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堂如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2009-05-11 08:52陈晓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密度情景测量

陈晓红

现在的初中生很多是电视儿童、电脑儿童,他们对电视、电脑很在行,但生活经验缺乏。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就存在很大的障碍。同时,我们日常的教学仅仅就是为了备战考试,不具备实践作用,因此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上来。为了尽量避免产生这种情况,并较好地体现科学课程的理念,教师就应把学生的学习放到真实的情景、环境中。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设置实际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有很多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都非常接近,许多情景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科学第一册《影响物质溶解性快慢的因素》这一节课时,笔者设计了泡咖啡的场景:请一位同学为老师当场泡一杯咖啡,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学生用热水泡咖啡,加入方糖后,搅拌。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家里凑巧没有热水,冷水能泡咖啡吗?泡咖啡的情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这个场景的设置使学生全身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增强了实际体验,并切身感受到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设置科学探究的情景,使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体验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科学家对很多初中学生而言是很伟大而神秘的,而要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其实,科学家的工作无非是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设和猜想,再通过实验或调查来加以验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到九年级总复习时可以很好地复制到学生的学习中。以下是笔者所尝试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在课堂上,笔者出示放入大烧杯中的冰红茶,学生根据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判断出该液体是冰红茶。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冰红茶的密度是多少?(冰红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常见的饮料,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欲望)。

2.提出猜测,建立假设。学生根据水溶液的密度大于1,猜测冰红茶的密度也大于1,但具体是多少不知道。

3.设计实验,选择方案。教师提供设计方案的表格(如下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案设计。

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验:(以板书形式呈现在黑板上)

方案(1):由天平直接测量出冰红茶的质量,再用量筒直接测量出冰红茶的体积。根据ρ=m/v求出冰红茶的密度。

方案(2):用压强计测量出一定深度的冰红茶的压强,并用刻度尺测量出深度,再利用公式计算出冰红茶的密度。学生分析,只要有密度计就可以测量,该方案可行。

方案(3):用密度计直接测量。教师出示密度计,放入冰红茶中直接测量。学生分析密度计的原理:密度计是漂浮状态,F浮=G物—→ρ液v排液g= G物—→ρ液= G物 /v排液,同一个密度计的质量不变即G物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与v排液成反比。

方案(4):用弹簧秤测量出小石块的重力G,把小石块浸没在装满冰红茶的溢杯中,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并测量出溢出的冰红茶的体积v排液。该方案可行。

方案(5):用不同密度的硫酸铜液滴滴入冰红茶中,观察哪一滴是悬浮的。这冰红茶的密度与该滴硫酸铜液滴的密度相同。学生分析后认为该方案不可行。硫酸铜溶液与冰红茶相溶,不可能出现悬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知,从密度计直接测量、阿基米德原理、沉浮条件这三个方面设计的实验方案都涉及到浮力。从本质上讲都是浮力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根据教师所给的实验器材,学生选择方案(4)进行。

4.实验操作、获得数据。提供仪器及药品:溢杯、石头、细线、冰红茶、烧杯、弹簧秤。

实验步骤:①用弹簧秤测量出小石块的重力G。②把小石块浸末在装满冰红茶的溢杯中,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该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溢杯的使用是超出范围的。教师要进行指导。)③测量出溢出的冰红茶的体积v排液。④利用公式ρ液=G-F/v排液G求出冰红茶的密度。

5.交流评价,得出结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扩展想象的空间,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许多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中有关微观世界的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八年级刚接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时,难度更大。多媒体教学主要是用图像、声音来传递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它是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的再现,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加快感知和理解的进程。例如,在学习《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这一课时,利用FLASH课件把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地就总结出4点: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④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四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这些重点、难点很快就解决了,且课堂效果很好。由于电化教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设置实验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实验既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学习情景的基本素材和方法。七年级科学中的《凸透镜成像》就是很好的案例。笔者事先把班级中的24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好。其中12组的凸透镜调低,使像呈在光屏的下方。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动手,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像,有放大的、缩小的、等大的。他们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有的移动蜡烛,有的移动凸透镜,有的移动光屏,还有的三者都移动。当然也有少数小组没有找到,其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的幅度太小或移动太快,最后他们在其他小组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任务。在12组凸透镜调低的小组中,除了个别组外都能通过自己的调节把像呈在光屏中央。但在寻找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时,学生出现了困难,经笔者点拨后,他们看着放大的烛焰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放大镜。经过这堂课的实验动手后,学生不仅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还在动手中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种,手段也不尽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

猜你喜欢
密度情景测量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楼梯间 要小心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