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入选教材》想到的

2006-04-06 12:53刘俊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鲁达关西学生

《语文教学之友》总第279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入选教材》一文,我认为观点欠妥当,现谈谈个人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文中说,“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理由是:一、鲁达在潘家酒楼“辱骂酒保,摔打杯盘,白吃白喝,无赖气十足”;二、在鲁家客店“一点道理不讲,只用拳头解决问题,仗着自己习武有力,再加上军官身份,便为所欲为”,“鲁家客店的店小二和潘家酒楼的酒保都属于‘弱势群体,平日受老板的剥削和压迫,现在则受军官大人的辱骂和毒打,……默默忍受。鲁达却丝毫不觉,依然我行我素,以骂人、打人为乐事,在他身上,平等观念、民主意识、人文关怀是极为欠缺的”。三、状元桥下“鲁达本来就是要寻衅滋事”“正好借题发挥”,“打郑屠时,郑屠叫好也不行,讨饶也不行,鲁达软硬不吃,直到把郑屠打死”。对此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

首先,该文章看问题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多少有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之嫌。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教材选什么,而在于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确实,中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易冲动,对事物认知辨别力弱,再加上知识储备不多,对于“知人论世”、作品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容知之甚少。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喜好嫌恶、价值取向、讲解导向,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熏陶渗透影响很强。我们不能把文艺作品的阅读分析看作是简单地感知和理解作品,更不可以曲解作品写作意图,而是看作再现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正如丛维质老师(《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四期)所言,每个时代都有反映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品都会烙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优点当然也存在不足。我们不能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以今照古,苛求施耐庵竟然塑造鲁达如此没有文化素养的人物,让后世子孙模仿。以现在的思维去观照古人,比照作品中的人物,以现今生活中的民主文明去看待封建专制下的文明法制进程,岂非有些可笑?

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是水浒故事产生的时期。由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最后被迫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水浒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其中的鲁达有超群的武艺和赫赫的军功,又在权位极重的经略府中任提辖。凭这些,他本可以和当时的社会和睦相处,逍遥自在地做个武官。但是,行伍出身的下层人的阶级地位和长期形成的可贵品格,决定了他偏偏要向黑暗的现实挑战。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官寺、大闹野猪林,直至奔上二龙山落草,是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的便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第一个光彩照人的表演。在围绕鲁达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他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和“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他那不受礼法约束笑傲世俗的坦荡情怀豪迈气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就连金圣叹都感慨:“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试想,一个流氓无赖怎么可能会拔刀相助、舍生忘死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以至于到后来连和尚也当不成被逼上梁山呢?

在当时那样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鲁达那样侠义的好汉来惩罚“镇关西”之流。他的拳头越厉害,打的越狠,越大快人心。“镇关西”的下场越惨越让人解恨。施耐庵就按人民的意愿不厌其烦地详写三拳,借鲁达的拳头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其次,文章理解作品主旨可能是消极化了。

同一篇小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达”。在新课标下,教学古典名著,不应拘泥于教参,不必把文章当成政治工具,而应还原作品本色.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各自的知识迁移能力、审美鉴赏探究水平、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要机械地分析人物。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犯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似乎有些背谬,可以问学生对此是如何理解的?“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热点,包括现在流行的武侠小说,都是宣扬这一主题的。怎样认识“侠义”,“侠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意义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尤其是某些地方现实生活中的“镇关西”们为所欲为,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应唤起青少年对见义勇为邪不压正的认识,引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切身利益。

语文不乏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 倘若分析人物引申太过,“过犹不及”啊!鲁达无产无业无家室,乃一下级军官,独往独来,浪迹江湖,无牵无挂,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这同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身份处境等是一致的。鲁达相貌粗恶、脾气急暴,言辞确实粗野,但更符合他的个性、职业、身份、环境,“即闻其声,便知其人”。正如李笠翁所言“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更浮泛”。又怎能苛求鲁达文绉诌地“之乎者也”呢?更不能以“一眚掩大德”,只照其暗面,对于嫉恶如仇豪侠刚直的品格和“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禀性视而不见或忽略不记。

第三,文章分析人物形象可能是片面化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心理刻画、细节描写、人物的言谈和行为、其他人物映衬等方面笔法老练,对塑造鲁达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鲁达在潘家酒楼上邀友人饮酒叙话,分外热忱、慷慨,他对店小二说:“问什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仅此一句,那种急于叙谈,不愿人打扰,而又万分大方的心境和神情就写出来了。当偶然的哭声扰乱了他的酒兴时,他又对酒保说:“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这种带有耳提面命的口气,是符合这个职业军官的身份的,换了另外的人,断然不会用此类语言。后来,他知道那个用“虚钱实契”、“强媒硬保”的手段欺压金氏父女的“镇关西”原来就是郑屠,就大叫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从这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人物的怒态、声调和那眉宇间的鄙薄神情。他的慷慨好义、疾恶如仇,是通过他全力救助金氏父女和无情惩治恶霸郑屠的言行来表现的;鲁达的鲁莽和机警,是通过他在客店同金老与店小二的接触,以及打死郑屠后等方面的言行来表现的。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就利于把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真实,从而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他拔刀助人,不避水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斗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评价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要表达什么思想,坚决屏弃把课文肢解得零零碎碎、歪解得乱七八糟的做法。分析作品关键在于教师的客观求实讲解引导,把语文生活化,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语文显示强大的“经世致用”功能。敢于面对现实,不拘泥于教材的编写,凡是美的文章均可作为教学范本,应当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认识空间,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青少年辨别力弱易模仿作品人物的言行,这纯属正常生物现象,是人的一种本能所在。也正因为模仿才有了突破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不能讳疾忌医,使学生迷失在寻觅的路途中。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恳请方家指教。

(刘俊刚河北邢台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鲁达关西学生
日本关西大学藏罗振玉致内藤湖南信三十九封考释
卖肉郑屠惨死街头 鲁达提辖“义”救民女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学生写话
比出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远关西涂料金山新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