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2009-01-05 02:26安有富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参与质疑创新教育

安有富

摘要: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教育;兴趣;参与;求异;质疑

在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的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一学者说:天才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陈景润正是凭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攀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轨迹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网络和电脑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创造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这块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平时积累的丰富素材。巧设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动人的寓言、典故、脍炙人口的诗歌、富于情趣的笑话,甚至是美妙的音乐、幽默的漫画,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例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家园》这节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中部草原,农场主为发展羊群而大量捕杀狼,结果引起了鼠类的大量繁殖,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整个草场羊群濒于毁灭,现在人们又强烈呼吁把狼请回来“做客”。学生们听完哄堂大笑,兴趣倍增,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到“臭氧层”空洞,有的谈到“酸雨”等等。可见,只要教师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迷恋于学习,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增长。

二、吸引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主动交流。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地动手、动脑、动口。同时,还要广泛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使学生积极、自觉的融入课堂。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参与的恰当方式。例如在讲《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我设立了“模拟法庭”,学生参与意识与兴趣都很浓。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而且还经常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好奇和求异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而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教师决不能做抹杀学生求异思维的刽子手,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胡思乱想甚至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去观察、去实践。创造性教学过程,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疑、质疑、解疑,去撞击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在讲《依法保护经济建设》这一内容时。我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小的时候。母亲把家里积攒的鸡蛋拿到市场偷偷去卖,后来连篮子也一同被工商人员没收。而今天,市场上卖鸡蛋的、卖什么的都有,再没人来禁止。听完这段话,学生立刻提出问题:过去是不是计划经济、靠国家供应,今天是不是市场经济?还有的问:这是不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出现的不同现象等。这些问题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当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师生都能体会到求知、探索、发现、创新的愉悦,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闪现创新的光辉。

猜你喜欢
参与质疑创新教育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