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01-05 02:26李丽红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育

李丽红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然会受数学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制约,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揭示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可认识可改造的哲学思想。从数学概念上:直与曲,已知和未知,精确与近似。循环与不循环,公约与互质,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均揭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从数学运算上看:加与减。乘与除的关系,积与商的变化等内容,隐含着客观事物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结合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是我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的源泉。

一、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与直径的比率为3:1。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也为祖国作贡献。又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告诉学生乘法口诀的历史很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了,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介绍小数的历史。早在宋朝时就发明了小数。比欧洲早300多年的历史。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告诉学生,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揭开,鼓励他们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结合课堂教学过程,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同学们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他们谈谈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掌握有关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格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在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在培养数学习惯上有机地渗透

数学中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是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学生对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条辅助线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如那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德育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