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教育而快乐

2004-06-12 09:29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4年2期
关键词:昭和学校教育

白宏太

第一次走進沂蒙山这个革命老区,感触深刻的是这里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今日的沂蒙已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勤劳的老区人民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小康。

要想富裕就不能没有路。而与现实的路相比,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教育发展之路显得更为重要。

在沂蒙山西南,山东省平邑县,记者见到了卜昭和,一位朴实又不乏精明的山东汉子。多年来,卜昭和一直为创办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懈地努力着,走出了一条“大众化,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低收费”的办学道路。在这位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上,既强烈地体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和对老区人民的挚爱,也洋溢着为教育奉献毕生的快乐j

卜昭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底布鞋,几乎很少见到他西装革履的样子。黑色平底布鞋既是他质朴、平实作风的自然流露,也是常年快节奏生活的习惯性标志。卜昭和说,穿布鞋走路踏实。

自从19岁走上讲台,教育就成了卜昭和生命的一部分。为普通百姓创办优质教育,则是他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深化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968年,卜昭和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沂蒙山里的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全校只有12个学生,分为3个年级。那时的教师没有工资,和公社社员一样挣工分,既要教书,还要下地劳动。劳动中,卜昭和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比如给棉花打药,常常因为农药的浓度掌握不好,把棉花烧死了,很多农民最后干脆背着喷雾器到农技站里,让技术员配好药再回来打。同样是种果树,稍懂一点儿技术的农民,园里就能果实累累;而没有技术的,要么不结果,要么果树病死。还有,技术员引进的改良种子,总是很难有效地推广,因为农民既分不清种子的父本和母本,也不知该留父本还是母本。

诸如此类的事看多了,卜昭和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尽管在政治上翻身了,但贫困的根源在于没文化;要让农民真正翻身,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因此,最初参加工作时,他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认识:农民打下的粮食养活了我们,我们理应为农民服务,让农民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特别是在读了很多陶行知的著作咀后,他决心像陶先生那样扎根农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卜昭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生活中。下地劳动时,他跟别人比若干,经常要看看手上的茧子变厚了没有。晚上,带着劳动后的充实,他不知疲倦地备课、批改作业、阅读,惟恐误了农民的子弟。虽然卜昭和的“出身”不好,但乡亲们都很信任和喜欢他,让他负责生产队的账目,还经常托他写信、寄信。当时是“白卷英雄”光荣的时代,可淳朴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识字,有文化。在卜昭和的努力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因为成绩突出,卜昭和两年后被调入公社中心小学,后来又教初中。离开树小的时候,学生们哭成一片,拖住他的腿台不得让他走,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一幕让他久久难以忘怀。

领导的重视和百姓的称道激发了他更大的干劲。有无数个夜晚,伴着一盏小煤油灯,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觉已是东方泛白,于是洗上一把脸,就去和学生一起出早操。年轻的生命洋溢着无尽的激情与活力,工作让他有说不出的高兴。有一次,卜昭和骑车到外地出差,不慎摔成粉碎性髌骨骨折。正带毕业班的他放不下学生,手术后才两天,就挣扎着起来,由学生架着走上讲台。一节课下来,又累又痛,大汗淋漓。就这样,近两个月时间,他一直拄着拐杖,蹒跚于家和学校之间,学生的功课一点儿也没落下。

忘我的工作换来了骄人的教学业绩,他所执教的卞桥中学的教学水平一直在平邑名列前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1982年,卜昭和被推选为全县教育系统惟一的省“劳动模范”,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欢送他去济南出席省劳模表彰大会。1984年,年轻的卜昭和又被破格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

一到教育局,卜昭和就赶上农村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学校的校舍是什么样子,他再熟悉不过了。所谓“黑屋子,土台子,泥桌子,石凳子,上课一片人头,下课一片砖头和石头”,是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作为主管领导,卜昭和一心想着尽早完成校舍改造。

经过一番异常艰苦的努力,全县所有的农村小学焕然一新,率先通过临沂市的校舍达标验收,受到了省教育厅的通报表彰。在校舍改造过程中,卜昭和亲眼目睹了乡亲们对教育事业的无私支援。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并不富裕,可淳朴的老区人民就像当年支援解放战争一样支援教育,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深深印在了卜昭和的脑海里,他深刻体会到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8年的教育局行政工作,使卜昭和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面来认识教育,原来那种朴素的观念也更多地上升为一种理性思考。那就是,办好教育不仅是老百姓翻身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国家富强的需要。

那几年,教育局的领导们一直面临着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就是全县的高中教学质量连年徘徊不前。分析原因,本应是全县教育系统“龙头”的平邑县第一高级中学,却成了人见人嫌的“老大难”,学校先后换了4任校长,始终不见起色。

老百姓对此意见大,县里的领导们也很窝火。这件事必须想办法解决。县领导提出,要把最好的干部派到一中去。经过慎重选择,最终决定让卜昭和挑起这副重担,因为他们看重的是他强烈的事业心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卜昭和从旁观者的角度感觉到,一中当时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乱、人心散。老师们分成好几派,整天忙于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动辄去找教育局领导甚至县领导告状。老师住宿条件差,很多是几代人同住一间小房子,学生宿舍更是又脏又乱。

1992年3月,卜昭和上任。头一个月,他没开会,也没发表就职演说,而是分头跟差不多一半的老师谈话。他发现提起学校的落后状况,没有一个老师甘心,说到变革的办法,足有四五十条。这就是说,每个老师的个人能力都不差,但放在一起就缺少凝聚力。通过谈话,卜昭和理出了一个思路:老师、学生与学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教育质量提高了,上级领导就重视,办学条件和老师的待遇也会相应改善;老师安居乐业,教育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进而获得更多支持。

在一个多月后的第一次教职工夫会上,卜昭和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学校共存亡、共发展”的观点。他要让老师们意识到,个人的利益与学校整体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关心群众生活的态度,而且巧妙地避开了一切无谓的矛盾与纷争,将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

当时的学校里并非没有制度,只是无法落实。怎么办呢?卜昭和先从自己做起。学校办公楼里的卫生没人管,卜昭和给老师们排了值日表,自己排第一个。一开始,即便是他做了,也没几个人跟着做。他就天天按时做,慢慢地,大家也都跟着做了起来。

有人不理解,戏称他是“小队长式”的干部,只会埋头干活。但卜昭和很清楚,要改变学校当时的懒散作风,如果自己不以实际行动说话,调子喊得再高也没用。

除了狠抓常规管理,卜昭和还在教学管理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两项新举措:1.改革评估机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既注重每个学生各门功课的全面进步,避免学生“偏科”,也要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注重学生整体承平的提高。2.合理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有选择地使用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经验证明,一个落后的单位,只要领导身体力行去抓,很快就能见效。经过一年多时间,学校的教学状况明显改观。第二年,第三年……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开始在临沂市遥遥领先。

领导嘉奖,百姓称赞,老师们扬眉吐气。这些让卜昭和感到欣慰,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意识到,学校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老师和学生们拼体力、拼精力换来的,本质上还是一种“疲劳战术”。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以自己的勤业把大家的干劲儿带起来,但一所学校不可能长期如此。否则,他可真成了“小队长式”的干部。

校长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而是体现为对办学方向的前瞻性思考和引领。1994年,卜昭和适时提出了“教科研兴校”的思路,要从粗放型的教学策略,走向科学的、更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使学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最初的改革灵感来源于几个教师私下的探索。他们自编“导学提纲”,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让学生先自学,再带着问题上课。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效果也不错。卜昭和敏锐地抓住这一改革动向,经过研究、提炼和完善,成为在全棱推广的“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来参观学习的人日益增多。但随着视野的开阔,卜昭和与教师们对自己的做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首先,天天编“导学提纲”,既没有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没有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很容易成为新的“题海战术”。其次,这一做法本身也不够科学,是用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反思使他们找到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动力。从1995年开始,学校在省、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以“学案教学法”为基础,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他们立足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宗旨,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入手,建立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新课题,探索出一条以“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为特色的教科研发展之路。

教育事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而且更多地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在平邑一中,卜昭和一方面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以个人的敬业、勤业和无私奉献,以强烈的人格魅力,把这个原本人心涣散的单位凝聚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多年来,卜昭和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清晨,他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晨练;晚上,处理完一天的事务,他还要在灯下凝神研读。卜昭和似乎从不知疲倦,他以行动告诉大家,当一个人做着自己兴趣所至的事情时,感受到的只有投入的满足和奋斗的快乐,所谓的辛苦和劳累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正因如此,卜昭和一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学校推选“全国优秀教师”,他主动放弃了被选举权:“工作是大家干的,作为学校领导,不能见荣誉就上。荣誉首先属于一线教师。”学校发奖金,教师们说:“校长功劳最大,理应拿最高奖。”卜昭和叉执意不肯,坚持拿晟低一等。

但是,学校师生却经常在办公楼前看到这样的告示:“卜昭和同志违纪饮酒,罚款40元,特此通报批评。”这是怎么回事昵?原来,学校严格规定:“除节假日外不得饮酒。”但作为校长,经常有各种免不了的应酬。尽管是身不由己,但每次卜昭和都自写批评告示,主动上缴罚款。大家看了既肃然起敬,又有说不出的感动。

对卜昭和来说,他做的一切不仅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和快乐,都是与学校的利益、师生们的快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改善办学条件一直是卜昭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刚到一中时,看着师生们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破旧校舍里生活和学习,卜昭和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校务会上说:“在我们这样的老区,不能靠政府有限的投资来办学,办法要靠我们自己去想,道理要靠我们自己去说。必须抓住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为此,学校领导四处“游说”,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在国家投入很少的情況下,学校自筹资金,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多功能艺术楼和体育场。

教工宿舍楼盖起来了,教师们纷纷喜迁新居。可一连建了五六拣教工宿舍楼,都没有卜昭和的份儿。按学控制定的分房政策,卜昭和身为校长,夫妇俩又都是高级教师,理应排第一号。可是,深知教师持家不易的卜昭和动情地说:“老师们盼了这么多年才住上新房,当领导的争什么?”头两次,学校分房重点照顾老教师和一线教师。第三次,大部分教师都已住进新房,卜昭和这才交了房款。新家具都买好了,正准备搬进新居,他听说一位没有新房的青年教师要结婚,于是毫不犹豫地再次让房。

的确,卜昭和的追求和快乐不能用物质上的所得去衡量。在紧张工作的间隙,卜昭和喜欢站在窗口,静静地看着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看他们大汗淋漓地在阳光下奔跑着、争抢着。那种自由张扬的姿态和高度投入的热情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们不都是因为喜欢,才会不怕炎热,才会如此的投入和快乐?难道不是吗?

卜昭和的追求和快乐,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教师们。在工作中,大家都积极地投身教学科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在生活中,他们相互谦让,乐于助人,共同营造出一片心灵的净土。

当平邑一中不断蒸蒸日上,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时,卜昭和又开始了人生新的挑战和追求。经过多方的努力和争取,1999年4月,一所现代化的民办学校——赛博初级中学在沂蒙山脚下破土兴建。

使更多普通百姓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卜昭和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当时正值一个新的人口高峰,1997年,全县小学毕业的学生有21000人,5年后将达到28000人,但当时全县的初中仅能容纳不足两万的学生。

老百姓究竟希望孩子上怎样的学校?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多大?卜昭和在正式提出自己的办学设想前,先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是O~ll岁儿童的家长,主要针对农民和城镇普通职工。调查的问题只有一个: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上什么样的学校?一共调查了两万多户人家。结果很快出来了,75%以上的人都希望孩子上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

在当时给县领导写的建校报告中,卜昭和曾算过一笔账:平邑县平均每年比胶东等教育先进的县市少考取400个大学本科生,按当时的统计,国家每年为一个大学本科生提供的经费是l万元,这就相当于国家少给平邑1600万的教育经费。上大学的少,回来服务家乡的更少。长此下去,人才会越来越匮乏。

赛博初中按72个班级的规模兴建,其目的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办学成本。卜昭和解释他的“大规模,低成本”办学构想:“学校规模大,其一,可以使任课教师、行政管理及后勤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减小,从而节约人力、财力;其二,同年级班级多,有利于形成竞争格局:其三,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多,有利于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其四,可以节约土地,提高校舍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率。这样无论是从节约资金,还是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低成本的直接受益人是普通百姓和他们的子女。赛博初中的收赞标准是每年1000元左右,这是一个既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又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价格。1999年10月,赛博初中一期工程结束,计划招收1800个学生,结果报名3000多人,最后只好多招了6个班。

走进赛博初中,典雅别致的建筑、标准化的运动场、富有现代气息的雕塑、完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人性化的内部设计以及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可以说,这样的学校放在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也不逊色。学校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共投入1.1亿元人民币。在建校前,卜昭和曾带着设计师考察了国内很多名校,博采众家之长,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方案。整个教学建筑群以欧式风格为主,再以中式的回廊相连接,目的是方便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2000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到平邑考察工作。卜昭和向厅长汇报说:“我建了一所特区水平的学校,想请您去看一下。”教育厅随行的一位同志开玩笑说:“老卜,咱沂蒙山区的人咭时也学会吹牛了?”一行人到学校一看,都为之一震。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厅长连声称赞道:“没想到,沂蒙山区有这么好的学校,跟大学差不多!”

如今的赛博初中,办学质量初见成效。它较低的收费水平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支持和欢迎。带着初步成功的经验,由卜昭和管理的赛博高级中学和临沂高新区实验学校也己投资兴建。

迎着猎猎的山风,记者随卜昭和来到建设中的赛博高级中学。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县城相连的公路还未全通,只能在离校几百米的地方下车,踏着雪后的泥泞走进校园。学校尚未竣工,但因为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已经落成,学校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有两个年级近4000个学生,其中90%的学生来自农村。

所谓的校园,眼前还只是一片荒草丛生、到处堆着建筑材料和瓦砾乱石的工地。但哪儿是科技楼,哪儿是图书馆、体育馆,哪儿是围墙,校门在哪儿,卜昭和一一指给记者看。学校背后那一大片光秃秃的山坡也被他买下来。“我准备把它作为劳动实践基地,让每届新生每人种下一棵树,这叫‘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你想想,几年以后,这里肯定大变样儿。”在卜昭和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卜昭和一直觉得,自己的办学实践,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一些资源、一些因素重新排列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新的作用。他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成分都是碳,只是因为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

到底图的是什么呢?卜昭和毫不做作地说,是快乐!多年以来,他始终没有忘記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教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幸福所在。看着更多百姓的子女能接受优质教育,卜昭和由衷地感到快乐!正因为这样,他可以十几年如一日,天天早起晚归;可以清清白白、心胸坦荡;可以布衣粗食、怡然自乐。卜昭和的坦然还源于对自身人格的坚信。他坚信,无私则无畏。正因为如此,即便在极其艰难的时候,他也能咬着牙坚持下去,毫无畏惧地前行。

至今,卜昭和仍在思索着“优质教育”的内涵。他清楚地知道,大规模的办学虽然满足了更多学生入学的需要,但学校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间有一定的“弹性系数”。他们提出的“大众化,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低收费”的办学理念,能否真正体现“优质教育”的特点呢?或者说,他们所实践着的,是否就是“优质教育”?卜昭和不敢肯定。毕竟,改革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改革中逐步解决,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昭和学校教育
小小骑士穿过星球
昭和天皇曾计划公开“反省”二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藤泽秀行回忆录(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