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与教师幸福

2009-05-11 08:52陈大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笔者老师教师

编者按: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只有拥有“幸福感”,教师才可能真正去潜心研究,才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才能使教育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精彩。陈大伟老师长期致力于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将传播“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理念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本文当中,他主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讨论了教师幸福生活的可能和实现,提出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创造和追求幸福的意识,也要有创造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更要善于体会专业化成长带来的收获和幸福。编者希望广大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真正体会和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每一个人都渴望获得幸福,我想这是大家都容易接受和认同的一个观点。恩格斯就曾经说,“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幸福对人意味着什么呢?在亚里斯多德那里,幸福对于人具有终极性的目的,自足性的品性,动力性的功用。目的的终极性如何理解呢?你现在问一下自己,你需要什么?可能我们会说,我们需要爱情,我们需要房子,我们需要汽车,我们需要金钱……然后再问,你需要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找来找去,我们找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我想要幸福,有了这些东西我可能更幸福。所以,其他的东西都是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目的,这就是终极性。幸福的自足性就是说有了幸福之后,实际上我们就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幸福可以使人自我满足、充实和宁静,而没有幸福,我们就总会感到缺失和不满足。幸福的动力性意味着为了幸福,我们可以付出心血和劳动,追求幸福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

教师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也应该是幸福。这是一个道德的目标。

这里试从成长的角度讨论教师幸福生活的可能和实现。

一、在成长中追求幸福

曾经到一所学校和老师们讨论教师的幸福,有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怎么给教师带来幸福?”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拓展和延伸,比如“社会怎么给教师带来幸福?”……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会存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笔者个人的看法是:社会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教师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比如建设宽松、包容的社会制度和校园文化,提供满足体面生活的工资福利待遇,创造和搭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机会和舞台,人与人之间能袒露心扉、真心面对等等。但幸福终究是个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体验。因此,无论社会也好,学校也罢,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是创造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幸福的环境,幸福终究需要教师自己感受、体验和创造,也就是说,幸福需要通过自己才能实现——“一切全靠我们自己”。想一想,热恋中男女主人公的信誓旦旦“我能给你带来幸福生活”也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

幸福的根子在自己身上,幸福需要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看来,大致包括认识和理解幸福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幸福的能力,创造和实现幸福的能力。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以此实现和享受幸福。我们认为,这两者都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它们具有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讨论教师的幸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请他说一说自己面对的学生实际情况。这位老师说了自己遇到的一件事。这是一位教政治课的老师,有一次,正当他旁征博引、神采飞扬地陶醉在课堂教学中时,他突然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声音“我看你懂得还卵多呢”。老师的教学被打断,而且和“卵”字连在一起。他感到自己被侮辱了,课就不欢而散,下来以后,和这个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僵,彼此越看越不顺眼。“你说,整天教着这样的学生,还能有什么幸福?”这位老师这样问笔者。

真的不能幸福吗?

笔者问他:“‘卵字在你们那里有没有特殊的意思?”

他说:“我们那里的口头禅常常用到这个字。”

笔者说:“口头禅里的东西,很多时候是无实际意义的。你先选择把‘卵字去掉,你看学生要说什么。”

这位老师老老实实:“学生说‘你懂的东西多。”

“是啊,学生这里的‘卵多可能的意思是‘真多、‘好多。 如果确实是侮辱,你生气情有可原,可是明明人家在称赞你,赞美你。你想,学生被你批评和责骂怎么能不感到委屈和厌恨?这节课以后,彼此间越看越不顺眼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位老师有一种追悔的神情:“陈老师,我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我觉得有两个原则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是如果没有了解和理解学生,就不要对学生采取行动,‘慢慢教,理解啊。其次是当老师的,总还是应该从善意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学生的言行。如果我来处理,我可能不会急于行动,而是先用眼睛注视这个学生一会儿,一方面是促进他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合适,另一方面是为自己理解学生的真实用意,并思考后一步行动赢得时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起来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当然很好,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我就可能这样引导:‘某学生,你刚才的话是在表扬老师,还是在骂老师?‘你在表扬老师。我怎么听着这么不舒服啊?你想一想,你要怎么说才不会让老师误会?然后你就可以真诚地感谢学生对你的鼓励和赞美了。你教的是政治课,还可以就此讨论如何使用文明的语言,文雅的语言。甚至可以利用你曾经准备发火的故事讨论,怎么制怒,如何更好地理解别人,让自身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力量。”

这里,各位读者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这次教学“遭遇”将给你的教师生活带来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是沮丧、厌恨、失望?还是快乐、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们的认识,我们对幸福的教师生活表现有以下想象: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盼望见到自己亲爱的学生,盼望去实践具有创造和超越性的教学设计;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的审美和对劳动效果的审美。归结起来,我们认为,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创造愈大,快乐越多,“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改变,无快乐”,如果没有创造和超越,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单调枯燥”的生活。

超越、创造的能力从何而来?应该说没有天生的优秀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为幸福教师的教师。怎样将工作中的困难转化成生活中的幸福?根本出路在于成长。别人无法真正代替你,环境是你的环境,教学是你的教学,只能靠你自己。你能靠什么?只能靠成长,靠成长带来本质力量的强大。教师的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法应对学生、应对环境的要求。幸福是因为我们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应对情境。当我们的能力能够与环境充分和谐,并能够超越环境的时候,当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在自己手中成为现实的时候,当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奇迹出现时,我们会有一种对教育的全新感受。

从这种意义上,一方面,我们强调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一种伦理道德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成长

是获得幸福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爱自己,栽培自己”。

二、成长意识导致幸福

对教师工作的比喻,最经常出现的两个物象是“春蚕”和“蜡烛”。在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方面,这两个说法似乎很有价值。但对教师自身,这两个物象并不能引导教师获得幸福,也不能相对全面地刻画教师生活。

如何从付出、消耗的失落走向相互滋养的幸福?我想到的是“树的生活”。

教师是一棵树。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诸如转化、净化、光合反应等作用,通过释放氧气服务学生和社会。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生长,没有生长就会枯干,就无法胜任释放;教师的生长表现为在学校、教室里获得营养,从同事、从学生身上获得滋养——“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是笔者对教师生活的理解。

教师要生长,要从学生身上获得滋养,从这种意义上,笔者很不赞成老师把学生叫成“孩子”,叫成“孩子”阻断了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可能——“他是孩子,懂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呢?”笔者极力主张师生要建立一种“同学”的关系。

有一个六年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螳螂捕蝉》,笔者去观课、议课:

在阅读《螳螂捕蝉》的时候,同学们的两个表现使笔者激动,一是对阅读材料后的第一个问题:“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我看到了一个学生这样批注:

方法:首先是引起注意,使吴王对他的行为好奇;然后通过例子劝说吴王。

妙处:从个人角度,不直接说,可以不冒风险。从吴王的角度,可以使他更容易接受。从国家的角度,他提醒了国王做事要通盘考虑。

二是对第二个问题“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所涉及的内容竟然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1.在“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意识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

2.从侍卫官成功地阻止吴王出兵的故事中知道:要成功做一件事需要想办法,需要开动脑筋。

3.吴王在明白厉害关系以后,停止出兵。他最后能够听进正确意见,知错能改也值得学习。

4.年轻的侍卫官能够从“螳螂捕蝉”的生活现象中找出劝解吴王的办法,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需要发现和观察。

课后与授课老师议课,笔者说,学生之所以学得如此有成就,首先在于老师相信学生,不把他们当孩子,敢于放手让他们去想,让他们去表现。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不能等待老师来教我,该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时候,学生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能以我们惊喜的方式迸发出来。

笔者也说,本来应该有更多的惊喜,但老师的惊喜不够,本来该收获幸福而老师没有收获幸福。找一找原因,根本在于老师和学生的“同学”关系还确立得不到位,所以课堂上老师的激情就显得不够,学生激动了,老师没有激动。因为老师没有体会和表现出自己的欣喜和幸福,学生课堂上的幸福也多多少少打了折扣。

如果笔者来教,一定激动和欣喜,因为学生的认识成果有很多笔者以前没有想到的。当笔者感受到,在课堂上学生给了我们那么多没有想到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表现出激动和欣喜来。

在这里,如果我们有了成长——长成大树的意识,我们就开启了向学生学习的心扉,这时的教学就不是付出,而是收获。将更加看重同学们的意见,更加敏感同学们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在真诚地为学生的变化叫好的同时,会为自己也在收获着,也在丰富着感到快乐和幸福。

三、善于体会成长的收获和幸福

谈到成长的变化,很多朋友会定位于发表了论文、获得了荣誉称号、赛课获得了某一个层次的奖励等等,并以此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当然也可以。

但定位于外在的目标,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外在的目标终究有限,很多外在的目标能够实现无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活动。我们的体会是,不论是目标在满足后被消耗,还是目标最终无法实现而落空,我们都可能对目标产生失落和虚无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更合理的方式不是把目光投向他处,而是转向自身,体会成长的变化和收获,从中获得成长的激励和动力。

在我们看来,把目光投向自身,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检视:

首先可以想一想,我们的教学合理性增加没有?教学的有效性增加没有?合理性表现为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按照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认识,教学合理性包括教学主体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工具合理性。个人的理解,合理性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而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教学合理性、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反映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表现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思考我们的教学自觉性增加没有?教学自觉性增加表现为我们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意义,追求有效的教学,追求有意义的教学生活。自觉性增加意味着研究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研究性教学将成为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学更加具有理性,我们开始由经验型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三是教学效能感增加没有?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增加表现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的增加,它使我们对教学行为导致的结果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对结果充满信心。教学信心不断增强将使我们的教育生存方式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享受由创造带来的幸福生活。比如,对不涉及评奖的公开课和教研课,选择你是否愿意主动承担?在成长中,我们可能从不愿意承担到可以承担,再到主动争取,这种教学自信心的增加就是自身效能感的增加。

只要注意审视,我们常常可以陶醉于自己成长的幸福中。笔者在《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中写了自己的一个例子:

2003年5月,看着笔者每天骑车半小时上班,一位朋友同情地对我说:“又上班了,天天都这样,唉!”语气充满了无奈,但当时我正在快乐和幸福着。我的快乐与幸福有两个原因:第一,那天早晨,我在《后现代课程观》书中看到了小威廉姆·E·多尔“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的预测,当时,笔者正对自己想到的“校本培训:走向自组织”是否有价值而困扰,看到世界著名课程专家的预测,一方面为自己的洞见激动,同时也为思考和推进校本培训工作提供了方向,怎能不快乐?第二,笔者曾经对怎样向中小学教师讲清“生物系统本质上是自组织”感到苦恼,那天早上,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杀鸡给猴看”,这个成语可以生动地解释“生物系统本质上是自组织”,多好啊!这两个发现使笔者成长和变化,将带来一天的快乐。笔者想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这种快乐,这种快乐是身心结构发生变化和成长带来的快乐。

祝愿老师们在成长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

猜你喜欢
笔者老师教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