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

  • 翁方纲与岭南宋诗风
    摘 要:翁方纲是清代中期诗坛“肌理说”的倡导者,他受乾隆、嘉庆时期的考据学派影响,认为诗文创作必须以实在的学问为基础,要经得起严格考证。在广东任学政期间,翁方纲以“祧唐祢宋”“尊杜崇苏”的诗歌创作理念影响了岭南诗坛创作风格的转变。文章从翁方纲的诗歌创作理念与宋诗的渊源、翁方纲在岭南倡行宋诗风,以及他对乾隆、嘉庆时期岭南诗坛出现的学宋诗潮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清代 翁方纲 宋诗风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1期2023-07-11

  • 以古为师 质厚为本 ——翁方纲临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派书风的发展。翁方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洲诗话》等。翁氏学书由唐楷碑刻拓本入手,于欧阳询楷书用功最深,其中尤其钟爱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无日不心摹手追,并收藏不同版本的《化度寺碑》进行临摹学习。临《洛神赋十三行》 清·翁方纲翁方纲书学与诗学思想都深受黄庭坚影响,并将“质厚”作为学书准则。其在《复初斋文集》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3期2023-04-05

  • 以古为师 质厚为本 ——翁方纲临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派书风的发展。翁方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洲诗话》等。翁氏学书由唐楷碑刻拓本入手,于欧阳询楷书用功最深,其中尤其钟爱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无日不心摹手追,并收藏不同版本的《化度寺碑》进行临摹学习。临《洛神赋十三行》 清·翁方纲翁方纲书学与诗学思想都深受黄庭坚影响,并将“质厚”作为学书准则。其在《复初斋文集》

    老年教育 2023年3期2023-04-05

  • 略论翁方纲定武本《兰亭序》之品鉴观
    内容提要:关于翁方纲的品鉴活动:一、他认为定武本《兰亭序》以肥为真,关于定武本之优劣,他以“肥”作为参考标准;二、翁方纲认为定武本《兰亭序》有篆籀的淳古、圆浑笔意,并对推崇《兰亭序》的妩媚之风颇有批评;三、翁方纲用定武本《兰亭序》品评其他版本之优劣,或校正其他版本。清代翁方纲对《兰亭序》颇为喜好,笔者曾专门就翁方纲对定武本《兰亭序》的收藏问题撰文,探讨其喜好《兰亭序》之问题。其实,翁方纲在收藏把玩定武本《兰亭序》的同时,亦对定武本《兰亭序》版本真伪、优劣进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2022-09-06

  • 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清代两位书法家翁方纲和刘石庵。翁方纲重视古人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虞、欧为典范。刘石庵则广寻名家,发展个性,创造出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有人问二人的书法相较何如。翁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闻后反唇相讥:“他哪一笔是自己的?”想想看,刘所言极是,全是古人的,要你干什么?移用即是照抄,即是守旧,虽然也能得一时之功,但终究是前进的羁绊。一个人思想守旧,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终将庸庸碌碌;一个企业盲目守旧,就不可能明白“在创新中求发展”的道理,终将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5期2022-05-30

  • 翁方纲在江西的诗学活动考论
    330000)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是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诗人、学者,亦是清代诗学理论四大流派之一“肌理派”的中心人物[1]。值得注意的是,翁方纲与江西有着不解之缘。据沈津《翁方纲年谱》,翁方纲曾“一任江西副考官,一任江西督学,三任广东督学,一任山东督学。”[2]翁方纲先后两次在江西任职。具体来说,翁方纲第一次来江西任职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任江西乡试副考官。此次在江西所待时间不长,仅三个月。第二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04-16

  • 宋湘与翁方纲
    盛阶段,宋湘与翁方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二人间的交往对于清代文学研究颇为重要。但宋湘《红杏山房集》提到翁方纲仅一次,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王兰泉、翁覃溪于岭南诗人,称冯鱼山、黎二樵辈,而不及芷湾。”翁覃溪即翁方纲。陈衍认为,翁方纲并不看好宋湘。这似乎表明,二人似无深交。但是,真相到底如何呢?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又号蓬之、芷沅,清广东嘉应州白渡堡象湖坪人(今梅州梅县白渡镇象湖村)。乾隆五十七年解元,嘉庆四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云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7

  • 翁方纲诗学对趋同和发露的消解和转换
    趣味的偏爱。当翁方纲着力于将学问等因素纳入诗歌时,其诗学越发倾向于“发露”的宋诗,而他为补救渔洋神韵在面对学问因素时产生的趋同,提出的“事境”,又引发了新的趋同危机。应该说,对趋同和发露危机的消解,才是他对唐宋诗之争的重要贡献。一、指向“诗中有人”的“事境”带来诗歌的发露和新的趋同危机在清代中期这种重复的观金石赏字画鉴碑版的日常生活中,诗人们面对的是同类型的对象。如果只如渔洋诗学求“伫兴”“妙悟”,所作之诗便会趋同,如怀古,如对文化的盛赞,对时间的感叹等。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1期2022-02-04

  • 翁方纲论杜诗
    450044)翁方纲为乾隆年间继沈德潜之后文坛执牛耳者,论诗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元好问、虞集六家为宗,是清代四大诗学之一“肌理”说的创始人,更是清代一位重要的杜诗学家,杜诗学是他诗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诗附记》是翁方纲一生苦心研究杜诗的结晶,另外,他对杜诗的评论散布在《石洲诗话》《五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三昧举隅》《诗法论》《格调论》《神韵论》《唐人律诗论》《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等论诗著作中。本文通过梳理翁方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2-22

  • 翁方纲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散的帖学当道。翁方纲作为书学大家,对金石文字有着深入的考究,以独到的眼光看到帖学的局限性,主张汲取金石学的拙朴以中和帖学的秀丽,改变以柔媚为主的帖学书风,碑帖融合成为其主要书学思想。翁方纲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崇古尚朴,将帖学与唐代碑刻相结合,探究其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翁方纲;碑帖融合;书学思想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对经学、诗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一生勤奋好学,虽入仕做官但生活清贫困苦,将全部心思倾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2021-10-31

  •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徐晴 宋立清代翁方纲属于典型的《兰亭》崇尚者,关于其《兰亭》癖好,他曾有云:“此帖尚疑蜡未干,吾斋正有兰亭癖。”[1]他还曾云:“我宝《兰亭》与《乐毅》,元祐迹并元符新。”[2]不仅喜好,他还对《兰亭序》颇有研究,所著《苏米斋兰亭考》对《兰亭序》的版本、字迹、流传等考证颇详。在所见《兰亭序》中,翁方纲尤为看重“定武本”,本文将以定武《兰亭》为中心来探讨相关问题。一、收藏版本翁方纲所藏《兰亭序》版本较多,根据翁方纲诗文集以及题跋文献,可知其所见定武《兰亭》版

    大学书法 2021年4期2021-08-02

  • 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
    赵宝靖一、 翁方纲的生平和仕履翁方纲,字正三,号忠叙、覃溪、彝斋,后得宋荦旧藏《施顾注苏诗》宋椠本,因自号苏斋,清代顺天大兴人。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十六日生。乾隆十七年(1752),皇太后六旬万寿,加试恩科,三月乡试,八月会试,九月殿试,十月一日太和殿传胪,第一甲一名为秦大士,翁方纲列第二甲二十三名,此时翁方纲年甫弱冠,可谓少年得志。同年中关系较密者有钱载、博明、卢文弨。而一时名流如纪昀、姚鼐、桂馥、钱大昕、黄易、法式善、程晋芳、阮元、陆费墀、伊秉绶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1期2021-02-24

  • 清代文人的“东坡热” ——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
    起,乾嘉时期在翁方纲等人的倡导下发展成熟,不仅风靡全国,且播及邻国,成为清代文人“东坡热”的主要表现形式。关注寿苏会是研究清代书画家社会活动以及近代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视点。目前学界对寿苏会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首先,张莉和衣若芬对整个清代寿苏会作了梳理,①之后衣若芬又钩稽了朝鲜和日本的寿苏会情况,②魏泉对翁方纲的“为东坡寿”作了初步探索。③这些学者着重探讨了寿苏会上的诗文创作,推进了对清代寿苏会的研究。本文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个案,梳理其内在特点。一、翁方纲寿苏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2-10

  • 翁方纲的“仰苏”情结
    数,其中清代的翁方纲对苏东坡最虔诚,最执著,最敬仰。他是迄今个人召集举办寿苏会最多、自清代以来个人收藏东坡笠屐图最多的人,他对“东坡诗尤为推崇,特作《苏诗补注》”[3]195,积极弘扬东坡精神,把东坡推向海外。一、 景仰东坡,热衷举办寿苏会苏东坡既以文采才华流芳百世,同时也以超凡的人格精神光耀青史。莫励锋先生在《诗意人生》中指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生前做出重大建树、身后受到广泛爱戴的杰出文化人物不在少数,但如果把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作为衡量的话,苏轼堪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14

  • 翁方纲“定武兰亭”版本考订及方法论
    450001)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鉴藏家与书法家。他的很多关于金石书画鉴藏的思想体现在题跋、序文、手札与笔记中。在他的题跋中,有一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关注,那便是对《兰亭序》进行考释、分类、辨异与临习。其中,围绕“定武兰亭”版本而展开的讨论尤其值得关注。研究发现,翁方纲对“定武兰亭”版本的考订采用了文献考释法、版本比较法和临仿存样法等,这些方法的针对性使用与综合运用,纠正了之前有关“定武兰亭”版本的一些错误的认识,解决了一些之前有关“定武兰亭”

    河南社会科学 2021年5期2021-01-12

  • 国图藏三十二种稀见翁方纲著作述略
    国家图书馆藏有翁方纲著作数十种,且多已刊布于网上,然缺少梳理,或页次紊乱,或著录不当,且无内容叙录,颇不便于研究者检索。笔者拣其较稀见者三十二种,发隐阐微,挨次述略,予以整理。翁方纲是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和诗人,著述极为宏富,于经史子集的各类学问皆有涉猎,在当时以金石学和书法闻名于世。 但是翁氏身后萧条,后继无人,其著作手稿四处流散,在中国内地的散见于各地图书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中国内地之外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中国台湾、澳门及美国等地皆收藏有其大宗手稿。 正因为

    天一阁文丛 2021年0期2021-01-08

  • 21 世纪以来翁方纲之经学与金石学研究综述
    323000)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清代顺天大兴人,二十岁考中恩科进士,此后先后提督广东、江西、山东三地学政多年,且屡屡出任地方乡试考官,在朝廷则历任内阁学士、鸿胪寺卿等职,并参与纂修《四库全书》。翁氏一生权位颇重,且历掌文衡,同时又喜奖掖风流,提携后辈,故而造士颇众,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影响远及朝鲜。翁方纲以“肌理”诗说著称于世,这也是他被研究得最为广泛最为深入的一个方面。进入21 世纪以来,虽然其诗学理论仍然备受关注,但是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12-08

  • 翁方纲与《张迁碑》拓本墨缘考述
    开始得到中兴。翁方纲[1]是最具典型的乾嘉学者之一,作为一个碑帖兼修的乾嘉学者,翁氏平生致力于对各类金石拓本的收集与比较,常有关于鉴定与收藏的经典著录散见于文集和题跋各处,其藏拓甚夥,且对《张迁碑》颇为注目,有多组《张迁碑》题跋传世。可见,翁氏书法虽多以更擅帖学称著,而他对碑的关注足令人动容。要知道,这一时期乾嘉学者们纷纷以此为尚,翁氏的碑拓鉴藏活动堪称全豹之一斑。本文借以翁方纲与《张迁碑》拓本墨缘的相关考述探究翁氏的拓本鉴藏和金石考据活动,并以此为重要案

    大学书法 2020年2期2020-07-09

  • 翁方纲的一封介绍信
    森上海图书馆藏翁方纲《致苏潭札》,收入梁颖整理《庞虚斋藏清代名贤手札》。信札录文如下:苏潭老友近禧。今此札却为两峰罗君写者。两峰三度北上,居京师前后十数年,今以邗上曾运使为之措行费而乃得归,非其专托愚为作札于老友前也,愚亦非欲特为两峰作札也。记得昔同饭莫韵亭斋中,韵亭语及两峰之画,觉吾友意言间有不甚满许之之光景,彼时愚亦未尝细说也。两峰之画,专学杭人金寿门,作窠石梅花,非奚铁生之常作山水大幅者,然而画学之源委则其胸中透彻之至。扬州人多习见其乡所谓文章烟月者

    中国书画 2019年10期2020-01-03

  • “神理”与“实际”——翁方纲书法研究
    俞明明摘 要:翁方纲是中国清乾嘉时期典型的学者型书家,其书名在当时并不十分显赫,且在其殁后遭到了较多的批评和否定。但是一名书家的书法水平,不能因其一点而做出定论。文章試从翁方纲的金石考据和题跋等方面入手,着重阐释翁氏临摹重“实际”,创作重“神理”的实践观点,较全面地探究翁氏书学思想中的“形神观”。关键词:翁方纲;临摹;创作;书学思想一、临摹重“实际”(一)“金石考据”造就“严谨”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府直隶大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2019-09-23

  • 翁方纲撰清别集提要稿中个体文学观念的表达
    美伟摘 要:《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存翁氏所撰写清别集提要稿七十九篇,这些提要稿呈现出了《总目》提要的最初形态。从清代别集提要部分来看,与纪晓岚删定后的《总目》相比,《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虽有部分核心观点被《总目》所承袭,但更多地呈现出了鲜明的翁氏个体文学观念,诸如对张英、蓝鼎元诗文价值的评判,对金农、李锴、陈景元文学风格的评价等,与《总目》提要中的评价相比皆存在明顯的差异。此外,透过翁氏在撰写提要稿过程中所作之札记,更能折射出提要稿背后翁方纲之个体文学观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3期2019-09-12

  • 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的诗学史意义
    “大家”。直到翁方纲,从理论、批评与创作等方面推崇和师法虞集,才使得虞集成为了公认的元诗经典作家。本文以翁方纲对虞集诗的追和次韵为起点,探讨元诗经典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一、异代知己: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诗考察乾隆二十八年(1763),翁方纲写有《和虞道园〈丙吉问牛喘图〉》,[注]翁方纲:《复初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第371页。为追和虞集诗之始。此后,从乾隆二十九年至嘉庆十年(1805),翁方纲在不同的情境下追和次韵虞集《题柯敬仲画》诗多达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8-02

  • 翁方纲题跋中的褚遂良《兰亭序》相关版本研究
    切入,分析梳理翁方纲题跋中关于褚遂良临摹《兰亭序》的版本情况,进而了解“褚系”版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关  键  词]《兰亭序》;褚遂良;版本;翁方纲;题跋《兰亭序》对于每个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文化现象,更是每个书法人绕不开的一个经典法帖。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对身边最熟悉的人或者事容易忽略,所以想进一步探究书法,往往需要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去深入挖掘。本文以最熟知的《兰亭序》为切入点,分析梳理翁方纲题跋中关于褚遂良临摹《兰亭序》

    名家名作 2019年10期2019-03-16

  • 姚鼐的书法交游
    文治、碑学书家翁方纲、学者书家王芑孙等名流过从甚密,他们以书札、信函或诗文唱和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美好情谊。这中间,书法既是他们用来传达友谊、切磋学问的工具,同时也往往是他们共同讨论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这对姚鼐的书风和声名多有助益。他们围绕书法艺术而发生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与帖学书家王文治的交游王文治是清中期典型的帖派书家代表之一,年少时就以文章和书法称誉。其一生与诸名士交游,不胜枚举,独与桐城姚鼐交情最深,关系最好。二十三岁时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2018-12-22

  • 哪一笔是自己的
    另外一位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他认为不像古人之处,就是败笔。有一天,他的女婿向他讨教书法时,他说:“去问问你老师,哪一笔是古人的?”女婿没有听出其中的挖苦口气,便去问刘石庵。刘石庵想了一会儿,说:“你回去问问你岳父,哪一笔是他自己的?”这样针锋相对的质问,表明了两位书法家不同的书法见解。后人大多认为,就书法而言,刘石庵远在翁方纲之上,因为刘石庵注重创新,有自己獨特的风格,翁方纲却是一味仿古,没有一笔是属于自己的。毕竟,艺术还是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8期2018-09-06

  • 翁方纲核心诗学概念关系辨析及价值定位
    和“肌理”都是翁方纲的核心诗学概念,均以杜甫为典范。他还有一个出现率较高的诗学概念,即“事境”,贯穿于诗歌创作,并带来巨大影响。研究者对三者多是分别立论,而在关注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却常进入“先入为主”的误区,将三者混淆。翁方纲的诗学确实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但各个诗学概念并非完全等同,且在实用和影响中有很大差别。一、“事境”“正面实作”与“肌理”关系辨析翁方纲谈到“事境”的理论材料集中如下:予尝论古淡之作,必于事境寄之。放翁亦言,绝尘迈往之气于舟车道路间得之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7-04

  • “浓墨宰相”刘墉
    书法家的指责,翁方纲就是其中的一个。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着这一趣事:翁方纲有一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这个学生正碰上翁方纲在练字,一笔一画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动一笔。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就说:“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您今天给我说说吧!”翁方纲放下笔说:“你回去问你的老师,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这个学生真的回去问老师。刘墉笑了笑说:“你回去也问你的岳父,他写的字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5期2018-06-08

  • 翁方纲论杜牧
    历来为人称道。翁方纲极为推崇杜牧诗歌,在绝句方面,翁方纲认为杜牧绝句在五代、宋之后,无人能道,是极高的评价;在律诗方面,翁方纲认为杜牧不及李商隐;在古体诗方面,对杜牧古体诗充满肯定。翁氏的批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杜牧其人其诗、清代中期学者对杜牧诗学的接受。关键词: 翁方纲 石洲诗话 杜牧清代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集历代诗学大成,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中提到:“清人诗话创作,早已进入诗话之体发展演变的高级阶段,它已经不再是‘以资闲谈的随笔小品和士大夫‘绪余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2018-04-09

  • 翁方纲与姚鼐的诗学观及题跋诗创作之比较
    傅元琼翁方纲与姚鼐的诗学观及题跋诗创作之比较傅元琼(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姚鼐居京时常与翁方纲谈诗论文,二人思想有契合处,亦有分歧。他们都主张中和汉宋学,持义理、考据、词章结合的文章学观点。但翁方纲力倡学人之诗,以补明诗之失;姚鼐崇尚文人之诗,对何景明、李梦阳等人多有推崇。然二人题跋诗创作,皆具质实风格。翁诗屡为人诟病的“少性情”,虽与其诗学观有关,但亦与其题跋文体的大量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翁方纲;姚鼐;诗文观;题跋翁方纲、姚

    天中学刊 2018年2期2018-01-29

  • 翁方纲诗书理论的互通 ——从 “重气说”谈起
    整体的一致性。翁方纲诗书皆擅,对于诗书均有独特见解,其诗作内容多关于书法,书法品评也多借鉴诗歌具有的内涵和意境。翁方纲,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学识渊博,擅长考证,精于鉴赏。翁方纲的学术以宋儒为根柢,兼重考据,金石学成就卓著,产生了深远影响。翁方纲书学思想多体现在他的论书诗中,诗作见于《复初斋诗集》与 《复初斋集外诗》中。翁方纲的诗学理论,首创 “肌理说”,主张以学问为诗,以考据、训诂充实诗歌内容,融义理、考据、辞章于一体。肌理说的提出是为了矫正 “

    书法赏评 2018年2期2018-01-24

  • 翁方纲稿本《说部杂记》考略
    上海图书馆所藏翁方纲稿本《说部杂记》,包括十七篇小说札记和三篇集部提要,该书不但对我们了解翁方纲所参与的四库提要纂修活动颇有帮助,而且为我们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早期编纂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关键词 《说部杂记》 小说 翁方纲 稿本分类号 G256.22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1.018Simple Textual Research on WengFanggang Manuscripts Shuob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11期2017-11-22

  •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一套珍贵的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系用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石琢成,质润品优,规整厚重,盒盖精致,保存良好,弥足珍贵。砚石附有翁方纲题刻铭文,翁方纲的题刻意味深刻,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让这套砚真正成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实用性的珍贵的艺术品。[关键词]清代 翁方纲 端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文书工具,还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同时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2期2017-04-25

  • 翁方纲对“吟咏性情”命题的回归与修正
    401331)翁方纲对“吟咏性情”命题的回归与修正唐 芸 芸(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吟咏性情”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命题,而翁方纲的诗歌被指责缺乏性情,实则其在理论论述中,对“性情”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用“缺乏性情”来批评“格调”和“神韵”,要求与创作主体当下的情感切合,即“真”;而情感之出,强调对“事”本身的,即“正面”的摹写;并最终归为温柔敦厚的诗教,特别强调忠孝问题,强化了最传统的诗言志观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翁方纲用“事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28

  •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的文论意义*
    999078)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的文论意义*[中国澳门]邓国光(澳门大学 中国文学系,澳门 999078)中国文学思想其实不限于学士文人之间的切磋讨论,统治意志对待文学的态度,其实亦起重大的支配作用。正视历史的真实相,则《四库提要》所体现的官方文论立场,则显然易见,而学界在整理总结《四库提要》的文论思想方面,亦已成绩斐然。唯于其中的观念的形成过程,则必待今存翁方纲所撰《四库提要稿》方能清楚理解。本文发现翁方纲拈出“神理”为判断文学根本性质,意义远出学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4

  •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的文论意义
    程,则必待今存翁方纲所撰《四库提要稿》方能清楚理解。本文发现翁方纲拈出“神理”为判断文学根本性质,意义远出学界所“肌理”观念之上。然因其原出明茅坤《史记钞》,在抹杀前朝的官方意识的前提影响下,《四库提要》定稿者拒绝翁方纲的意见,更加有激于此而进一步强化官方意识,抑制文人学士的观念发展。[关键词] 翁方纲;纪昀;文论;神理;治统[中图分类号] G2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1—0028—04Abstract:The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0

  • 翁方纲与袁枚论诗之争考辨
    00)文史研究翁方纲与袁枚论诗之争考辨卫宏伟(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翁方纲“肌理说”与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乾、嘉时期有重要影响的诗论,两种诗论的提出皆有鉴于当时诗坛以“格调说”为主的诗论所衍生之流弊,形成时间大致相同,并非互相批评而提出。翁方纲欣赏性灵派其他重要诗人,对袁枚未有一字提及并非不屑为之,应是与袁枚没有交往;袁枚则在后期为推广其诗论,对翁方纲进行批评。翁方纲;袁枚;论诗之争清代乾、嘉时期重要诗论家翁方纲与袁枚,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翁方纲论杜诗“义理”
    则远[摘 要]翁方纲这一生仰慕杜诗,他认为杜诗是最能体现“理”的,与其他学者仿杜的学杜方法不同,他以杜诗中能够反映“文理”、“义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来阐发其“肌理说”的内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诗风。[关键词]翁方纲;杜诗;“义理”[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0 — 02清代是杜诗学的高潮期,崇杜、学杜、注杜、评杜的文人数不胜数,翁方纲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学注重考证,最突出的成就

    理论观察 2016年5期2016-06-02

  • “天然神骨似论文,未许纤秾作派分” ——翁方纲的山水诗论
    作派分” ——翁方纲的山水诗论时志明(苏州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摘要:翁方纲是清代诗坛四大流派之一“肌理派”的掌门人,“肌理”说是翁方纲诗论主张的核心,也是他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标识。“肌理”说从本质上考察就是要引导诗人们用“通经学古”为准则,以“考订训诂”为方式,最终达到淡化诗的抒情功能,抹去诗人心底郁怒勃发的社会责任心,以迎合统治者所提倡的明性理的政治趣味,进而让诗人的创作成为“研求经义,体思至道”的政治工具。翁方纲的诗歌创作是他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4-13

  • 褒贬皆从“切实”入——翁方纲论王士禛诗*
    “切实”入——翁方纲论王士禛诗*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翁方纲与王渔洋的“神韵”立异,推崇实学,认为诗歌当“切己言志”,并以此作为诗歌评点的标准。他认为渔洋大部分诗作都“不切实”,并爱作熟语,故而总体上呈现“少真”的情状。翁方纲对渔洋“诗中无人”的指摘是对“神韵”的有力反对。其实这正是因为二人的审美认同不一致。关键词:翁方纲;王渔洋;不切;熟语Abstract:The poems of Weng Fanggang are diffe

    高教学刊 2016年1期2016-03-19

  • 刘墉妙语
    学生,是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古人笔法为典范,否则即称之为败笔。有一次,女婿问岳父对刘墉书法的看法时,翁方纲不以为然地说道: “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听到后,很轻松地一笑道:“你也问问你岳父,他的书法有哪一笔是他自己的?”(张志军摘自《中外名人幽默故事》)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1期2016-01-20

  •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的欧阳询书法浅论
    136099)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的欧阳询书法浅论王大禹(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99)在清代,乾嘉学者对书法的态度大都较为冷漠,翁方纲对书法的态度却是“非玩物丧志”的乐此不疲,在其每一处题跋、每一个鉴赏印章都表明他过眼的法书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驿站,牵连着的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记忆。《复初斋文集》是翁方纲最重要著作,其中关乎书法之言虽不多,但却非常重要。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书法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2015-12-07

  • 一部高质量的杜诗学文献整理著作——《翁方纲〈翁批杜诗〉稿本校释》评介
    柳湘瑜翁方纲(1733—1818)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精通经史、金石、目录、书法、词章之学,勤于著述,在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作为“肌理说”的创始人,翁方纲推尊宋诗,以学为诗,主张诗文同源。《杜诗附记》二十卷,是其一生读杜诗之心得所在,自称:“予近注杜已得千五百馀条,皆向时注家所未及。”《杜诗附记》对于清代杜诗学研究与翁方纲文学研究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杜诗学方面,我们可通过该书研究翁方纲对王士禛及其以前清代杜诗学的继承和对宋诗派杜诗理论的先驱作用;在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1期2015-11-14

  • 翁方纲重要诗学著作手稿秘藏200年
    民间200年的翁方纲惟一完整的诗学著作手稿将现身春拍拍场。由于翁方纲在清代学术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手稿大多为各公藏机构收藏,民间罕见。此次现身西泠春拍的翁方纲《志言集》手稿,是此稿秘藏民间200年后首次呈现于公众面前,且正文从未刊行,堪称翁方纲诗学乃至清代文学批评史的重大发现。该书是现存翁氏诗学著作中惟一完整的手稿,并且是其诗学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手稿,颇足珍贵。秘藏民间200年翁方纲(1733年至1818年),号覃溪,晚号苏斋,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以

    中国收藏 2015年6期2015-06-15

  • 乾嘉文人与王士祯画像
    其中又以桂馥、翁方纲等人为中心的学术圈最为突出。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翁方纲、桂馥、黄易、法式善、梁章钜、何绍基、阮元、张埙、乐钧、刘大绅、刘嗣绾、卢见曾、沈德潜、阮葵生、王培荀、吴清鹏、楼铸、曾燠、高凤翰、金武祥、王存善、秦瀛、汪学金、王昶、吴荣光、陈康琪、李佐贤、王先谦、张鉴等人,均有诗记王士祯画像。他们观赏王士祯、朱彝尊所题画像,收藏、观摩王士祯的酒器、砚台、图墨,桂馥、黄易等人甚至对其画像进行临摹,而其摹本亦为人争相传看题跋。他们还常为王士祯生

    中国书画 2015年6期2015-05-30

  • 试帖诗与翁方纲诗学观
    31)试帖诗与翁方纲诗学观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给时人的诗学观念带来了冲击。对于诗学家翁方纲来说,如何处理普通诗歌和试帖诗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翁方纲有自己成熟的诗学观念,他清楚地区分试帖诗与普通诗歌,在诗法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虽然二者在作法上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但理论来源是不一样的。翁方纲的诗学观并不受试帖诗的影响。试帖诗;翁方纲;诗学观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一直为人关注,况且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15

  •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之提要类型及其判定依据试探
    00241)《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以下简称“翁稿”)是翁方纲任职《四库全书》馆分纂官时所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初稿,共计千余则。《翁稿》对于研究《总目》编撰史、分纂稿与《总目》定稿之间的关系、分纂官与总纂官在《总目》编撰中各自所起的作用有重要价值。但对于《总目》编撰来说,《翁稿》所包含的一千余则提要并不是处于同等地位,不同类型的提要稿是不同编撰时期成果的体现。要深入研究《翁稿》及《总目》编撰史,需要对《翁稿》进行分类。在此笔者试对不同类型的《翁稿》予以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1期2015-02-12

  •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不应存目”书籍之标准浅论
    关键词:翁方纲;不应存目;四库全书总目摘要:《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保存了翁方纲所撰要稿多达1,150条,是现存分纂官保存最多的一家,对于研究《四库全书总目》以及四库全书的编纂均具有重要意义。从翁氏对书籍的处理意见可以看出,其“不应存目”标准有八个方面:它书已存、释道之书、办书之体、书非完帙、诬经非圣、庸俗之书、伪托之书、词曲之书。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9-0128-04作者简介:史志龙(1977-),商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9期2014-11-05

  • 清乾嘉间三大诗说并论
    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三足鼎立。沈德潜的“格调说”实质就是温柔敦厚的风雅说的外现,强调诗歌应“理性情”、“善伦物”,同时“亦须论法”。袁枚的“性灵说”也讲“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恰恰是与“人伦”相对的童心、个人、自然、生命,是生命与情感的感动与兴会,尤其是灵机的一动,尽管从根本上说这些与孔门诗学并不相违。针对格调、性灵等说,翁方纲提出了大不相同的“肌理说”,主张诗歌应该义理、肌理、文理三者皆备。其中,“义理”是其最深层,“肌理”是中间层,“文理”

    西部学刊 2014年1期2014-02-14

  • 金正喜与翁方纲交往小考
    与清代著名文人翁方纲有着长达近十年的交往,从现存的四篇珍贵书信来看,二人曾互赠文集著述和金石古玩,这对后来成为朝鲜金石学家的金正喜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关键词:金正喜 ; 翁方纲 ; 交往[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往来不断。至唐代已蔚为大观,后经宋、元、明,延续不断,至清代,更发展成前所未有的规模。据韩国学者林基中编辑的规模庞大的《燕行录全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2014-01-13

  • 翁方纲初期诗风转变探究
    241000)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诗人,他一直重视着诗歌的选评。从其不同时期编选、评点的诗歌选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翁氏诗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他早年有两个唐诗选本:《唐人七律志彀集》和《唐五律偶钞》。从两书的“凡例”中可知两部选集编订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加之翁方纲的评点,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这两个选本只选唐人七律和五律,就编选宗旨及诗歌评点来看,翁氏对唐诗的推崇很明显,且多处评点延用王士祯“神韵说”的观点。翁方纲在督学广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论乾嘉学人诗
    量的学人诗,以翁方纲的学人诗最为典型。这些诗堆砌学问、缺少性情,以经史金石等考据知识为诗歌内容,以考据学方法为诗法,违背了诗歌抒情性、形象性、含蓄性等特质,不被诗坛大家、名家认可,当时效仿者主要是翁方纲弟子辈。但此类诗重学问的特点,也得到一些诗论家肯定,并对后来的程恩泽、郑珍等人的诗歌创作有影响。关键词:乾嘉学人诗;汪师韩;钱载;翁方纲;以考据为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177?05乾嘉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12

  • 论乾嘉学人诗——以翁方纲诗为中心
    。袁枚虽然贬斥翁方纲、诸锦等人的学人诗,但也认为那些“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的诗篇[2](157),是由于诗人欠学力所致。学者重视经学及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史学、金石等,加之当时统治者喜好以文字罪人等原因,部分学者开始把与现实政治关系不大的经史学问写进诗里。这样,既可显示学问,又得以避祸。于是,就产生了以经史为内容、质实涩闷、性情欠缺的学人诗。一学人诗在清代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词,绝非是说学者写的诗就是学人诗,像钱谦益、朱彝尊虽然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1-22

  • 翁方纲与近代宋诗派:以陈衍为中心的讨论
    言,乾嘉年间的翁方纲就是提倡宋诗的急先锋。诗因人重,因为翁方纲深受乾隆帝隆礼,一般士子们多向翁方纲请教为诗之道,一时间,一股尚实尚学的宋诗风气统领诗坛。这一股尚实的宋诗风潮,由翁方纲后学谢启昆、吴嵩梁、冯敏昌、凌廷堪、张维屏、谭敬昭、黄培芳等人一路传承下来,以至近代宋诗派,代代相续,中间并没有明显断层。比如程恩泽就是师从翁方纲嫡传弟子凌廷堪;又如张维屏、谭敬昭、黄培芳三人,他们是广东嘉庆、道光年间著名的“粤东三杰”,他们或与翁方纲有过密切的诗学交流,或深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4期2012-12-18

  • 翁方纲“肌理”说研究现状思考
    401331)翁方纲“肌理”说研究现状思考唐芸芸(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向来关注翁方纲的学者,都绕不开他的“肌理”说。通过梳理二十世纪以来对“肌理”说的专门研究,发现自郭绍虞先生将“肌理”定义为义理与文理,并将其他概念都整合在二者之下,后来的研究者都没有脱离这个思维定式,因此,整个“肌理”说研究,一方面出现简单概括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完美解释翁方纲诗学的其他概念,又在阐释其他问题时忽视了“肌理”概念的形成时间,导致出现错综的情况。近来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4-18

  • 翁方纲“肌理”说的体系
    个显明的例子。翁方纲的“肌理”说同样是这样一个以“肌理”为核心概念构建的诗学体系,它在理论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分散的零碎主张。本文就其大要,对支撑整个“肌理”说的较为重要的四个部分加以详论,以期对其体系的整体架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 诗歌本质论“肌理”的侧重点在“理”字。翁方纲“肌理说”拈出这一个“理”字,并以此为诗歌的本质,这实在是诗学史上的一大转变。中国传统诗学向以“情”作为诗歌的本质。尽管“情”、“志”之争历来有之,但不管怎样,古人对诗的本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4-07

  • 肌理说:中才诗人的学诗指南
    张 然内容提要翁方纲借用杜诗中的词语“肌理”,以人体作喻,建构诗说,确如钱钟书所指出,“为我们的文评,更添上一个新颖的生命化名词”。这个生命化名词悬出了极高的诗歌艺术评价标准,但其所笼罩的,却是无特识的以“学诗”为本的诗说。在乾隆帝恢复“试帖诗”的背景下,翁方纲的肌理说既是学诗方法,又是普泛意义的、“好诗”标准。本文认为,“肌理”所指喻的,是诗歌写作的技术层面。文论界将“肌理”强分为“义理”与“文理”,造成了“肌理”与“理”的混淆。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2009-09-29

  • 食古而化的刘罗锅
    ”说一个故事。翁方纲和刘墉同为清中期书坛四大家之一,但他们的创作思想大不相同,有时弄到势不两立,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地步。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对刘墉钦佩有加,并拜他为师,临池不辍,多有体悟。翁方纲听话后,心有不悦。他想,我家的女婿怎么能跟他这个无宗无派的人学艺呢?但碍于面子,他一直忍受着。没想到戈仙舟到处夸刘墉的好,来显示自己排队时“立正、稍息”的正确,令翁婿之间不快。翁方纲对女婿说:“你去问问你的恩师,他写的哪一笔是古人的?”女婿知道自己拜刘墉为师,已经深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8期2009-08-17

  • 浅析翁方纲诗学思想的“雅俗观”
    张 伟摘要:翁方纲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型诗人,他的诗学思想极为重视“雅正”的地位。翁方纲不仅重视诗歌用语、艺术手法、诗风的雅正,而且注重编选诗歌之时选材的雅正,体现出一个批评家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键词:翁方纲诗学理论雅俗观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29-01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雅俗关系有着丰富的理解,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8期2009-03-25

  • 贵在独创
    是另一位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书起来处处以古人为典范,不象之处,便认作败笔。有一次,女婿问岳父对刘石庵书法的看法,翁方纲不以为然地说:“去问问你老师哪一笔是古人的?”女婿没有注意到这句话的挖苦口气,真的去问刘石庵。刘石庵沉吟了一会儿,答道:“你回去也问问你岳父,哪一笔是他自己的?”翁、刘二人针锋相对的质问,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艺术见解:一个是只模仿不创造,一个是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后世人对刘的评价远远在翁之上,是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2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