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璞中待雕琢

2009-01-05 02:26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情境创设语文教学

梁 富

摘要: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麦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可以帮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奉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习得美。并且创造美,指引学生离开自己搭建的错误“小世界”,走进教师创设的一片具备美学意义的“大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缺失;审美能力;情境创设

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由于小学生现象存储贫乏,所以单凭语文的叙述,很难树立形象唤起美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促进其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激发学生爱美的情趣。

一、利用缤纷的图片创设情境,捕捉学生离散的目光

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插图所表现的意境,结合插图学习课文,使插图的安排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点睛作用。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趴在茅草烈火之中,目光炯炯,直视前方的情景。我让学生们读课文,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会有怎样的表现?很安静的一分钟,孩子们沉浸在图片与联想之间。然后一只又一只手举起来——有的说:“邱少云的眉头紧紧锁起来,因为实在太痛苦了。”有的说:“他的额头上汗水直淌下来,满面通红。”有的说:“他的牙齿把嘴唇给咬破了,鲜血从唇间流出来。”有的说:“因为疼痛,邱少云的双腿绷紧了”我就势问:“同学们,你注意邱少云的双手了吗?”

这一问题刚抛出,有的说:“他的一只手拽住了身边的茅草,想把它们拔起来。”有的说:“因为实在太痛,他的手指深深嵌进泥土里,指甲甚至渗出了血。”有的说:“虽然疼痛,虽然一只手嵌进泥土里,可他的另外一只手依然死死握着枪支,他还是随时准备进攻,想好好打一仗。”

从孩子们的回答里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也逐渐感受到了课堂氛围热烈下面蕴藏的凝重。我继续问道:“此时邱少云会想些什么呢?”因为有了对插图的深入解读,因为有了郑重其事地域面联想,学生们都充分体会到了邱少云在那一刻中的艰难与痛苦,更感受到了这个英雄的不平凡。

二、利用动态的影像创设情境,抹去学生情感的盲点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优势,语文教师要利用该特点,及时有效利用动态影像,在课堂中拓展、深化,消除学生的理解盲点,建立生动的立体成像,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具体可感的认识。

在《飞夺泸定桥》教学中,学生们对红军战士奋不顾身抢渡天险显得漠然,也许是战争年代离他们太远导致精神麻木。我课下找来《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虽然是黑白电影,虽然画面模糊,虽然没有对话,但是看着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战士,看着他们在摇摇欲坠的桥上艰难前行。看着他们强攻下敌人的重重堡垒,看着红旗插上泸定城,孩子们终于忍不住欢呼了,课堂上回响着属于孩子们的胜利之声。看完录像短片后再去读课文,孩子们的语气中多了敬佩,脸上多了凝重,心里多了感恩。

三、利用动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撩拨学生生锈的心弦

(一)导语创境,先发制人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优秀的导语能够在第一时间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因学生对时代背景了解甚少。我在黑板上挂了周总理的画像,并满怀深情地讲述:“1976年的1月8日,是一个令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悲伤的人们自发地来到了长安街送别总理。天是那样的阴冷,似乎也在为这位伟人的逝世而哭泣,人们的心情更是悲痛欲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送行的队伍中,再看一眼我们敬爱的总理吧!”这一情境的创设,将课堂气氛调整到当时的悲痛肃穆之中,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教室里寂静异常,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拉近了,对周总理无限的怀念在学生心中奔涌着,蔓延着。

(二)过程入境,厚积薄发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教学语言也要富于变化,跌宕起伏,使学生沿着教师预设好的情感线路行进,

比如《桥》刻画了一位老汉“山”的形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山”的形象。我设计如下:

文本: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里边有一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相信,这个词肯定也深深刺痛了你的眼睛。是哪个词?(揪)

教师将加粗的字词用重音表达,学生们很容易感受到其间充盈的责备、不忍和无奈。他们在教师艺术化的语言里,身临其境,他们站在“儿子”的立场上,纷纷责问老汉的一揪,却也默默感受老汉这一揪的生死抉择下隐藏的血与泪。回答问题的孩子语速缓慢、沉稳,表情凝重。就好像他们就是那个儿子,他们就是那个老汉。课堂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三)结尾立意,余音绕梁

与导入语相比,课堂教学的尾声就是“压台戏”,也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选自《月光母亲》)课文时,我这样设计: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出示文字,师伴乐诵读)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母亲早已忘记了许多年前的那些夏夜,忘记了月光,忘记了歌声,忘记了我。

可我依然记得:

可我依然记得:

……依然记得。很多很多。

伴着教师的感情述说,孩子们仿佛看见自己母亲老了的模样,安详而美好。此时无论是旁听的教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沉浸在属于自己的静谧世界里,有幸福的往事,有心酸的回忆,也有难忘的童年。正因为教师的结束语充满自己对母亲的爱,充满自己的真情实感,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才真实富有感染力,在这安静之中,隐隐透着来自一些孩子的啜泣。我想是这些孩子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已经投入了自己母亲的怀抱。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情境创设语文教学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