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微瑕,发挥“主导”要三思而后行

2009-03-11 09:14李应平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主导

[关键词]史料选择,神入历史,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34—02

新课程为广大历史教师整合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笔者日前参加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教学大赛时就看到,很多教师通过补充一些史实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史论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在材料的选择上,我觉得白璧微瑕,史料的选择、神入历史教学的应用、教材的整合成为一柄“双刃剑”,丰富课堂的同时,也“污染”了课堂。

一、历史教学史料的选择不能有损人文性

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本文所举例子均选用《祖国统一大业》授课)时,一位教师选择了中英谈判幕后花絮——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摔倒视频,做学习材料。教师以会谈前撒切尔夫人的谈笑风生和会谈后“铁娘子”的落寞沉重反映她未能如愿以偿、印证中国力量的强大,这种对比很有创意。如果到此为止,教学效果已经达到,但这位教师可能是为了追求趣味性,或者想发掘“摔倒”的象征意味,又继续在“摔倒”上做足文章,这就显得有点狭隘。一个人走路“摔倒”,是不是就是失败的象征?我看未必。历史不是文学,通过“摔倒”来嘲笑“铁娘子”面对“钢”(邓小平)的自不量力,看起来更像用主观感受来映射历史。另者,嘲笑一位外国首相、一位57岁女士显然有碍人文主义的培养、有失大国风度。“摔倒”视频的播放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一位教师在讲到台湾问题时,出示了一组自己在台湾旅游的照片,用亲身经历讲述台湾历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接着,执教者又展示了自己在“莫拉克”台风肆虐台湾时的一组照片,并出示了大陆援助台湾的图片,以此反映两岸“血浓于水”。这两组照片贴近时政,选择的非常好,但当它们组合呈现后,却产生了问题:台湾遭遇不幸(莫拉克台风引发的水灾)时,我们的教师正在台湾旅游,一组组照片展示的只有旅游的自豪与矫情,只有“有幸脱险”(教师原话)的庆幸,却没有为台湾受灾人民做点什么的内涵呈现。我们是否应该多展示一些为人师表的力量,让我们的德育渗透避免苍白无力?照片组合造成了立意的无形“打架”。好材料我们要用,但要学会选择,否则不但“云遮雾绕”掩盖了自己真实的意图,甚至适得其反,成为一种戕害。学会适当规避,也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历史教学史料的解读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

有教师用“胡锦涛和香港原特首董建华握手”的图片,解读香港回归。香港回归发生在1997年,那时国家主席是江泽民,选择有江泽民的图片是不是更妥帖?选用了图片,却没有背景介绍,只凭一幅单纯的“握手照”,能说明问题吗?试问没有回归,能不能握手?历史不是语文,它是一门思考性的学问,这种思考不能“妄测”,要讲证据。我们常说要论从史出,就必须给出照片的来龙去脉,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它”表示“香港回归”。

有教师展示了一幅“胡锦涛会见连战”的“握手照”,并连着问了三个问题:“他们站这么远的距离就主动伸出自己的手,这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何说他们的握手将属再次握手?”“他们的手最终能握上吗?”教师的提问非常好,需要综合史实才能回答,但因为照片中两人之间尚有一段距离,教师就将其解读为两人见面的艰难显然有些不恰当。这是两人会面的照片,不是历史漫画,两人见面确实艰难,但选择两人即将握手、还没握手的瞬间,定义为见面的艰难,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为了挖掘所谓的“象征意义”,把历史行进的瞬间如此进行放大,把历史课搞得如此高深莫测是不是拓展过头?

不少教师在讲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时,都说是英国抢占了阿根廷的岛屿。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慎重,至今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尚存在争议,我国官方也没有马尔维纳斯群岛原属阿根廷的说法;而当时邓小平说香港不同于马尔维纳斯群岛,意思说两者性质不同,即香港属于中国领土具有确定性,不像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土主权存在争议,并不是说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阿根廷。中学课堂不应该这么武断地把存在主权争议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历史运用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历史研究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目前尚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对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中学生而言,反而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乱,而应该选择最适合、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基本的整体的历史事实传授给学生。”

三、历史教学的“神入”要注意时代性、适切性

创设虚拟情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神入”历史,贴近历史,进而分析、思考问题。这要求学生在“神人”过程中,必须要对假设的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正确的了解;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质疑精神等。在上《祖国统~大业》时,一位教师提出“假如面对这些问题(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你能给当时领导人(指建国初期)提出什么建议?”学生回答:“武力解决。”许多听课的教师发笑,授课教师有些尴尬。当学生回答:“和平统一。”授课教师发出会心微笑,并进行表扬,接着阐述了和谈对中华民族的有利作用。学习历史最忌讳的是用今人的眼光衡量过去的事情,“武力解决”方案正是当时人认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和平统一”在当时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毛泽东虽然有“和平解决”的意思,但主要是希望国民党内部分裂,有人像傅作义那样投诚或起义,而不是今天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案。历史的“神入”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尊重当时的历史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论,否则就是“伪历史”。这让我想起台湾著名学者张元的话“要想理解过去,很重要但很不容易;批判过去,作些翻案文章,并不困难,却无意义。历史不是事情的经过,历史知识不是一些原因、解释的表面的陈述;我们要有深入的了解,尽可能了解当时人们内心的想法,也要知道各种解释有其数据上的证据。”“历史的理解”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简介]李应平,男,1970年生,安徽省繁昌县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主导
浅谈初中仁爱英语教材的整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
知难行易和机智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