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翻译辨难

2009-05-04 04:4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训诂六国论翻译

王 东

【摘 要】本文抓住《六国论》中两处翻译的疑难,抽丝剥茧,层层剖析,以充分的理由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考证繁复,很有说服力。

【关键词】《六国论》 散文 翻译 训诂

《六国论》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在翻译时,有两个地方常见一些教学参考书这样处理:(1)“并力西向”中的“西向”,即向西之意,“西”,宾语前置。(2)“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翻译为“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之”,代指饭。笔者认为这两处均值得商榷。

首先,在古汉语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般有三种情况:或者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或者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且焉置土石”;还有就是特殊句式里,如“马首是瞻”、“唯利是图”等,以助词“是”等作为提宾的标志,宾语前置。“向西”一句,这三种情况都不符合,所以不能讲成宾语前置句。

那么,“向西”应该怎样讲呢?愚以为,“西”应该是名词作状语,“向西”的意思,“向”是“前行”,即进军之意。问题的关键是,“向”可否这样讲?

《汉字大词典》对“向”的解释里有“往”、“去”的义项。并举三例为证。(1)《三国志》:“是岁,权向合肥新城……”;(2)宋代王安石《咏风》:“问风来何事,去复欲何向?”(3)《水浒全传》:“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并力西向”之中的“向”应该为此义,由“往”、“去”引申为进军。

其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愚以为翻译为“秦国人蚕食诸侯而吞不下咽喉去”。理由如下:

一是“食之”理解为“蚕食诸侯”比“吃饭”好。蚕食诸侯的说法古已有之,并且形象得体。《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李斯《谏逐客书》:“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是后千百年间,“蚕食”一词,一直为史家所沿用,几乎成了秦灭六国的专用语,原因是它贴切生动地概括了强秦逐渐灭亡六国的历史情景。“蚕食诸侯”含有两层比喻,如果理解为“吃饭”,这个生动的比喻就不是比喻了。

二是从行文脉络看。前面并没有出现“饭”这个词,这里突然以“之”代指“饭”,很有点突兀。如果要指吃饭,何不用“食不甘味”?用“食不甘味”更妥当呀!有人认为“食”本身指吃饭,“之”通“而”。此说有一定道理,但“食”就一定只指吃饭吗?综观全文,均在写六国和秦国的抗争,特别是前文(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的主语一直是六国,因此,这里的“之”指代“六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是理解为“吃饭咽不下咽喉去”,说明秦人很恐慌。为什么惶恐?可以有两种理解:(1)对灭亡六国感到为难,以不能灭亡六国为惶恐。(2)不仅以不能灭亡六国为惶恐,更以六国可以威胁乃至灭掉秦国为惶恐。而这两种理解都不很妥当。

第一种理解,对灭亡六国感到为难,以不能灭亡六国为惶恐,但不能说明他就不能灭掉六国。而在此,作者要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六国“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秦人是不能灭亡六国的。只是吃不下饭,还不足以表达这层意思。

第二种理解似乎很有道理,有人持“合纵威胁论”,认为六国合纵,不但可以威胁秦国甚至还能灭掉秦国。这样的理解虽然较为理想,但与史实不符。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山东诸侯合纵抗秦,联合进攻秦国有八次之多。但八次合纵进攻的结果,都是以六国失败告终。

(1)《秦本纪》:“惠文君元年,……七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这次算是合纵惨败。

(2)《秦本纪》载:“昭襄王元年,……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括地志》云:“盐故城一名司盐城,在蒲州安邑县。”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年表云:“秦与魏封陵,与韩武遂以和。”按:河外陕、虢、曲沃等地。封陵在古蒲阪县西南河曲之中。武遂,近平阳地也。)……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这次交战没有威胁到秦,作战地点在河外等地。且当时已经是楚国濒临崩溃的前夕。

(3)《秦始皇本纪》载:“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寿陵在常山,属于赵国的土地。)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这次作战又是在别国而非秦国土地,且很快以合纵失败结束。

(4)《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在新丰),不拔;移攻齐,取饶安。”“不拔,移攻齐”,结果已经不言自明。

(5)《赵世家》载:“(武灵王)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

(6)《韩世家》载:“(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只到函谷关就驻军不前了。至于为什么,我想主要是不能,也不敢。

(7)《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可能就是贾谊《过秦论》中所写“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那次了。

(8)只有魏公子合纵抗秦这次的情况较复杂。据《魏公子列传》载:“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这件事,《魏世家》也有记载: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魏太子增质於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於齐、韩。”秦乃止增。

从上面文字记载看,这次合纵攻秦是在“魏太子增质於秦”的背景下进行的。请注意《魏公子列传》后面的记载:“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於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於魏王,……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魏世家》后面的记载:“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卒。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日薄西山,随着这次进攻的失败,魏国也就土崩瓦解了,“虏魏王,屠大梁”的结局能说明问题否?所以我认为这是魏国的垂死挣扎,是回光返照而已,实质上已经没有威胁。

这些史事,皆说明合纵对秦构不成威胁,所以,“合纵威胁论”是不成立的。从六国与秦国的交战史来看,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强大,经常打败诸侯,“斩首某某万”。读《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等,六国真是败得惨不忍“读”,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刀光剑影,六国将士尸横遍野的惨状。山东六国对付秦的最好办法,是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慢慢周旋,就如“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廉颇蔺相如列传》)坚壁不出,秦人往往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主动出击,多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综上所述,愚以为“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翻译为“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不大妥当,造成理解上的含糊和困惑,表意要么不及,要么过分,而理解为“秦国人蚕食诸侯而吞不下咽喉去”则清楚而实在。

★作者简介:王东,四川省泸县二中教师。

猜你喜欢
训诂六国论翻译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