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课堂教学方式,打造有效语文课堂

2009-01-07 03:06李秋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李秋华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做好三“透”,为实施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有区别。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

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

二、课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

要想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给教师和学生做出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传统的教学“口耳相传”,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质的转变。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密度进行调控。教师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通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不同的景象,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而我只是在一旁略作调控,把学习的全过程交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课不仅有效率,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

4.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个重大的挑战。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理解是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创情境,激兴趣,搭建课堂训练平台。如:语言导入、电教导入、表演导入、猜谜导入、唱歌导入等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奠定基础。

(2)学提问,巧提问,提高课堂训练效率。具体地说,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精炼、要有度(难度、坡度)。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就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楚王仅仅是在侮辱晏子吗?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呢?晏子为什么是“看了看”,而不是“想了想”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比较符合上述的要求。尤其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一下子不能得出答案,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来考虑,给问题解答增加了坡度。问题的精炼、有度,对学习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形式,练扎实,追求课堂训练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一路多径”、“边读边思”,将思维和阅读统一训练。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而进行一系列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争当学生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不要压学生、治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3)采用有效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培养学生较端正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积极向上的竞争方法,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那么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中就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学会读思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对哪种天然的指南针感兴趣,你就把它好好地研究一下。可采用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的方法来进行。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方向。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答完成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评价中当小老师。

(3)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互相学习、组内竞争、互改作业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后要做适量作业进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课堂新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拓展,主要跟本课相关的知识点相结合。如我在讲《淮阴侯列传》第一课时之后及时拓展了韩信早年屈辱生活的三个小故事的结局,概括了几个成语“一饭千金”、“漂母之恩”同时翻译了两个重点句子:“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样拓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作业做好以后,老师不一定全部都要收上来自己改。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组长。他们检查完作业以后就把情况登记到作业周汇报上,然后由学生每周五拿回家给家长签字。这也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这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了,对以后的学习就更容易了。这也间接地提高了以后的课堂有效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