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研的“五宜”与“五忌”

2009-01-22 08:48任守辉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2期
关键词:管理者课题教学研究

任守辉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研究的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势必使“教”与“研”相脱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学校教学管理者要从“五宜”与“五忌”出发,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的“教”与“研”均衡发展。

一、宜从校本出发,忌“朝令夕改”

学校在打造“教”与“研”特色的过程中绝不能心血来潮,朝令夕改,而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从校本出发,开展校本研究。可某些学校管理者却只顾自己的喜好,不顾学校的传统,不顾全体教师的感受,使得教学模式今天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明天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后天是衡水中学的“尊重的教育”。也就说,只要哪个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经验、新课题,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随之改变。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整个学校的人员忙着穷于应付这些“舶来品”。实践证明,这样的学校是没有竞争力的,是缺乏特色的。所谓校本教研就是“在本校中,基于本校、为了本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反映了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教学问题才有现实的意义。

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研究中,首先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要有一种对目标矢志不渝、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面对自己确定的校本教研目标不能三心二意、人云亦云,要从校本出发,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反思、创新,只有这样,教学研究才有意义。其次是要树立和培养既会教又能研的榜样。客观上讲,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素养方面存在差异,学校可鼓励一部分教师先成长起来,可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让其先尝试用科研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并全力助其成功,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最后是要建立完善的教与研考评机制,注重过程评估和绩效评估,可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宜同伴互助威,忌“单打独斗”

在教与学研究中,不难发现,单干的多,合作的少。有的学校提出“人人有课题”,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这样就必然会造成一种资源浪费,与新课改“同伴互助”的理念相悖。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精力和条件都有限,教师个人要进行某项课题的专题研究,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实际上,一线的广大教师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而且还需要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对话、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同时还要有专业人士深厚的专业理论支撑。所以有人说,只有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各种因素的交汇、碰撞,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应设计多种活动载体和研究课题,将优势互补的火员组建在一起,使之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鼓励教师之间要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有教学困惑时要勇于讨论,更好地体现出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其次,把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可采取邀请老师学或“授课”、“评课”、“评研”,对教师进行“最近发展区”式的指导,夯实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理论支撑,启迪教师的智力和思维,开阔教师的心灵和眼界,指导教师树立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学会从“研究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记录问题、研究问题,及时写下自己的“灵感”,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学校应建立科研平等对话、合作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沙龙”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科研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打造更加畅通的交流渠道。

三、宜教与研共生长,忌“雁影分飞”

在中小学,有些管理者将课题研究置于教学之外,一手硬一手软,教学科研“两张皮”: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书,搞科研会分散精力,导致教学成绩下降,有些教师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事情,与普通教师无关,只有提高升学率才是真功夫,而搞教育科研不过是花拳绣腿罢了,因而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搞科研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受奖晋级或为了应付考核的需要等。显而易见,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忽视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也可能成为名师。”这说明,一个教师如果只凭借教学经验,而没有强烈的研究和反思意识,不注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新的科研成果,那么他在教学质量上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反之,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反思教学,并将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教学与研究共生长的意识,不宜教学与研究“雁影分飞”,搞成“两张皮”,为了研究而研究。

众所周知,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认识到:忽视了教学的教研,就会使教研行为根基不稳,犹如空中楼阁;忽视了教研的教学,就会使教学行为恣意妄为,形同杀鸡取卵,急功近利。重视了教学的教研,根植沃土,力量之源,汲取营养,高屋建瓴:重视了教研的教学,养料充裕,积淀丰厚,理论滋养,硕果累累。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教”与“研”的和谐共生点,必须以“和谐”为核心,以共生为纽带,在教学中发展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

四、宜小课题研究,忌“面面俱到”

如今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立项求多、题目偏大、内容偏空,教师的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很多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只是为了装点学校的门面,片面追求“品牌效应”、“面子工程”;为了检查评比和晋职称评优而开展的研究,导致教师感到研究是为上面或某个专家而做的,不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自己的问题。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地,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活水源头。鉴于此,管理者应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提倡小课题研究。如“上课时,学生不愿举

手发言怎么办”,“上课不专心听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需注意什么”,“错题集和难题集如何建、管、用”等这些看似小但又困扰自己的真问题,都具有草根性,它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普遍问题、常见问题,老师们可望也可即,有很强的针对性,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只要去研究它、剖析它、尝试它,就能给自己的思考带来灵气,为自己的科研滋养底气,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机。

在小课题研究中,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到:一是小课题研究对象必须回归课堂,应该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比较容易驾驱,从局部具体、微观考察教学实践,使课题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切忌研究内容面面俱到,大而空。二是教师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要有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和反思意识,必须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可以通过教育日记、典型课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三是在研究中,管理者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切忌放而不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五、宜推广应用,忌“束之高阁”

在课题研究中,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校喜欢大规模、大动作,费尽心机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邀请权威机构出具鉴定结果,通过鉴定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推广。此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也无人问津了。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为职称评定、考核加分获取资本,一旦功成名就,一本本“科研成果”也便束之高阁,存入档案完事大吉,不宣传、不推广、不应用,更谈不上继续进行完善、深入地研究了。

教研取得了成果,是为了推广应用,而不能只是为了获得一张结题证书存档。教研成果只有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才能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研成果自身也必须在推广应用中得到检验,得到完善。但是推广应用应讲究方法,不能强推硬行:一是要让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研究成员宣讲课题实验的意义、过程和推广应用价值。二是学校要为课题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经济的、物质的和人力的保障。三是要拟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组织推广应用的有关人员学习成果,逐步理解并予以掌握。总之,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应是积极的,也应是稳妥的,最好是引导式的。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只有教与研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成全学生,成就学校,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管理者课题教学研究
窗口和镜子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