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高中作文的思想性

2008-11-28 11:05温卿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0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作文教学

【摘要】目前高中学生作文“假、空、浮”现象严重,堆砌材料、欠缺逻辑、思维混乱、肤浅片面等毛病突出,这表现出学生思维能力不足、认识水平低,思想肤浅。我们必须对个这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平时作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架构等“怎么写”的问题而忽略思想内容,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习一些辩证思维理论,掌握一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语文高考 中学教育 教学研究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各地作文题已纷纷露面。这时恰在网上看到去年新加坡A水准考试(当于高考)作文试题,以下为试题的具体内容: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新加坡试题的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对学生的思辩能力要求更高。据了解,新加坡的高考作文不是无限制地放开,而是规定必须写议论文。他们认为,高中生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面对题目,如果考生平时不关注社会上某个方面的最新动向和时事新闻,那么肯定难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如果考生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恐怕也难以驾驭这样的写作题目,难以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

面对这些题目,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写得出来吗?我拿这些题目问了班上的学生,他们都说写不了。为什么呢?一方面,平时生活中很少学生有意识、有时间去关注、思考这样带有强烈现实价值的内容,因此面对题目,很难形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训练的是审题立意、拟题目、定结构形式、加强语言技巧等,指导偏重于了解命题类型,学习写作模式等,很多时候忽略了在思想上、思维上的培养,学生视野局限,思维狭窄,不善于思考,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自然就写不出内容实在、有智慧的文章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明确,一篇文章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写作时要树立“内容大于形式”的观点,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写实在的表达思想的、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作文。

一、改变学生的写作认识

作文是为了什么而写?在很多的普通学校里,学生的回答普遍是“老师要求我写的,是为了考试而写”。平时上交的作文大多是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语言别扭。拿去问他们本人写了什么,很多时候的回答是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很多学生作文时不会说是“我想写”,“我要表达看法”,而是想着是“老师要我写”“我要考试”,这样一来,作文就成了应付式的作业。作文时没有思考,没有主体意识,没有现实意识,写作也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更多的只是像论证数学定理一样的把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再重述一遍。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的虚、浮、浅的文章普遍存在。

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生命的文字呈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更多的不是写作技巧的训练,而首先是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书写自己;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抒真情,讲真理,做真人的习惯。必须要求学生打开心灵的大门,注重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独特新鲜的见解。“我手写我心”,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事情,只有发乎真情才能呈现思想。

二、强化思想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学生文章有思想,必须学生脑中有思想。思想从哪里来?来自于对生活的体悟、积累。积累一是要关注现实,二是要大量阅读。

一方面,没有生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不能只做书呆子,而应该参与社会,用手中之笔反映社会生活,培养进取精神,培养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终极关怀的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尤其议论文更应该是社会责任感的产物。如果一个学生,尤其是成年的高中学生平时不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生活积累,写起文章来必然只能是搜肠刮肚,说理则枯燥无味,论证则空泛无据,观点则苍白无力。只有强化学生联系现实、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意识,才可能写出时代感强而言之有理的文章。

另一方面,中学生日常的活动空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大多数时间困在学校里,阅读也就成了学生走入生活、提升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鼓励学生一方面阅读课内外的名著经典,感受丰富的人文素养,提升自我的思想素养;另一方面还应该多读报刊杂志,多看社会资讯节目,多与他人讨论社会热点焦点现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思想表达。

三、教给辩证思维的方法

在高考中,选写议论文的考生不少,但写得好的却不多。作文中“堆砌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对材料必要的分析,属于简单的观点加事例,较为肤浅”,“语言上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华丽词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有的作文是说过的话反复说。”(见《2007年〈广东高考年报〉语文科试卷分析》)“通篇的议论只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的文章分内标准不一致,如按毅力、爱心、耐力安排结构,如按洁白、无私、坚毅安排结构,这反映了有的考生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问题。”(见《2006年〈广东高考年报〉语文科试卷分析》)

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近年来我们高考作文训练的一个缺陷:我们很多时候强调了作文的所谓模式——有论点、有事实、有分论点、有段落、有修辞、有文采,却忽视了写作者的思想训练。一篇议论文,表面看来很像样,但内容却经不起细读,漏洞百出。学生的思想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文章自然不可能写得清晰深刻。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的教给学生一些基础而必要的科学理论,一些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我想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事物的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1.教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

要对一个问题有想法,就必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

发展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时,如果把它看成是绝对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顾及它的过去,又要正视、分析它的现在,预见它的发展。只有这样,论述才能严谨准确。

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这才能揭示问题的丰富内涵。写作时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论述就能够向各个方向拓展深入,做到深透全面。

一分为二的观点。事物总是复杂的。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他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绝对化。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的论述就充满了辩证分析思维。

采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讲清作者对“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的论述,只有讲清了“送去主义”的做法和危害,才能使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出来。

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从全文来看,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既“占有”,继承好的,又“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的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在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点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注意体会运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为写出有思想的文章打下理论基础。

2.教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由一系列的思维方法组成的,在实际中,可教给学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具体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概念、原理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引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这两者都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当我们能够主动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去分析生活现象时,便能够较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整体分解出不同的方面、属性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方法。综合是把分析出来的诸多属性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认识的方法。通过分析的方法考察事物的各个属性,然后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的各个属性以及本质属性和现象联系起来,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如果我们能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那么就会发现事物间的共性或本质,就不会出现罗列例子,堆砌材料的问题了。

因此学习这些逻辑思维方法能够教学生分析问题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个体深入到规律,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首先把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产生、实质、影响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一件事物、一个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了解思考其产生的时间、场合、背景、原因等等,才能有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一个问题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形于外的现象上,那就会言不及意,抓不住要害,结决不了问题。因此面临问题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还要追问产生过什么影响或将要产生什么影响,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等等。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联想,多方比较,思考与本问题有关的人和事,思考相关的言论、观点。既可纵向思考,想过去、想现在、想将来;也可横向思考,想正面也想反面,想中国也想外国,想这个地方也想那个地方。想得越多,问题的面貌、性质、价值、意义等就越明显,理解就越深透,思维就有了力度和深度,文章自然就有了深度。

让学生学习一些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一些认识问题的有力武器,提高一些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在生活中实践,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我想他们一定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

★作者简介:温卿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作文教学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