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学诗歌

2007-10-11 10:03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10期
关键词:化用现代诗诗人

张 静

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诗歌都比其他文学样式更优越、更适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在常规的读诗、解诗的基础上,我努力在“变”上做文章,变角色、变方法、变角度,让学生千变万化学诗歌。

一、自主探究,变“传授者”为“服务者”

在诗歌教学中,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诗歌的关键之处、难点之处、意象繁复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诗歌中的“流水”,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比如“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诗人因强烈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巨大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遂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古诗中的意象还有“柳”“月”等)。这种授之以渔的点拨远胜于支离破碎的分析,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变“传授者”为“服务者”,让学生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变讨论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诗无达诂”,诗歌的语言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是最凝练、最含蓄的,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不能整齐划一,搞标准答案,相反,应鼓励学生在查找、探究的基础上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询等方式去寻求最言之有据的解答。

二、拓展延伸,比较鉴别,变线状为网状

在阅读和鉴赏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的诗歌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及艺术美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我们可以就同一个诗人的诗歌进行补充和比较:如学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再补充一首她早期创作的《点绛唇》和晚年的《夏日绝句》,学生就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李清照:青年的率性俏皮,中年的落寞忧伤和晚年的沧桑倔强。

还可以就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在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引入柳永的《雨霖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比较三首诗不同的格调:一个豁达,一个悲切,一个平静,三位诗人同是面对离别,却是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

就构思和章法而言,也可以进行引申比较。如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放在一起学。两首诗无论思想感情还是基本思路都非常相似:接到邀请,途中风景,淳朴民风,预约后会的写作思路,都是对田园乡村生活的歌咏,都是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同一题材,古诗与现代诗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鹊桥仙(迢迢牵牛星)》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鉴赏。

如此变线状为网状,可以起到牵一动百的作用。

三、将诗歌美译,保持原有的韵律美

古诗词学习,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碍。传统的疏通文意,搞一一对应式直译,会导致有其意而失其神,信而不达,达而不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找规律,想办法,把古诗翻译成优美、文雅的现代诗,保持诗歌原有的韵律美,即变文协韵,提高译诗的品位。如:李白《行路难》第一节翻译示例:

金铸的酒杯醇香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

玉制的餐盘珍贵的美味每盘就要上万!

而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佳肴不想下咽,

拔出佩剑,击在殿柱上,思绪万千。

这样连缀成篇,就是一首文雅的白话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我还尝试把外国诗歌译成白话现代诗。外国诗歌也讲求韵律,尤其是济慈的十四行诗,非常典型,有严格的押韵和节律要求。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内容,接近我国的田园诗;形式和意境又与我国现代诗最接近。我是这样教学济慈的《蝈蝈与蟋蟀》:先用英语范读,接着领读,引导学生弄清诗意后,试译成中文现代诗。这样,一首诗,通过翻译,既能比较与体会各自的语言风格和用语习惯,又能比较和体会同一内容不同体例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兴味盎然、求知若渴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推荐了相关的文章资料,比如叶嘉新的《三个老人和一首诗》,谈的就是杨绛、李霁野、绿原三位诗人不约而同地翻译了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这首诗,三人的译诗各得其妙,有的自然平实,有的洒脱明快,有的儒雅含蓄,翻译的技法与他们的文风有直接联系。

四、移花接木,变单一为多元

在教学诗歌时,我还尝试把诗歌与散文、小说、剧本创作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迁移拓展、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有的诗歌具有画面感,似一幅幅精美绝伦、色彩纷呈的画作。对这样的诗歌,在对原诗所选意象、所设情境和所表情感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取舍,加以联想想象,补充细节,渲染铺陈,即可形成一篇篇饱满细致的精美散文。

我引导学生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改写。如“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有学生改写为:

耳畔传来几声鸦啼,我才在无边的回忆中回过神来,用失神的双眼,看失色的世界。路边,一棵残年老树,光秃秃的枝干上,紧紧缠绕着盘曲的藤蔓,就像我沧桑的面容,干涩憔悴。不,至少它们可以相依,用彼此的温暖支撑到来年的春天。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学生改写为:

我叹了一口气,把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一条小河,河上架起一座小巧的木桥,河畔几座稀疏矮小的茅屋,在缕缕炊烟中,显得格外宁静温馨。那里,一定有一位温柔的女子,在炉火旁,含着笑为家人烧晚饭。是呀,他们有温暖的家,而我却在这滚滚黄尘中独行……

改文在原诗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突破了原诗意象,丰富了原诗意境。同样,我们还可以把某些有波澜、有情节的叙事诗(如杜甫的《石壕吏》)改编成小说或剧本。这样改写诗歌,可变“单一”为“多元”,既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能在改写、扩写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既能乐在其中,更能得在其中。

五、歌词溯源,古今结合

诗歌对当代歌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某些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是化用《诗经》中的诗句。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化用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通过追根溯源,让学生懂得:学习鉴赏古诗词,除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能通过领略古典诗词所蕴涵的魅力激发现代人的创作灵感,给诗词重新注入活力,从而薪火相传,发展创新。事实上很多诗人就是活用化用前人诗句,从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古有苏轼化用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今有毛泽东化用李贺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激发调动学生汲取诗歌营养,涵养熏陶性情,变古通今,推陈出新,引领学生爱诗歌,学诗歌,创作诗歌。

打铁须得自身硬。要让学生爱学诗、学好诗,教师自己首先要爱读诗、能背诗、会写诗。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向师力”,去模仿老师,去接近诗歌,热爱诗歌。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诗歌修养,才可能千变万化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河北沧州市第十三中学 061000

猜你喜欢
化用现代诗诗人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诗人”老爸
愤怒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论小山词对唐诗的化用
图雅的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