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语文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2009-01-07 03:0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孝道农村语文

王 飞

【摘 要】 农村孝道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注入孝道教育。孝道教育应发掘教材中孝道素材,联系生活,宣传榜样,在大语文活动中开展,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联系,形成孝道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 农村 语文 孝道 教育

一、为什么说农村语文教育中要实施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世代相因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有人说,中国的文明是孝文明,中国的文化是孝文化。《论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三字经》也说“首孝悌,次见闻”,这都突出了“百善孝为先”的重要意义。弘扬孝道文化,提倡敬老养亲,是健全人格、和睦亲族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孝道状况如何?且举一例以说明之。2005年10—12月,黑龙江人大代表翟玉和率调研组自费调查全国农村孝道状况,通过对32个省市10401人的调查,结果显示:①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②孝敬的占18%,一般的占52%,不孝的占30%。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没精神,眼神茫然空洞,脑筋迟钝,面无表情。家里清风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看,不烧煤。”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孝道现状堪忧。孝心泯灭,美德丢失,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很复杂,人们的共识是孝心泯灭首先应归咎于“文革”中“亲不亲,阶级分”的阶级斗争观念和对儒家所谓“愚孝”的疯狂批判,而市场经济又让孝道本已被扼杀的一代农民转向了拜金——“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孝道也就在部分中青年农民中渐行渐远,甚至失传。这其中,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没有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苏北老知识分子王桂芝先生曾痛心地说过,孝道在当代语文教育中几乎是“三无”,一无主管部门重视,二无教师着意教导,三无教材大力宣扬。可以说,教育的缺失,也是孝道泯灭的一个原因。不妨来看看这两个字——“教”和“孝”的联系。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孝。”所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孝”是需要有人亲手来“教”的。于丹在《〈论语〉感悟》中就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它不是一种本能。”确实如此,任何一个民族的孝道传统,都不可能天然生成,它必定有一个漫长的“教化”的过程。我们语文教育在孝道“教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中包含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在于传道。语文学科特有的教育方式、特有的授课方式、特有的教材内涵,为实施孝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实施孝道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语文教育特别是农村语文教育义不容辞而又迫切的责任。

二、怎样在农村语文教育中实施孝道教育

1.深入挖掘教材中孝道素材,明确孝道内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的内涵,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层次。首先,赡养父母及长辈,这是孝道的最低层次。侍奉父母,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使他们食饱居安,心情舒畅,对于子女来说,这是孝道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敬爱父母及长辈,要关爱、尊敬他们,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要体谅父母的难处,宽容父母的缺点,尊重父母的习惯。也就是说,对父母,不仅要有孝的行为,还要有敬的心理,正如《论语》中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要注意个人的立身行道。要努力学习,修养德行,完善自我。说话做事,待人接物要让父母放心、安心、舒心;如果做得不好,则会使父母闹心、忧心、揪心。要尊重祖先,关注家乡,热爱祖国,至于胸怀大爱、成仁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等等,都属于广义孝道的范畴。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包容着一些孝道方面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点拨、提醒、归纳,借助课文中的情、理、事对学生施以孝道教育。如《散步》一文,就是一篇孝道教育的好材料。下面略举其中的几处谈谈:“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启示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的童年、少年时代应多听从父母长辈的教导和帮助,不可任性专行,自以为是;也启示学生,当自己的父母一天天衰老时,他们对子女的依赖性加大,这就需要成年子女为老人生活和心理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扶助。“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启示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现在做起,否则可能会失去行孝的机会,造成终生的遗憾。正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寿命在延长,惧的是父母离开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近,会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场面。“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告诫学生作为人之子身上所背负的沉重的责任,它包括赡老扶幼的家庭层面的责任,承前启后的民族层面的责任,继往开来的国家层面的责任。其他课文如《木兰诗》中木兰建功、辞官、还乡、侍亲,是古代忠君孝亲、忠孝两全的典范,还有《故乡》、《背影》、《我的母亲》等等,都可以发掘出传统孝道中的某个侧面,对学生明确孝道内涵、接受孝道教育会有很好的帮助。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了解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宣传身边的典型。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育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孝道教育也应该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回归生活。教师应带领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在实际生活或预设的生活情景中实施孝道教育,并将之应用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孝道教育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社会上的表现,要深入了解他们思想中真实的想法,即所谓听其言,观其行,知其表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将生活中落实孝道最好的学生榜样挖掘出来。因为这类榜样具体、生动、形象,他们和大家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近,所表现出来的好品质、好思想、好行为,大家最为熟悉,也最容易接受和仿效。教师可以评选本班的孝道榜样,请他们讲讲自己的孝道故事,也可以请家长来班级互动,讲讲他们孩子的优秀表现和家长本人的感受。也可以请其他同学谈谈学习典型的感受,写写自己的打算,制定个人的孝道实施计划。另外,我们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身言行,做好学生生活中另一类的榜样。教师不仅在家里要做到孝敬父母,在校也要做到举止得体,言语得当。如常谈谈自己父母子女间的温馨故事,与大家分享天伦之乐;常讲讲孝道方面的名言和典故,不间断地对他们施以熏陶、感染和影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凡是道德行为的东西,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也可以改变;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榜样的强化等,成人所作的示范性判断和榜样作用比仅仅‘赞扬或‘说教的方式要大得多。”孝道行为也不例外。

3.在大语文活动中开展孝道教育。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活动中开展孝道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孝道、感受孝道、实践孝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是搞好课堂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讲孝道故事、吟唱孝道古诗文、孝道主题演讲、孝道经典著作阅读、古代孝行(如二十四孝)辩论会、写亲情日记、写感恩作文、创作孝道漫画、表演亲情伦理话剧等活动,使孝道教育融合于语文训练当中,即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技能,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指导家庭孝道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感恩活动、清明节祭祖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中秋节祝福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深刻感受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呵护和孝道的意义。再次是配合德育部门做好学校孝道教育活动,如办讲座、出版校报、板报突出孝道教育专栏、开通校园广播孝道教育报道、观看孝道题材影片、组织孝道知识竞赛,评选孝道之星、开展感恩活动等。最后,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如清明缅怀先烈,幸福院献爱心,参观孝道(或爱国)教育基地,寻访乡村孝道模范,调查农村孝道现状,撰写农村孝道调查报告等。在这些活动中开展孝道教育,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孝道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和素养,也为学生锻炼自我,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具有积极的意义。

4.孝道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联系。现行基础型课程的各科教学中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素材,这些传统文化素材为实施孝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语文教育中的孝道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把触角伸向其他学科之中,吸收孝文化精髓。如历史学科,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既包含有对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等经典的诠释,可以使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又有对“忠臣多出于孝子之门”的名将贤相、杰出人物丰功伟绩、不凡人生的记述,如包拯辞官侍亲、岳飞精忠报国等,可以激发学生壮怀激烈、志在报国的高远情怀;也有对古代社会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脉脉温情的描述,如子路借米孝母、黄香扇蚊暖席等,则可以使学生感受家庭、亲情的融洽与温暖。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教育中实施孝道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再如政治学科中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对学生思想道德、日常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其中就有关于孝道方面的阐述,对孝道作出精辟的分析,这些对学生理性认识孝道很有帮助。至于地理、生物、英语、美术、音乐诸学科,都包含有孝道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适时地采取拿来主义,有选择地使用这些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孝道素材,要及时地与各学科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形成孝道教育合力。

三、实施孝道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批判继承古代孝道。时代在发展,孝道观念和内涵也在改变和更新。我们要吸取古代孝道之精华,摒弃古代孝道之糟粕。传统孝道中的积极价值,要发扬光大。如“养亲敬亲”、“亲亲敬长”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它有利于强化亲情、团结亲族,也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再如传统孝文化中的“立身扬名”“修齐治平”对激励个人成长成才,献身社会、报效国家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就要提倡和鼓励。对于古代孝道中的消极因素,我们要进行甄别和摒弃。如“无违即孝”“父权至上”“父为子纲”等观念,完全否定子女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压抑子女进取创造精神,鼓吹家长专制,培养奴性人格;如“父子相隐”这种私情大于公法的观念也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乃至“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丧失人性的愚孝都是与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的。

2.不能只重理论认识,而轻实践落实。孝道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的孝道意识不能光靠外部力量的塑造,更需学生在孝道实践中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如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父母的家务,享受奉献家庭的快乐;多和父母沟通交流,向父母请教解决自己身心方面的困扰,父母身体或事业遇到麻烦了,要抚慰父母受伤的身心,享受理解和被理解的快乐;回家问候一声父母好,给疲惫的父母端一杯水,家境不好的同学吃穿上不攀比,生活上节俭些,体谅家庭的难处,享受温情和睦的快乐。像自尊自强,搞好学习,成才成名,那更是和父母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了。对学生成长而言,这些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本身就是一份终生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孝道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孝道教育的目的。

3.孝道教育不能一曝十寒,要坚持不懈。良好的孝道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逐步培养、深入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孝道教育缺乏计划性,没有持久性,虎头蛇尾,昙花一现,不仅会使学生正在形成和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和强化,甚至可能会退化和消失,而且会给以后的孝道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孝道教育要贯穿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不能抓抓停停,停停抓抓。走过场,做样子,搞形式主义的“伪孝道教育”是最要不得的。

4.孝道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的土壤,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活动,一定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相结合,要和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训练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美文朗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模范人物感化学生,可以通过典型事件震撼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写作净化学生,等等。总之,孝道教育应紧扣语文教学内容、目标、方式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对学生施以影响和作用。如果离开了语文大环境,那就是单纯的思想教育或纯粹的说教,这是不可取的,也超出了本文题所谈的范畴。

参考文献:

[1]缪建新.以“德育为先”思想指导办学.江苏教育研究,2009.4B

[2]贡和法.德育,渗透在育德实践中.思想理论教育,2009.20

[3]黄绍坚.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中国国家地理,2009.9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孝道农村语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