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01-05 02:26张彦鹏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创新能力

张彦鹏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具有创新、探索意识,这就给每位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兴趣与教学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快乐、和谐、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起小学生创新的意识。要创设这样的环境,首先教师的态度是关键,教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调动小学生情感,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爱的桥梁,从而形成互敬互爱的气氛;其次。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自主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思考,多设置一些容易错想的问题,让学生去自由地想、大胆地说。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二、挖掘潜在能力。着眼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都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探索意识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高分低能和实际中不会运用知识的现象。小学教材看似简单,但蕴涵着无穷的智力;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更具潜在的素质能力。教学中要多提几个思考性的问题,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教学新教材三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45+28”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计算的方法。而是分组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讨论解决的方法,看一看谁提出的计算方法多。小学生年龄小,可思维相当活跃。我适时引导他们交流,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找捷径。找简便办法,选出最优办法。当学生发现自己所提出的算法被选为最佳时,他们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极具潜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充当主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各个学习环节落到实处,创新思维就会得以发展。我们知道每个班的学生的程度差别很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优秀生,更要关注学困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兼顾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让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中进行合理搭配,保证每组成员中有优、中、差各层次的水平的学生,教师可提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让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广大教师致力于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素质一定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创新能力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