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09-01-27 03:18常晓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能力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提高观察思辨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 作文教学 能力

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担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任务。

一、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教师应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作文教学与各科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作文是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一种形式,各科教学不仅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作文教学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密切联系,它既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内容,又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选择题材的机会。從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结合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写出优秀的文章。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爱好,就等于帮助他们找到了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创造条件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启发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开展练口活动,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介绍名著名篇和新作,达到互相推荐、共同进步的目的。如课前3分钟口语练习,读读背背讲讲,持之以恒,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定会有所提高。

安排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社会,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比如可带学生参观园林、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调查小桥流水人家的今昔,新区、园地的建设成就;可访问阅历颇丰的老人、自主创业的青年典型等等,眼观、耳听、分析、讨论、交流,从而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思考社会的能力,也能为写作提供广泛的题材。

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把时代活水引入作文教学也遇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思想修养、观察思辨能力还不强。教师可在交流辩论中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分清美丑、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

二、着重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应着重抓住写作中的命题、立意和选材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命题时,要联系已学的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命题时根据学生熟悉课文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训练,这种形式必然受到学生的喜爱,必然让学生受到美感的熏陶;命题时,还要联系学生实际,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命题,让他们充满激情去写他们的生活,如《我爱我的专业》《父母尊重我的选择》《念职高没出息吗》《住校生活花絮》等;命题时,也要联系社会生活,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的命题应将学生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的改革、时代的风貌纳入学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写出体现时代精神、内容积极、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文章。

命题时要采用供材作文、供图画作文、自拟题作文、自由练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多种形式的美感熏陶。例如根据图画作文,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欣赏图画主旨,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并能凭借想象去丰富和拓展画面,才能为文。这个过程就是艺术欣赏和语言文字表达相结合的过程。又如自拟题作文,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追求和大自然的感受,反映学生对善恶、是非和美丑的鲜明态度和情感。

立意指导上,要重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例如:正当三月,我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寻找一下春意最浓的地方,有个学生的立意是从小草身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他说:“我和同学在操场外走,看见碧绿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丛丛,它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它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显示着小草的力量。我认为从小草身上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立意过程,我把这类写景文的立意过程总结为:观察—发现—联想—概括,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掌握了这种方法。

在选材的指导上,告诉学生要赋予平凡琐事以丰富内涵,要在材料中映射作者的审美意向,即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要带着主观色彩去发掘材料,就会点石成金,平中见奇,使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笔下生辉。

三、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许多同学不喜欢写作,甚至讨厌作文,我想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作文中得不到乐趣,他们思想的翅膀被禁锢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所创新:

首先在作文的命题上要创新。要让学生驰聘想象,创设情景释放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心灵。在这种命题和要求都不太细,不太具体的范例的鼓舞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作文“自由”,给学生思维和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写作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现,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创新了,才能有作文结构、文章语言的创新。

其次要告别作文评价的标准化。作文教学的悲哀是大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泯灭,是思维品质的下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要告别作文评价的标准化。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动力。”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批改中要重在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善于沙里淘金地发现他们作文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切不可求全责备,每一次批改作文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在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工作上给学生以示范。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要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语能力,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常晓刚,江苏省靖江季市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