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风度

2004-06-12 09:29陈明和
人民教育 2004年2期
关键词:风度纠纷君子

陈明和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学校各种矛盾纠纷的最大承受者。在工作中,校长既要时刻操心学校的各项事务,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各种矛盾纠纷的旋涡中。其实,合理地处理矛盾纠纷,最能体现校长的能力和魅力,树立校长的威信。面对矛盾纠纷,校长要表现出一定的风度。

一、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

这里的君子风度是指由校长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等构成的一种职业气质,是校长人品、胸襟、学识的综合反映,是校长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或者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内隐为校长的精神气质,外显为校长的言行举止。

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校长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客观的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风采和职业道德。

校长的君子风度具体体现在:1。举止文明,严于律己;2.尊重对方,语言亲切;3.勇于承擔责任,有错必纠;4。理智对事,感情待人;5。拥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兼听则明的眼界。

校长要能客人、能让人,做到不唬人、不骗人,做师生的道德表率。

二、待人以诚的仁者风度。

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校长一定要待人以诚。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这是仁者的胸怀和风度。学校所有的矛盾纠纷都是同志之间的,都是工作中的。要化解这些矛盾,达到团结的目的,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诚”字。具体地说,校长应诚心诚意,出以公心,这是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基础。校长应以诚恳而谦和的态度,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坦诚地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不躲躲藏藏,也不推三阻四,是对的就坚持,是错的就改正,该肯定的就肯定,该批评的就要批评。

另外,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校长还需要用“情”,即同情、热情、真情。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心情,同情对方的处境,即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对方,与对方产生共鸣,平等地交换意见,分析双方观点的异同,找出矛盾纠纷的症结。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矛盾纠纷是校长的职责,不能把群众的意见看成是和自己为难,缺乏热情。要以满腔热情去贴近群众,帮他们化解矛盾,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校长要认识到,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即使受些误解和委屈,也是值得的。俗话说“日久见人心”,领导的真情最终是会被群众理解的,群众反过来也会真心诚意地拥护你。

三、晓之以理的智者风度。

处理学校各种矛盾纠纷的过程,是展现校长智慧和能力的过程。校长的智慧,是建立在对工作性质和内容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总和。校长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教师的共同利益,这是校长解决矛盾纠纷的前提。校长在具体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时,可根据这一原则灵活机智地对待。例如有一次,社会上一群人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办公室,态度蛮横地指责学校的某个教师不合格,要求严肃处理。眼看火药味很浓,经验丰富的校长不慌不忙,微笑着请他们坐下,倒上茶水,心平气和地说:“你们对老师有意见来找我,说明你们很有组织观念。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感谢。”看到对方态度缓和下来,校长又委婉地对他们提出了批评:“你们向我发火可以理解,因为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谢谢你们帮我改进工作。可光发火也不能解决问题呀,咱们有话好好说。”亲切的话语打消了对方的火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接下来,双方开诚布公地交换了意见,校长也对学校的工作做了解释,最终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分析校长的工作方法,大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矛盾纠纷,校长要以理智的态度和有理有节的话语,使当事人冷静下来并思考矛盾的前因后果,充分交流和沟通,举重若轻地解决矛盾纠纷。

四、刚正不阿的强者风度。

学校里的矛盾纠纷各种各样,当事人也是形形色色,校长在处理时除了必要的忍让与谦和外,还要表现出刚正不阿的一面,坚持原则。校长如能做到不为权势折腰、不为利益动心、不被成胁吓倒,不卑不亢,坦坦荡荡,堪称强者。当私利与国家利益、与学校和教师利益相矛盾时,校长必须挺直腰杆,态度明朗。例如,有位年过半百的校长,一次遇到几个社会流氓到学校滋事,企图殴打学生,他挺身而出,高声说道:“谁敢打人?要打就朝我这儿打!”他义正词严的态度,一下子把坏人镇住了,乖乖离开学校。可见,校长有时候需要毫不妥协地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化解突发矛盾,做一个刚正不阿的强者。

总之,要合理地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校长要在工作中留心观察,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表现出应有的风度。

猜你喜欢
风度纠纷君子
风度
误帮倒忙引纠纷
纠纷调解知多少
君子无所争
风度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