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用障碍突破法完成美术创作

2009-05-12 09:47沈雷鸣
商情 2009年13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中学生

沈雷鸣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如何用障碍突破法完成美术创作。

[关键词]中学生 障碍突破法 美术创作

时代进步了,美术教科书也在变化,它的变化历史说明中国的美术教育已从原来的以技法教育为主过渡到现在的以审美教育为主了。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塑造“美”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目前我们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力度。

把握住这一精神,我们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就不会迷失方向,教学时就不会用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前辈大师们的技法,而会注重拿一件件作品的思想去“撞击”学生们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学生无暇致力于更多的创造性活动,老师们也以应付为主,美术课永远是临摹课,研究性学习却成了程式化学习,“拿来主义”被错误地理解为“模仿”行为,而这种惯性思维还被学生延续到大学阶段的学习,甚至于今后漫长的社会人生。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材。只有创造,才能生存。

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担当起创新教育的重任。笔者认为,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创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能以“将来成为美术大师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为理由而放弃,因为这种创造意识的形成可以融会于各个学科,并带动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推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艺术以创造为生命,而人则因创造而存在。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心灵产物,是一种生命冲动,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少艺术理论家对于艺术创作作了太多的规定,太具体的规范,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许多人进行艺术创造的权利。卡夫卡没有学过美术,但它涂鸦式的绘画相信美术大师也会被它震撼。创作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表达,懂文学的可以用文字,懂音乐的可以用音符,懂舞蹈的可以用形体语言,懂美术的则可以用绘画和雕塑……。

司马迁的“愤书”说,王维的‘不平则鸣伦,王夫之的“诗以道情”,恽正叔的“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汤显祖的“因情生梦,因梦生戏”等等,都阐明了创作是情感的物化。而情感共鸣产生的美感则能直指人性,这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应得到鼓励和激发,并让其表现出来,这便成了创作。创作的时候正是智慧闪光的时候。而作品一旦完成了,就可以传播,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思想,从而检查作品有没有达到创作目的。实践证明,创作过程对学生的创作热情有着良性的激励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人们往往把创作弄得很玄奥,把它想得很复杂。按照习惯说法,创作者要有造型基础,要有立意、构图、色彩、表现手法和表现材料各方面的修养。这诚然是有其学科理论依据的,但长期以来过分的夸大其词,却吓得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害怕搞创作,普通的中学生对于美术创作更是连想都不敢想了。现在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幼儿园、小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初中生的好作品就少一些,高中生除了一些写生作品以外,没听说有什么创作性的作品出现。难道是我们越来越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吗?为什么这么多框框呢,是谁把我们的思想和手捆起来的?

这其实是教育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创作并不难。美术创作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即使是艺术家,其作品也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必经过程。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的正是小孩子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要敢于从近乎无知中起步。让学生明白要敢于动手创作,要首先突破了思想上的障碍。

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掌握了用障碍突破法完成美术创作教育的一些有效方法。

首先要以审美教育激发创作潜能。在美术作品欣赏与其它审美教育中,应让学生明白“美”的多样性,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传达对象的细节,而在于传达事物的本质以及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通过大量地欣赏,建立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种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创作冲动,开发出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技能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培养也渗透着“真善美”的教育。只有具备了“真善美”,才会产生伟大的人格,才会产生“人文关怀”,才会有“美好的情感”,才会有“思想”才会有好作品的诞生。

当然,仅仅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是不够的。素质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在审美教育的同时,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诱导学生用美术的形式去表达思想,尝试直接创作。

创作时,并不要求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比如有学生“人物”画不好,可以用简单的人形符号去表现;能力强一些的可以逐步把这个符号丰富起来。这个阶段不要怕难看,要鼓励学生敢于画,敢于实践,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一个较好的训练方法是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画”日记,创造性地描述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尽量用绘画的方式把内容表达完整,而不用文字来补充说明。而如何使之有血有肉却是接下去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以构图法则、造型方法、色彩理论、材料运用等相关技能,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绘画表达能力。这时候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了,因为每个人都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都遇到了困惑的问题。在他们困扰于这些问题时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他们就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表达技能。接下去就是让学生们尽最大可能去丰富作品,努力去完成它,使原来的造型符号更充实,更有内容和生命力。这样,每次拿出来的作品都会比上一次好一些。此时,学生们就知道速写的重要性了,知道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画不出来的东西作为创作材料。速写对于一个学生的作用远胜于长期写生。美术教育者应注重速写教育,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速写能力。

速写后的再默写是培养形象记忆的最好手段。这是把记录下来的形象变成脑子里的形象。能力好的可以训练其对一个电影和电视镜头的记忆默写。训练多了,学生脑子里的形象元素就会越来越丰富,绘画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创作实践,学生对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甘苦就有了切身体验,绘画创作能力也得到很快提高。特别是学生对一个主题反复不断的丰富过程中,开始的涂鸦式符号渐渐被有血有肉的形象所代替。这种创作经历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经验,使创作热情得以不断激励并持续发展。这种创作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境界,并在今后艺术作品新的启发下,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了绘画能力的提高。

有了以上的基础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启发,让学生对创作有深层次的了解,然后进行一些命题创作和插图的训练,并让学生相互评价,写创作体验心得,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学生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趣,此时,个性化的形式开始出现,艺术语言开始丰富,学生开始探索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法,技能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

从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为了探寻自然的奥秘,他们开始尝试绘画,他们可没有学过素描画过石膏几何体,学过解剖,用尺子画过透视、学过构图法则、色彩原理或者怎么样用笔和那些成为绘画修养之类的东西。他们的内心只有一种想表现,想画的冲动。这是艺术作品开始的诞生的重中之重。试想连画画的念头也没有的人怎么可以去强迫他完成艺术作品呢?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留下了大量的摩崖岩画证明,刚开始他们的作品也是造型拙稚的,符号式的,但随着观察力的提高,技艺的熟练和成熟,出现了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法国拉斯科洞窟的经典岩画,这二个洞窟的岩画已经渐渐丰富了史前造型拙稚的,符号式的内容,造型开始变得有体积感,色彩上也开始丰富。

在先秦绘画作品中,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最为有名,从上述两幅画中,可以发现这两幅战国肖像人物画皆作正侧面的立像,已经能够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衣服上画有纹饰。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可见此时人物画已有写实的倾向,但基本上还脱离不了图案化的风格。

秦汉绘画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木板画、漆画等许多品种,风格样式多姿多彩,艺术手法自由大胆,想象力更是无拘无束。《乐舞百戏图》大面积中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写其意而不事雕琢。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该图虽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上仍显幼稚,就其自身所处时代而言,绘者已经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前朝进步了,虽手段有限,但已经充分表现出舞耍者各自的动态特征,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动人场面。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东晋顾恺之开始,在解决绘画创作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也于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并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如张僧繇采用天竺遗法在建康乘寺门上画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因而轰动一时,足以说明这一点。

隋唐时期绘画风格,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人物鞍马画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开始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写实,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都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在牛马画方面的曹霸、韩干、韩滉等名家辈出。后期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

到了五代,宋时期,绘画的表现力到了一种顶峰的高度,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和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技艺精湛,叹为观止,石器时期的符号性的内容此时被补充得血肉丰满,两宋以后,绘画向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方向发展。

这样看来,我们从美术史发展的脉络去寻找学习方法,去寻找符合艺术进步规律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用障碍突破法完成美术创作,它的核心就是:冲创-绘画行动-符号记录-丰富修养-丰富符号-完成作品。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要通过自主地主动地学习,跨越重重障碍,完成艺术创作工程。

导入上述新的教学方法后,在教学后期,明显感到教学实验班与其它班级的不同。三年的实验教育后,实验班形成的学习性格特点是:感知敏锐,心胸开放,有开拓精神,不拘小节,好奇心强,对幻想的事物感兴趣,对不合理的无序的事物持宽容态度,对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确的事物感兴趣,不屈服于压力,勇于承担困难,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具有独立性、自信心,爱冒险且不满足于现状。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有学生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学生智力、能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审美个性。艺术才华、人格因素都得到极大发展。美术的创造教育产生了附加值,创造性的思维融会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平常生活之中。

实验班的画展让人明显感到素质教育的成果。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在“冲创”的驱使下,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的驱使下,努力突破各方面困难,解决了原来按部就班学习所隐藏的很多问题,且破除了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会有以为画得跟书上一模一样就是好作品的错误认知。

以创作为中心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新课题,在实践中是有效的,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这种障碍突破式的创作教育方法,其实就像小孩子在生活环境中学会语言那样容易理解。笔者认为,其它艺术学科的教育也可以进行这种尝试。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