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问题”着上暖暖的颜色

2009-01-22 08:48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教育教师

赵 芳

每每静下心来,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毕其一生,随着一批批学生的离去,最后却两手空空,双眼茫然?而有的教师工作才几个年头,却能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卓越超群,令人敬仰?偶然在《时代青年·哲思》杂志上看到一幅由“?”筑就的通往高远处台阶的漫画,令我一番醒悟,触发了诸多思考。

现实的世界,矛盾无处不有,问题无时不在,教育亦不例外。教育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体系,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必然要面对许许多多诸如人文、学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也就决定了此后所走的路径,成为两种教育境界的分野,也就造就不同的教育人生。

追寻成功教师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他们无不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研究激励自己进步、成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研究“问题”,把“问题”看成教育的资源,磨炼意志的砺石,逼促发展的动力。拥有了这样的态度,付诸行动之时就不止于“问题”的解决,还要追问“问题”背后的来龙去脉。如此,师生心灵坦诚对话,知识的重新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就自然而然地融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与方式,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深层次解决,还有助于开阔理论视野,提升教育技能,启迪智慧灵性。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在不断总结、提升经验基础上进行,长此以往,坚持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一个个“问题”不但不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结”,反而变成了事业上登高望远的“阶”。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长期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男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却回答不上来”这一现象后,就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角度展开了“解决语言困难、帮助学生说话”的课题研究,关注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斯霞老师“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使她不视“问题”为阻力反而看作是提升自己的机遇、动力、台阶,正是对“问题”不懈地深追细问使她的研究不断有所突破,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独成一派,成为我国教育界一代名师、大家。环顾周围的同行,未尝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要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要么警告学生“想好了再说”甚至以“不懂装懂”予以训斥,恶语相讥,将诸多稍纵即逝的“问题”肤浅化、边缘化,致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远远地落后于名师、大家,流于平庸,在事业原点上兴叹不已。

大多数教师眼中有“问题”,但心中无意识,面对问题持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问题”心气浮躁,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采用远离、逃避的办法,对“问题”二字或厌之如蝇或畏之如虎。热衷于问题的表面解决,敷衍于息事宁人,摆平了事,不愿对“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系统地思考与探究,更不愿对其细节进行剖析、揣摩。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久而久之,“问题”成“山”遮蔽了教师的视野,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对别人只能高山仰止,自叹不如,无奈地行进在庸师行列之中。无缘于成功的喜悦,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伴之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职业的倦怠,这对学生、教师的人格养成、专业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去年lO月,发生在山西、浙江、北京的三起震惊世人的弑师案,虽不能全部归因于教师,但必须承认教师问题警觉性、关注性的缺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重要原因,假如我们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较强的问题意识去分析、去沟通、去化解,就有可能把悲剧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这应当引起每个教师的警醒和反思。

一个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背景与条件,显而易见,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在伴随着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历练而逐步提升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同路上行走,试想如果路面没有摩擦,平滑如镜,我们能否前行?表面看来“问题”好像是教师成长的阻力,其实不然。只有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静心琢磨,潜心研究,时时以“问题”拷问自己的能力,以理论的视野,理性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才能揭示其背后的意蕴与规律进而使思考力得以升华,行动力得以练就,才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把握住教育的脉搏,思想日渐通达灵性,智慧顿悟丛生,实现师生生命的双重成长。此时,“问题”不再是对教师发展的困扰而是满足教师自我需求、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铺就了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迈向事业巅峰的台阶。

其实,成功教师的昨天和我们的今天相差无几,区别尽在对“问题”的一“念”之差中。在我们心气浮躁地抱怨烦恼、浑浑噩噩地用生命度量时间之时,他们已默默地以执著的意志与行动拾“问题”之级而上,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不断走向深刻、走向灵性、走向智慧,把教育人生演绎得丰富多彩。智者常常以“问题”充实头脑而脚步轻盈,庸者时时以工作塞满一天却步履蹒跚。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在一个教师面前,究竟是“结”还是“阶”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把“问题”只视为问题,那它就永远是你视野的屏障、思想的桎梏、前进的羁绊。一位诗人说“若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的你,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换一种维度,不以冰冷的眼睛看“问题”,给“问题”着上暖暖的颜色,就能化“结”为“阶”,彰显“问题”之价值,助推自己的教育实践通向旷达而高远的境界。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问题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