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2009-01-05 02:26李春和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心理素质体育教师

李春和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体练习。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怎样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体育课堂中去呢?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引起共鸣,创设氛围

天真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在体育活动时孩子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力增强,可塑性也达到了最高值。所以,通过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体育课,对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功能。怎样很好地运用这一功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是每一名体育教师应思考的。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被期待的氛围,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贴,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他们的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应与健康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与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措施。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要以关注的目光环顾全班,用眼睛和每一个学生说话。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

二、保护自尊,树立自信

自尊和自信是成功的种子。作为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表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传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

我在进行立定跳远一课时,改变传统的集体练习模式,为学生提供8块练习场地,提出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解决不同环节的不同问题。学生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自由结组,自主选择练习场地及练习方法,经过练习后再进行测试,对自己的选择、练习做出的评价。通过反复的选择、练习、测试、学生不断地提高自我判断力和立定跳远成绩,品尝自主练习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增强自信心。同时,在8块练习场地中,专门为爱动脑筋,喜欢创新的学生提供一块自由创造的场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更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从而满足他们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学生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和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三、及时反馈,情感调控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出评价反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扬,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开拓进取。

四、真诚关注。扬长教育

教师不仅要对少数尖子寄予厚望,更要对某些体育学习成绩差或基础差的学生给予关心鼓励,清除他们的思维定式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促进其成长。体育教学中,我们平时只要留心,就会发觉一少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有时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而有时躁动不安或郁闷不乐。有的学生常常跟在别人后面,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在课上进行强化训练。例如,把这部分学生编在一个小组里。多跟他们一起活动多进行鼓励、表扬。并让他们多在学生面前当“领头人”,带领别人活动,体验主题意识,增强主动精神。

五、合作教学。群体效应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课内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特色的韵律体操、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比赛是最吸引人、最常用的组织手段之一,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竞争的乐趣。

六、评练结合,巩固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其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义。

虽然孩子的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他们缺乏自觉性。概括能力差,易出现反复。因此,在设计有效的练习方法的同时,课堂上在练习活动时要多进行点评和总结。特别要注意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某一练习方法所对应的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记忆性刺激,加深和巩固第一信号系统获得的印象,减少反复,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的体育课做到面向全体。引导健康心理倾向;重视部分,强化健康心理训练;照顾个别。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每位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一定能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为体育教学增添一份责任、一份欢乐、一份爱心,营造一个轻松、快乐、有效的体育课堂环境。

小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其实践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学中除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发展,是体育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心理素质体育教师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