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

2007-12-04 02:08李和庆
西部教育参考 2007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师

李和庆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质疑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

一、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研究中的主要思维方式,而大胆的质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始和开端。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到壶烧开水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他们都是因为面对看到的现象,产生了相应的疑问,从“为什么”起步,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因此,大胆质疑是科学发现的第一步,胡适先生总结的治学“秘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启迪思维、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思维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自觉而具体的训练。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质疑和解疑上,精心设疑、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地反诘发难,从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比较、辨明是非。即使某些质疑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品质

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是很重视质疑。费尔巴哈说过,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政道博士也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我们要落实“三个面向”,培养新世纪开拓型人才,就必须教会学生质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呢?

(一)要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师要用广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要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都自信自强;对学生的每一个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当创造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正确对待,因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才能积极地去质疑。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容不得学生发问插嘴的作法,只能压制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器”。

(二)要利用名言警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生的质疑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乐于质疑。古今中外有许多有益于质疑的名言警句,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熙的“学者先要会疑”;宋代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也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应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 以教师自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要使学且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质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理想的阶梯》一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是否多余?《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教学《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圆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文中多次出现的“圆规”,到底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2. 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成长起来的。清代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又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善疑的例子。教师还可以举其他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明代地质学家徐霞客读《尚书·禹贡篇》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向学生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四)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用设疑来引导学生深思质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某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时,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而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何况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解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