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班级建设再认识

2008-10-11 09:01刘慧敏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理论基础

【摘要】“学习型班级”建设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责无旁贷的新使命,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新思维,文章通过对学习型班级建设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的阐述,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班级的构想。

【关键词】学习型班级;教育创新;理论基础

21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高潮正在孕育之中。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大厦必须有许多“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才能建成,作为国民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茁壮成长的主要家园——学校班级,更应成为学习型班级。

一、学习型班级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一)理论基础

学习型班级来源于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共同学习与如何学习。”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又在其基础上演绎为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一是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二是建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三是形成学习共享與互动的组织氛围;四是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五是工作学习化使组织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六是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作为当前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元,班级的建设成效不仅影响学校的教育成效,而且影响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今后发展。所以我们传知授道的班级建设也理应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

对照以上理论,笔者认为:所谓学习型班级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获取、创造、提炼各方面有益知识,并以这些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为指导,不断修正自己行为,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进而努力实现共同愿景的班级。在学习型班级中,同学们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细水长流的心智改善”、“持之以恒的愿景累积”、“长期有效的团队学习”和“逐步奠定的系统思考”,从而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班级氛围,并能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二)学习型班级的特点

1.民主性。学习型班级能使其每个成员民主参与集体事务,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和尽自己的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每个成员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及学生组织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教师对学生及学生组织既不能简单包办,又不能放任不管,而应在具体工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围绕班集体建设目标,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从社会化的对象——客体的自我转变为班级社会的主体——主体化的自我。让班集体活动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2.团队性。在学习型班级中,同学们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细水长流的心智改善”、“持之以恒的愿景累积”、“长期有效的团队学习”和“逐步奠定的系统思考”,从而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班级氛围,并能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领悟如何共同进行团队学习。学习型班级是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并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运转系统的班级。它的学习不仅导致了知识、信念、措施的变化,还增强了班级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

3.高效性。学习型班级管理分工明确、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工作效率高。个人要学习应变,团体更应学习应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班级的生命周期相对就长。学习型班级讲究自主管理的模式,它使班级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检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组织,班级工作快速、有效,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成长或提升创新能力的空间。

二、建设“学习型班级”——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竞争与合作同在的时代,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在这个时代拥有“话语权”。毫无疑问,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这种发展态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第一要著。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教育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赫钦斯(R.M.Hutchins)1968年出版的《学习型社会》一书就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赫钦斯主张教育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强调学习型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所有人接受充分的教育,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能力的人性化社会,它着眼于对学习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展现。

由是观之,学习型社会强调的是一个可以促进个人终身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把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最主要组织,毫无疑问,应该率先垂范,成为学习型组织。班级作为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初级群体,即学习共同体。把班级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人们所期许的以陶冶人的生命为职分的教育价值。因此,建设“学习型班集体”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新思维。

三、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级

(一)要有一个“学习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目标)的牵引。贸易巨子J﹒C宾尼说:“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凡的职员。”理想是远航的标灯,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 “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同样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即四年(大学)的奋斗目标;中期目标,即一个学年的目标;短期目标,即学期目标、月度目标等等。除了班级有目标外,各小组、个人也都应该有这方面的目标,目标形成必须切实可行,同时要能通过各种方式去促进、引导、督促这一目标的达成。

目标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包办代替,也不应该由几个人去炮制,班级目标、小组目标均应该发动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制订,班主任引导,学生人人参与,然后制订措施,贯彻执行。学生个人目标,也应该是学生本人提出,老师建议,然后去贯彻执行。这样,班级、小组、个人都有了明确目标,并且天天去为目标奋斗,这就是“学习型班集体”形成的第一步。

(二)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学习型班集体”的班规班纪

目标有了,但要实施,必须有纪律做保证,一个“学习型班集体”要保证能正常运转,就必须有游戏规则。因此,有没有完整的班规班纪,是能不能形成“学习型班集体”的保证,是能不能保证“学习型班集体”有秩序运行的保证。班规班纪是建立在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也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然后根据班情而制订的。班规班纪的制订也与制定目标一样,必然建立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之上。在班规班纪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制定组规组纪,制定个人“自主自律”的规范和纪律。

(三)要建立一支“学习型班集体”的骨干队伍

任何目标的实现、组织纪律的实施都需要人去做,这里的人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大家参与,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一支骨干队伍。这支骨干队伍对于“学习型班集体”的来说,首先就是班级干部队伍的形成,而这支队伍要是一支能独立运作,具有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队伍。除了这支队伍以外,周围还要有一大批骨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主导性的良好群体,带动“学习型班集体”的发展,我们对班干部进行了“早晨会”培训,这对“学习型班集体”的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在人与人之间将形成如下几对关系: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与任科老师之间的关系,三是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四是任科老师与班主任的关系。这四组矛盾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于知识、能力、经验、认识、阅历、地位、个性等方面的差异,都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在互相磨擦之中产生能量,如果能量是正向的,就必然成为推动力,如果能量是负向的,就会成为破坏 “学习型班集体”建设的能量,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学习型班集体”前进的动力。

在这四对矛盾(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教师是起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老师去关心、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和谐,一般情况下看,主要原因在教师(班主任),主要责任也在教师(班主任),因此班主任与教师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特别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也属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方面关系的和谐与否,同样对“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影响巨大,这也是“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成是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的基本做法,是完全可以操作的我们完全可以以此检查评估班级“学习型班集体”有没有形成以及建设的程度。在今后的“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中,我们可以着力这么做,同时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不断地完善提升“学习型班集体”建设的经验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1999.

[2]礼记·学习.北京思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M].中华书局,2005.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张声雄.学习组织的创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慧敏(1979- ),女,供职于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理论基础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