后世的影响
    000)一、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一)《左传》中有关赵氏孤儿故事的记载在左传这篇文章中,详细描写了赵氏家族毁灭以及衰败的原因。故事的主要角色并不是赵武,所以只是一笔带过。根据左传这部书中的描述和记载,晋襄公八年离开人世间。赵盾考虑到太子年纪比较小,想让他的弟弟即位。然而他的遭到了朝中的不满。赵盾作为臣子,只好顺从大家的意见,同意让太子即位。太子就是晋灵公。所以,晋灵公上台后就对赵盾很是不满意。晋灵公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为此赵盾屡次进言晋灵公,希望他可以改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2021-11-29

  • 赵氏孤儿》戏曲影视作品改编研究
    率和范围,《赵氏孤儿》便是其中的代表。《赵氏孤儿》先从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再从戏曲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无论哪种改编版本都对国民思想教育具有深刻意义。一、《赵氏孤儿》戏曲与电影(一)元杂剧《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又叫《赵氏孤儿大报仇》,是纪君祥根据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故事改编的,全剧共五折一楔子,在传播过程中对海内外文学作品创作均有巨大影响。该剧主要人物为韩厥、公孙杵臼、程勃、程婴、屠岸贾、赵朔、公主,分别饰演正末、正末、正末、外、净、冲末、旦儿角色行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2021-11-14

  • 八音盒里的“现代心灵” ——评徐俊版音乐剧《赵氏孤儿
    古今东西,《赵氏孤儿》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搬演,除去话剧、戏曲、歌剧、影视剧的形式外,音乐剧成为“赵氏孤儿”的新寄主。徐俊导演版音乐剧《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剧)是一部跨文化改编的商业舞台佳作。该剧延用英国剧作家詹姆斯·芬顿编剧的文本,以音乐剧的形式激发了传统故事新的、鲜活的、昂扬着生命朝气的现代价值。流动的音乐声赋予了全剧一种灵动的美感,人物如同跳动的音符般获得了倾吐内心情绪的自由,热烈、奔放,流淌着浓浓的诗意。如果将整个演出想象成一个八音盒,赵氏孤儿

    剧影月报 2021年5期2021-11-14

  • 浅谈扮演荆州花鼓戏《赵氏孤儿》中程武的体会
    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久演不衰,数百年来,《赵氏孤儿》已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法国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一经上演,轰动西方。《赵氏孤儿》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西方人认识了中国的戏曲艺术。2000 年以来,全国刮起了《赵氏孤儿》的演出旋风,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也上演了荆州花鼓戏《赵氏孤儿》,该剧本由福建闽剧院余青峰改编,由倪汉清导演、吴文军饰程婴,萧作伟饰屠岸贾,胡端明饰公孙杵臼,江美新饰程王氏,笔者扮演剧中核心人物赵氏孤儿——程武。这是一出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2021-11-13

  • 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美国家传播和影响
    述了元杂剧《赵氏孤儿》18—20世纪初被西方外译,转译,改编等传播和影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为当前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一点借鉴。关键词:赵氏孤儿;外译;传播;影响;启示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最早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5年译为法文本,发表在《中华帝国全志》上,1755年出版单行本。1738年—1741年爱德华凯夫主持的英文全译本面世,后又有德译本。1755年,法国伏尔泰和英国赫察特都曾将它改编为《中国孤儿》,后者评说:“就是欧洲最有名的戏剧也还是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2021-11-10

  • 赵氏孤儿》悲剧特征探析
    。本文将以《赵氏孤儿》为例,探析中国古典悲剧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冲突上的特殊性。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理论 《赵氏孤儿》自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引入西方悲剧理论探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以来,悲剧美学和悲剧精神开始在近代中国兴起,并引起了之后百余年来中国学者对于本民族有无悲剧的思考与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讲,悲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悲剧产生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形成了最初的“酒神节型的故事”,后来逐渐发展成熟,被亚里士多德奉为悲剧

    文学教育 2021年9期2021-09-27

  •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祥的《冤报冤赵氏孤儿》(亦称《赵氏孤儿大报怨》)、马致远的《汉宫秋》(昭君出塞)、关汉卿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为四大悲剧之首。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于1735年出版发行,177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冤报冤赵氏孤儿》改编为五幕剧本,成为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英国人认为《中国孤儿》堪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学者王国维说《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大将

    旅游 2021年5期2021-07-21

  • 从“失真”到“映真”: 《赵氏孤儿》对历史的超越性复归
    张磊电影《赵氏孤儿》是2010年陈凯歌导演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赵氏孤儿故事肇源于《春秋》《左传》,《史记·赵世家》将其丰富化,勾勒出搜孤救孤的故事雏形[1]。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将故事戏剧化,荣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而登上了欧洲舞台,赵氏孤儿故事遂成为一种国际现象。电影版《赵氏孤儿》源于改编的历史史实、戏剧及传说,然而进入影视领域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并未完全与传统戏剧保持一致,它一

    电影评介 2021年6期2021-07-07

  • 赵氏孤儿》: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元杂剧?
    :传说中的《赵氏孤儿》真的开始筹备了。但阻力真的也挺多的。朋友们好像都不看好。老邓说要带几个朋友专门飞过来看,我觉得他就是想要看我的笑话。但最大的阻力当然是来自于我自己。去年底排三哥的那部戏之前,三哥曾经警告我说:你要做好惨败的准备。但我非常骄傲,觉得,我出手,就不会败。手艺人的迷之自信。然而这回我感觉到了胆怯。可能是因为在这部戏上抱负太深吧。我从来都劝人不要那么严肃,从来都嚷嚷着戏剧的底色就是游戏,但对于《赵氏孤儿》,实在还是感到责任重大。十年了。十年前

    西湖 2021年1期2021-01-11

  • 内涵充实 外观丰美 ——从《赵氏孤儿》《项羽》两出戏的服装谈起
    了一场名为《赵氏孤儿》的大戏。看完后,又给我讲了屠岸贾服装的黑与程婴服装的白。屠岸贾的服装一出场就以黑色的铠甲为主,用黑色来体现其冷漠、残忍霸道的性格特点。虽然铠甲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华贵感,但总体上仍属于低明度的后退色,构成暗色调。在色光的控制下,这种暗色调又几乎失去了明确色相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产生一种捉摸不透的神秘感,很符合人物冷酷虚伪、反复无常的性格。在戏的最后,程婴以一身白衣出现在观众面前,他衣袂飘飘,轻盈洒脱,身上没有佩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期2020-12-07

  •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中外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复仇剧作。两部剧作的主人公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面对父亲和族人被杀的血海深仇都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复仇,然而两人复仇行动及其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彰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以及悲剧内涵。通过深入探讨中西剧作复仇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戏剧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悲剧的精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悲剧的认识。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在中外戏剧史上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2020-12-06

  • 从戏曲到电影:浅析故事改编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品到电影,《赵氏孤儿》以高超的戏剧技巧,传达着忠、诚、义的主流价值观,即使故事内容不断改编流变,呈现方式也不断更迭,但作品背后传承的集体无意识在每部作品中都有体现,始终传达着中国文化秉性的美学思想和有仇必报的民族血性。关键词:戏曲;电影;《赵氏孤儿》;改编一、电影与戏:不可分割,改编相契戏曲和电影是中国不同时代、通过不同媒介传播的艺术形式,二者虽有差别,但都是以讲述故事、传播思想为目的,固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舞台戏曲被搬演到屏幕之上

    银幕内外 2020年6期2020-12-04

  • 集体意识视阈下悲剧的大团圆式结局
    团圆结局;《赵氏孤儿》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010-03在元代,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发展迅速,很快在文学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其中,悲剧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流传甚广的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及《赵氏孤儿》。虽然被称为悲剧,它们却与西方古典悲剧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对结局的处理上。这四种杂剧的结局,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阐

    戏剧之家 2020年34期2020-11-30

  • 元杂剧《赵氏孤儿》对传统素材的继承与超越
    0000)《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戏剧,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历史史实,《春秋》中已有对其故事端倪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左传》中已出现部分人物和故事情节,至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已初具“赵氏孤儿”故事的框架,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赵氏孤儿”故事的部分也基本延续《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至元代作家纪君祥,其对传统历史素材多有继承,并在时间、人物、情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艺术性的改造,使杂剧《赵氏孤儿》不仅成为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更成为一部非常优秀

    流行色 2020年5期2020-11-29

  • 忠义精神的价值凝聚 ——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
    的人伦楷模。赵氏孤儿故事中的程婴、杵臼,忠义兼备,为赵氏尽忠,于朋友有义,遂列身其中。赵孤故事的流传以忠义价值的文化承传为核心,随着故事的反复陈说,意义的不断沉积,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已然成为各具意义的文化典范,作为忠义典范的程婴、杵臼更是特征鲜明,不断重复的故事叙述强化着劝善惩恶的价值判断,程婴、杵臼形象亦得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中的忠义英雄,感召后人,非止一代。自本事之后,《春秋》简言,《左传》详述,至《史记》而大成,赵孤故事的流传日渐广泛,隐于其中的

    长江学术 2020年1期2020-11-17

  • 从《赵氏孤儿》不同版本中的女性角色看中西文化之交融
    〔摘 要〕《赵氏孤儿》为元朝剧作家纪君祥根据中国历史故事所创作的剧本。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剧本,它在欧洲大陆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诸多人改编。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更使这部中国戏剧在欧洲名声大震,让欧洲人开始关注东方戏剧。其后的剧作家和理论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从东方戏剧吸取艺术灵感的必要。时至今日,中国当代剧作家们又从西方戏剧理论中吸取养分,融合了东西方对于《赵氏孤儿》的诠释进行再创作,并在表现手法和理念传达上呈现出新的解读。〔关键词〕《赵氏孤儿》;中西版本

    艺海 2020年9期2020-11-13

  • 赵氏孤儿异同看司马迁笔法
    《春秋》中对赵氏孤儿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以察独属司马迁的著史观。【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左传》;《春秋》;赵氏孤儿;著书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17-02一、引言《史记》中的世家章节中记载了许多精绝的人物史实,其中《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氏孤儿事件,情节曲折充满戏剧张力,是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故事初本。但在记载春秋历史具有权威性的《左传》《

    今古文创 2020年40期2020-09-10

  • 英文《赵氏孤儿》中译的缘起
    戏文讲的是“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情节,源自春秋晋国正卿赵盾受奸佞屠岸贾所害,遭受一场灭族的惨剧。故事最早见于《史记》的《赵世家》,后由元代纪君祥编撰为《赵氏孤儿大报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剧之一。赵氏一族,不幸受到诬蔑,惨遭满门抄斩,连刚出世的婴儿也不予放过。高风亮节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与赵氏并无血缘关系,出于忠肝义胆,勇救孤儿,前者舍身取义,后者以儿换儿,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公孙杵臼不辞一死,促使奸贼误判情势,放松戒心;程

    英语世界 2020年5期2020-06-24

  • 论明传奇《八义记》的艺术特色
    【摘 要】赵氏孤儿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其改编版本也有不少,明传奇《八义记》则在对赵氏孤儿的原本演绎后又别出心裁。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中予以此剧“运局构思,有激烈宏畅之致”的评价,可见此剧在情节布局方面有独特之处。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明传奇《八义记》文本进行细读,分析《八义记》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等内容,总结出《八义记》的艺术特色。【关键词】明传奇;八义记;赵氏孤儿;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2020-04-17

  • 浅析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及其价值
    大团圆结局;赵氏孤儿近代以来,随着悲剧一词的传入,中國学术界引起了关于中国古典戏剧是否有悲剧的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悲剧,因为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都会有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追求“团圆之趣”的结局削弱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力量。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来就有悲剧。对同一个考察对象——中国古典悲剧的认识,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以结局定悲剧,简单地认为悲剧就是悲惨的结局,例如主人公的毁灭、理想的破灭等。而那些经历磨难的主人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期2020-03-18

  • 忠实原著与现代表达的迷思 ——谈《赵氏孤儿》题材戏剧创作的三个问题
    陈云升《赵氏孤儿》是元杂剧里的名作,也是最早被外国改编演出的中国戏曲作品之一,在王国维先生看来,该剧“赴汤蹈火,乃出于主人翁自身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确实,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语境里,这部作品写了好几个人物为了“大义”而舍私己,如主人公程婴让自己儿子为赵孤替死,韩厥和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大义凛然、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确实令人动容,对于身处特定时代语境中的人们来说尤为震撼人心。即使是到了现在,传统余派京剧《搜孤救

    新世纪剧坛 2020年1期2020-03-17

  • 浅析古典悲剧《赵氏孤儿》的当下接受
    剧到电影;《赵氏孤儿》;当下接受《赵氏孤儿》是古典悲剧的典范。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讲述程婴舍子替换赵孤,赵孤长大后复仇成功,故事围绕孤儿为中心。联系纪君祥所处元代社会,“赵氏孤儿”其实是元朝统治之下汉民族情绪的绝好载体,孤儿不孤,是悲惨中怀抱希望,舍生取义,是酣畅淋漓的民族血性,由此成为传达我们民族精神的杰出古典悲剧。一、京剧:传承悲剧精神,宣扬忠义价值京剧中《八义图》《搜孤救孤》都扮演赵氏孤儿故事,不过最经典的还属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赵氏孤儿》。京

    人物画报 2020年29期2020-03-14

  • 赵氏孤儿”历史书写的美学剖析 ——兼论历史的“客观性”
    1004)“赵氏孤儿”是《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司马迁主要于《赵世家》中作了详尽描述,《晋世家》《韩世家》略有述及。《史记》的历史书写涵义隽永,回味绵长,充满温情暖意的“人趣”“人味”。对《史记》鲁迅曾作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评价,定位准确。“离骚”是“诗”的、“美学”的;“绝唱”是“悲剧性”的——鲁迅深刻揭示了《史记》的历史美学特质。而“赵氏孤儿”的历史书写正可作为《史记》具有历史美学特质的一个范本。《史记》中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不会引起现今“正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2-25

  • 赵氏孤儿》与《八义记》之比较研究*
    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后世产生了多种改编本,如在21世纪,便先后出现话剧《赵氏孤儿》(林兆华导演,2003年)、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2010年)、民族歌剧《赵氏孤儿》(中国国家大剧院,2011年)、电视剧《赵氏孤儿》(吴秀波主演,2013年)等。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展开了广泛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涉及故事源流、主旨思想、版本流变、当代改编、跨文化视域、后世祭祀等诸多领域”[1];此外,对杂剧《赵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2-11

  • 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之路 ——以《赵氏孤儿》为例
    ,本文拟以《赵氏孤儿》一剧的传播与改编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的可行路径。一、《赵氏孤儿》的历史与改编中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这部剧所依据的历史事件最早见于《左传》,只是记载的情节比较简略;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说苑》中,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述。《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王国维在他的著作《宋元戏剧考》中称《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1-10

  • 从电影《赵氏孤儿》看审美悲剧性的消解
    方式的电影《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孤》)自上映以来,一直接受理论批评与市场审美的检验。“悲剧”一词,尽管定义呈动态发展趋势,但从人类审美心理结构出发,中西均在“抗争”“崇高”等特征上默契一致。不论是以“自由”为依归的西方主动性抗争,或是中国追求情理的积淀式被动大爆发,“悲剧”都通过各异的模仿方式,完成接受者的心理升华。电影《赵孤》在具备悲剧成分的条件下,用“人道”母题置换“悲剧”母题,在“结”和“解”的大范围改动下,丧失“崇高”意味从而拆解悲剧内涵,在经

    文化产业 2020年8期2020-01-02

  • 戏曲表演专业“人物分析与思政德育互渗”教学模式的尝试 ——以京剧《赵氏孤儿》为例
    学模式下的《赵氏孤儿》以京剧优秀传统剧目《赵氏孤儿》为例,根据“人物分析与思政德育互渗”模式,教学流程如下。3.1 探究历史环境“赵氏孤儿”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记录在《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众多史籍之中,孤儿赵武的安危关系着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存亡。 但在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上,各典籍有明显的出入。《春秋》《左传》中,晋灵公是赵盾迎立的,但灵公长大后日益暴虐无道,派鉏麑刺杀赵盾,但鉏麑感动于赵盾的忠敬,触槐而死。灵公又请赵盾赴宴,埋伏甲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2020-01-01

  • 浅析取材于戏剧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对比 ——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术作品,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中国多为近现代连环画,实用性强,多表现为插图,起到故事情节辅助说明的用途。西方绘画多为主题性绘画艺术,再现性强,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画家重要的创作主题,也对“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中西方绘画对比抛开现当代中西方艺术观念融合后的艺术局面,纵观中西方艺术史,中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绘画造型特点倾向于写意;西方绘画造型特点倾向于写实。虽然中西方绘画都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

    艺术家 2019年9期2019-12-17

  • 赵氏孤儿”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变异研究
    等作品中的“赵氏孤儿”故事进行历时比较,探讨其演变脉络,在变异学的理论框架中,从文化语境影响下的创作指向及读者审美趣味等角度探讨其在日本变异的原因。一、汉籍中的“赵氏孤儿”故事“赵氏孤儿”故事相关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左传》等先秦诸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偏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内容较简单。之后的《史记·赵世家》中详细地记述了“赵氏灭族”“程婴匿婴”“公孙杵臼舍生取义”及程婴将赵武抚养长大并在韩厥的帮助下灭屠岸贾为赵氏复仇的情节。同一时期的《说苑》《新序》等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11-18

  • 浅谈苏州弹词《赵氏孤儿》一折
    ■陆琴《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也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性、有很大影响力的悲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并在欧洲产生过一定影响,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在1775 年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也曾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反响。该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2019-11-15

  • 中国传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他者”解读 ——以《赵氏孤儿》与《西厢记》中的女性角色为例
    剧文学作品《赵氏孤儿》和《西厢记》,比照两剧女性人物程婴之妻和崔莺莺在中西文化下的不同解读。18世纪,程婴之妻被墨菲塑造为集理性与正义于一身的古典主义“悲剧英雄”;时至20世纪,崔莺莺一改抗争与妥协的双面性格,成为哈特笔下带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女性斗士”。中国传统戏剧女性形象的“他者”文化解读根植于西方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自我需求,这是跨文化戏剧社会文化本质属性的直接体现。这一认知对跨文化戏剧,以至世界文学的建构颇具价值,并且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可能

    文学与文化 2019年2期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