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时尚”考倒了谁?

2009-01-07 03:06谢洪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品味江苏

谢洪喜

【摘 要】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看似入手易,其实要写好很难。考生作文偏题跑题比比皆是,所选题材单一集中,结构套路雷同。对于“时尚”的把握,不仅难倒了学生,就是阅卷组专家也颇为踌躇。

一年一度的高考早已落下了帷幕,但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绵长的。尤其是作为“得作文者得天下”中的作文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我的一位旧日同事参加了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并参与了复查工作,他给我讲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阅卷的结果和感受,那就是:“血流成河,触目惊心,高分者寥寥,低分者济济。”作为风向标的高考作文以此惨烈收场,不得不令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

一、考生偏题跑题比比皆是

作文题目“品味时尚”中,“时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它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时尚”希望一时流行,又惧怕长期流行,因此它也是一个自我消解的概念,也即某种时尚的极致就是某种时尚的消亡。至于“品味”可理解为“体会”、“品评”,也可理解为“体验”、“感悟”。这就意味着一些人类永恒的精神及永恒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永久的精神层面不应列入“时尚”范围内。如有考生把作文立意为“唐诗宋词——我心中的时尚,品味她,品味那别样的花样年华”的观点偏离题意,论述主体部分“品味李太白——不羁者的时尚”、“品味苏轼——乐观者的时尚”,完全是牵强附会。且“唐诗宋词,品味你,就是品味时尚”,“品味你,品味经典的时尚”的说法及陶渊明的例子等,都是较明显的“伤疤”。还有很多考生貌似在写“品味时尚”,但实际上不懂时尚为何物,只是将“品味时尚”当作一个标签,胡乱地贴在与时尚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有一考生写道:船长说:“品味时尚,就是在大海中把握航向”;史蒂夫说:“品味时尚,就是在金钱泛滥、人情冷漠的今天更加重视友谊与合作”;张亚勤说:“品味时尚,就是母亲的呵护,养成独立的习惯”。逻辑之混乱,令人瞠目。其内容不但与命题毫无关联,且自己文章中段与段之间也没有联系,实在不能成文。

还有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不少,如有的考生写到温总理:“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他引领的就是一种时尚,一种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时尚精神。”还有的考生写读书是一种时尚,出国留学是一种时尚,哥白尼临火受刑时还能坚持日心说使自己成为后代科学界的一种时尚,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一种时尚……这些观点从本质上讲都不是一种时尚,因为它不符合时尚的内涵与外延。

二、考生所选题材单一集中

时尚的概念所涉及的面很广,但考生没有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只是在封闭的环境里兜圈,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生动的素材考生未曾能及。全省几十万考生大多集中在如下的题材:超女、李宇春、奥运、几米、韩寒、郭敬明、于丹、易中天、小沈阳、刘谦、山寨、哈韩、哈日、达人、潮人、香奈儿、衣着、染发……当然少数考生所见所闻较多,把笔能投向GuccI、LV、安踏、网络语言、奥黛丽·赫本、阿玛尼、迪奥、麦斯威尔、路易威登等少为人知的题材,毕竟只是极少数学生熟知。大多数考生作文过程中,往往把上述题材选择三四处只作表面的罗列,构成排列组合浅层的表象,缺乏鞭辟入里的深度剖析,显示了考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力的苍白乏力,也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

“品味时尚”作文越对农村的学生极为不利,因为农村是一处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处在较封闭落后的存在状态,对时尚所知甚少,更谈不上对时尚的深度思考了。好多农村考生都写同一件事:学校要召开家长会或住校生需要钱粮,“我”生怕周围同学的嘲笑,便告知父母来学校时换一件新时的衣服……农村考生写作的雷同,凸显了作文命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更有考生干脆就写了一首诗来表现自己的“潇洒”;“我自横刀向天笑,高考于我很重要。这次机会已错过,二十年后再分晓。”让人失笑之余,陷入沉思。

三、考生结构套路雷同

很多学生在写开头时,有意无意地常会受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开头影响,让人似曾相识,有几位考生的这样开头:

“日落时,我泡上一壶茶,品着它的清香,感受着旗袍的细腻,品味着这成为经典的时尚。”

“品味时尚,如同饮茶,茶入口中,浓郁自然,一时之间清香弥漫全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喜欢在夏日的午后,品一杯香茗,在氤氲的朦胧中手捧着唐诗宋词,品味她,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时尚是一种龙井,它的香气让人无法释怀。”

……

在结构全文的思路上,亦有考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如:“我的时尚一——妈妈的时尚——奶奶的时尚”,“我上小学时的时尚——我上初一时的时尚——我上高中时的时尚”,“青年人的时尚——中年人的时尚——老年人的时尚”,“幼年时的时尚——少年时的时尚——青年时期的时尚”,“二十年前的时尚——十年前的时尚——当今的时尚”,“3岁时的时尚——8岁时的时尚——15岁时的时尚——18岁的时尚——现在的时尚”……

无独有偶,前几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人与路”、“怀想天堂”、“好奇心”……只要把上述“时尚”二字换成“人生之路”、“天空”、“好奇心”……文章照样成立,这不是假设而是事实。笔者亦参加了不少次作文阅卷,都遇到这种万能套路的情况,且得分不低。呜呼哀哉,难道这就是考场作文的现实?我只能无语以对。

在今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中,亦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雷人话语。有考生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奋起直追。”“从出生开始,母亲一失足就爱上了父亲”。“我是一只狗……真的,骗你我是人。”这些读来都让人捧腹。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一个命题者与猜题者的“躲猫猫”、“猫捉老鼠”的游戏。2009年江苏的“品味时尚”因偏题跑题,让许多作文高手栽了大跟斗。许多文质俱佳且书写流利的考生沦为“阶下囚”,甚至“尸横遍野”,让人颇觉“恐怖”。其实对于“时尚”概念的界定,据说阅卷组专家也颇为踌躇,争论不止,乃至于“面红耳赤”。更有专家说,对于时尚的理解,甚至一篇博士论文也道不尽。此作看似入手易,其实真正写好很难。从这点看,显然众多考生被考倒了。目前,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还是操纵在大学教师等文化精英手中,他们的命题往往凌空蹈虚,忽视了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感悟体验能力。而且考生在作文中,有的以不变应万变,用一些万能套式应付作文,且屡试不爽。甚至有阅卷组长说:“大多数的高考作文是抄来的。”至于对“抄”的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在此我不想展开。面对这一痼疾,难道还不引起作文命题专家的重视吗?况且“品味时尚”要求考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这没错。但问题在于,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中学生足不出户、世事少问、埋身题海,现在要他“挤牙膏”,行吗?这要求作文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2009年江苏的高考作文“品味时尚”,貌似有水平,其实是失败的。这一作文题究竟考倒了谁?诸位看官心里,想必有了答案。

参考资料:

1.周维军.人与时代交融共生

2.苗蔚林.解析2009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3.2009江苏高考作文分析:想写好不容易

4.2009江苏高考零分作文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品味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水韵江苏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图说江苏制造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